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元首与战争 作者:[英]戴维欧文-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搁置起来,等待我们来帮忙;可是徒劳——墨索里尼宣布已无法放弃已经开始了的行动。最终结果——也是最令人不快的结果,是罗马尼亚的油田将要受到萨洛尼卡的英国空军威胁。这太危险了,不得不使我们采取相应措施……东线将会发生什么仍然不得而知,形势可能迫使我们插进来,预先采取措施防止更多危险发生。”
    莫洛托夫访问的结果将决定希特勒是否进攻苏联,经过一周的拟稿、改稿,11月12日给三军指挥官传看的秘密指令中,希特勒同意了这样的措辞:“关于俄国的政治讨论已开始,   目的在于摸准苏联在未来这段时间里会持什么态度。不论会谈结果如何。他口头命令,为东线所作的一切准备工作要继续进行。一旦军队的基本行动计划呈来,经我批准,随即将发布指令。”
    莫洛托夫当天3点钟同希特勒发生了第一次交锋。
    苏联外长到达安霍尔特车站,跟随着一个高大的警卫员。里宾特洛甫的礼宾秘书威兹萨克把他们描绘成是“电影上漂亮的土匪样板”——他觉得一亿三千万俄国人让这样一伙衣着褴褛的人作代表,真令人扫兴。车站装点着绿草鲜花,俄国国旗迎风飘扬,军乐队奏乐欢迎苏联代表团,代表团每个成员都好象在邻人的监视之下。莫洛托夫去德国餐车就餐还得发报给莫斯科请求批准。莫洛托大由一位年青官员陪同,尽管他对德国人没说一句话,看样子他就是译员。威兹萨克在日记中写到:“莫洛托夫是位彻头彻尾的工人。手下人很腼腆,显然都很惧怕我们。他们中很多人援引了俾斯麦及其德俄合作的观点……。我们的观点也是,在东线冷下来是适宜的。这年夏天,愿意同俄国开战,或者认为开战必要的想法时髦起来。”几天之后他又写到:“为什么不让他们为自己愚蠢的布尔什维克主义自作自受呢?只要这个国家由这儿所见的这样官员统治着,俄国还不如沙皇掌权时可怕!”
    自从1938年在慕尼黑会议前同英国会谈以来,阿道夫·希特勒还未曾听到过象莫洛托夫11月12日和13日所使用的那样强硬的语调。希特勒本来一直很满意,尽管苏联和德国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可是还可以努力共处。里宾特洛甫觉得,这位俄国外长的高谈阔论,颇象在面对纳粹党员的会上发表演说。他老实地对莫洛托夫说,后退又后退,而不是互相盯住不放,是为了他们的利益。如果俄国想要在英帝国土崩瓦解时分享战利品,那么,现在是宣布同参加三国公约的国家团结的时候了。他没要求俄国公然参加军事联盟;他说,他理解俄国希望得到通往公海出国的愿望。他建议俄国从巴绕和巴库向南往波斯湾和印度扩展,德国则往非洲扩展。关于俄国在达达尼尔的利益,希特勒重申愿意对于1936年的蒙特勒协定再次会谈,使这个对此海峡作出规定的公约,符合莫斯科的安全利益。
     莫洛托夫,比希特勒小一岁,一位难以形容的身体粗壮的人物,给威兹萨克的印象是个“小学校长的样子”。偶而冷淡地笑笑,关于同轴心国显然要进行合作的项目,他都一一记下了苏联的要价。他说,这些是在他出发前斯大林口述给他的。俄国想要在芬兰再作一次尝试——打算占领和吞并整个芬兰,无论怎么说,这是按1939年里宾特洛甫同莫洛托夫于莫斯科签订的条约划归俄国的。可是希特勒对于在波罗的海决不能发起新的战争这一点,坚定不移,因为他正在进行战争,需要芬兰的镍和木料供应。当莫洛托夫抱怨说——正如他自己记录里清楚记载的,“粗鲁地”抱怨说,希特勒最近向罗马尼亚提出的保证,以及刚刚派去的部队只能是把矛头指向俄国,这时希特勒尖酸地提醒他,是罗马尼亚本国要求那样作的。然后,莫洛托夫声明,俄国想请保加利亚签定不侵犯条约,准允苏联在达达尼尔附近建立基地,并且可以保证鲍里斯国王的安全,这时希特勒冷嘲热讽地询问,保加利亚是否也要求过这种帮助,后来莫洛托夫敦促希特勒答应苏联的条件,希特勒则以必须同墨索里尼商量为托辞,回避回答。
    他们没使莫洛托夫信服:他不相信希特勒提出结成伙伴关系的诚心,自从意大利在希腊和塔兰托遭到挫败,削弱力量以来,他对轴心国的至高无尚的权威不再抱有信心,尤其不相信英国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因为他同希特勒每一次会谈,都曾被英国飞机空袭警报扰散。13日在苏联大使馆的正餐,由于同样的原因而突然停止。里宾特洛甫邀他来到他家的钢筋水泥防空洞里,在这里——他将会知道什么激起了莫洛托夫不合时宜的坦白——这位苏联外长透露,莫斯科的长远利益远远超出巴尔干——好象到巴尔干还算不了什么似的!莫洛托夫问里宾特洛甫,德国是否对保持瑞典的中立真正感兴趣,他声明俄国永远不会完全放弃从西边进入波罗的海的权力——无论卡特加特还是斯卡格拉克。
