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萑攵岩宰园巍
  使关羽和两位嫂嫂共处一室,是曹操的第一毒招。人言可畏,关羽一张嘴巴,难敌众人胡言乱语。他索性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让大家编造不了任何谣言。
  接着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想让关羽肥了肚皮而错了脑袋。关羽吃是吃了,谢也谢了,嘴巴却丝毫不软,念头也完全没有改变。食物攻势,也不能奏效。
  送美女,关羽尽送入内门,令她们服侍两位嫂嫂。自己每三天一次,在内门外躬身施礼,问两位嫂嫂安好。必待两位嫂嫂问事完毕,才能退回,曹操叹服不已。送绫锦及金银器皿,关羽都送给两位嫂嫂收购。有一天,曹操看见关羽所穿绿锦战袍已旧,马上送来新的锦袍。关羽接受下来,穿在旧袍里面。曹操问他何必如此节俭?关羽回答不敢有了丞相的新袍,就忘了兄长的旧袍,曹操忍不住感叹:“真义士也!”心中实际上非常不悦。
  曹操最狠的一招,是把吕布骑过的赤兔马,送给关羽。果然打动关羽的心,再三拜谢,为的是一旦获知刘备下落,可以一日而见面矣!这使得曹操至为后悔。
  义高于利,曹操再三以各种厚利来诱惑,关羽始终不为所动。他还发出誓言,要立下功劳,回报曹操,然后才会离开。荀彧向曹操献计,不让他有立功的机会,看他如何开脱?曹操为了留下关羽,确实费尽了心机。
  45.关心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为的是什么?
  袁绍无实力却有野心,不接受田丰的谏阻,一定要出兵讨伐曹操。关羽获悉,自愿担任前锋。曹操怕他立功,不表同意。袁绍的先锋大将颜良连斩二将。徐晃出战,也败回阵来。曹操不得已,差人去请关羽。他料想刘备必在袁绍军中,若关羽斩杀颜良,袁绍怀疑刘备,非杀他不可。刘备一死,关羽不就留下来了!
  关羽果然神勇,手起一刀,便杀颜良于马下。袁绍获报,唤刀斧手推出刘备,便要问斩。幸亏河北名将文丑,愿为颜良报仇,并亲眼看看,是不是真的为关羽所杀?想不到与关羽交手不到三个回合,便被斩下马来。袁绍大怒,要斩刘备,刘备赶忙修书要关羽来归,才留下一命,书信尚未送去,那边关羽已知刘备在袁绍处。立即上书曹操,说明千里寻兄的坚定决心。
  关羽将曹操表奏朝廷所封汉寿亭侯的印信,悬挂在堂上;累次所赠的金银,一一封置库中,美女十人,悉留在内室。于是,带着原跟从人,护送两位嫂嫂,由北门而出。
  过五关斩六将,为的是各关卡守将,知道曹操敬重关羽,断无轻易让他离去的道理。因此揣摩上意,极力阻挡关羽离境。站在守关的立场,原属理所当然。关羽则遵守约定,立功再走。所以斩杀各将领,也毫不留情。他自叹“吾非欲沿途杀人,奈事不得已的。曹公知之,必以我为负恩之人矣”!其实曹操心中十分矛盾,否则大可以人情做到底,给关羽一道通行证。不过那么一来,关羽所欠的人情太大,将来如何回报,更加不易!
46.古城刘、关、张久别重逢,有什么重大的启示?
  衣带诏事件,使曹操提前东征刘备,小沛一战,三兄弟失散。刘备投奔袁绍,关羽土山约定三事,暂时和曹操回许昌。张飞原来是庄主,现在重操旧业,在古城安身。由于讯息不通,彼此失去联络,都不知去向。
  后来关羽听说刘备在河北,过五关斩六将,急着要和大哥见面。途中又知道张飞在古城,更是喜出望外。想不到张飞误会关羽投降曹操,非要杀他。刘备得到讯息,赶快设法赶来相会。于是古城刘、关、张久别重逢,悲喜交集,再一次证明桃园三结义的精神,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虽然力尽艰辛,却能够不违当年的誓言,三人同心。
  如果关羽投降曹操,获得曹操的赏试与重用,阵前斩杀颜良、文丑,朝廷封为寿亭侯,从此为曹操效命。请问:我们对桃园三结义有什么看法,是不是觉得当年关羽的动机,纯粹是自己犯罪在