    当里宾特洛甫把在防空洞里对莫洛托夫的意想不到的发现,转告给元首,希特勒惊得瞠目结舌。和意大利一样,苏联蒙受了唯一的一次军事上的耻辱(就是最近在芬兰)而希特勒的军队却接二连二地粉碎他国阻击。可是莫洛托夫竟然提出了贪得无厌的要求。“他要求我们在丹麦通往北海的地方提供军事基地,”希特勒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周里回忆说,“f对这些他倒是标上了所有权。他要君士坦丁堡、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还有芬兰——一而我们却曾被认为是胜利者!”正当故意给公众留下正式会谈进行得既融洽又成功的时候,在最高统帅部和希特勒的总理府中,无疑已出现了分歧。凯特尔的副官回忆,第二天他进入元首日常战务会议室,好象走进一个弥留者的房间里:一股送葬的气氛笼罩着会议的各项议程。一位希特勒私人秘书写道:“(元首)说他从未对此此抱有很大期望。他说,会谈暴露了俄国意在何方:莫洛托夫露出了马脚。他(元首)却是大大放心了,甚至不一定非得保持政治谋略结合不可了。”
    希特勒现在最终作出了可怕、然而无可挽回的决策,他对此从未反悔,直到最后被击败陷入虎口之中。

                             永远的千年帝国-元首与战争—第二部—“巴巴罗萨”指令
“巴巴罗萨”指令

     莫洛托夫乘坐专车,带着他的顾问、秘密警察越过国境线,回到俄国的欧洲地域之后,希特勒的总理府里笼罩着一种悬而未决忧郁气氛,一位副官在记录里写道,他深信元首本人也是茫然失措,不知下一步如何行动:他对军事指挥官的信任——特别是对戈林的空军信任——减少了。他对英国出乎预料的固执困惑不解,对俄国的军事实力估计不准,他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说.他要自己决定下一步棋怎么走。这次同莫洛托夫的会谈,暴露出俄国对欧洲抱有的野心。可是,他不能放弃巴尔干,把芬兰让给俄国支配也太危险了。至于1939年8月里宾特洛甫同斯大林的密约,现在希特勒承认:“那个协约决非出自双方的诚挚,因为思想意识方面的鸿沟太深了。”
    对于同俄国打仗,希特勒的主要顾问之间是有分歧的。里宾特洛甫确信别无选择余地。勃劳希契当然没加反对。哈尔德的态度模棱两可:文件表明,他忽而把英国当成德国的最严重威胁,忽而又把俄国当成头号敌人;朝三暮四,莫衷一是。凯特尔的抵触情绪平息了。约德尔坚信俄国战役不可避免,并且对战争前景持乐观态度。纳粹党的领袖们在新帝国到来之前已是沾沾自喜了。只有戈林和雷德尔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反对意见。
    11月13日帝国元帅戈林把如下观点摆在希特勒的面前,同俄国战争是愚蠢之举。德国空军才摸清英国工业这块肥肉并在上面咬了第一口,德国对未来东线如此广袤的大块地区是难于管辖的。上策是让二俄国进攻芬兰,进而向达达尼尔进军,因为这样英国一定会同俄国公开发生冲突(这也是巴本的意见)。希特勒回答,来自苏联的危险非同小可,必须在苏联完整工业体系形成之前,就勇敢地对付这种危险。显然,他也向戈林作了如下解释:在持久战中,只有向东线扩展,德国才能战胜英国的食品封锁;同样,大规模的反英空战(无疑还有反美空战)所需要的石油,也只有在夺取高加索油田之后才能得到满足。他还让戈林相信
1941年5月1日才会对俄国开战,也只不过打上几个月,所以戈林不再反对了,并且指示凯特尔的首席负责经济的官员提供——份关于俄国军队经济情况的记录文件。14日轮到雷德尔发表海军部的意见了,他断然反对在击败英国之前就进攻俄国,这位海军上将对此计划的强力批判态度直到那年年末才改变过来。
    海因里希·希姆莱附和希特勒的观点,在11月对纳粹党官员的讲话里,大概算是表现得最充分了,在这次讲话中他确定了欧亚的边界线。有人建议以乌拉尔山脉为界,可是,这个天然屏障两边的人民,受蒙古族血缘的影响那么严重,无法将他们分开,希姆莱仔细进行了种族调查:
    “这就是俄国人不能算纯粹的欧洲人,也不能算纯粹的亚洲佬的道理,必须按混血民族处理,把他们控制在本国境内。如果用其他方法不成,只好诉诸武力,   日前尚且如此,我们和俄国签订了友好条约,然而友好条约不是谈恋爱,而为了满足两国最基本的要求,签订条约到现在,俄国以此条约为武器,没费一刀一枪便征服了除芬兰之外的国家,吞并了西部和南部边界上的大量领土。俄国的胃口颇有与日俱增之势,所以我们对彼此的利益要作重新安排。在这次期待已久的柏林之行中,德国曾把自己必须坚持的观点告诉给莫洛托夫。如果我听到的是事实,那就是说,当前不允许斯大林发动战争,或打仗,否则我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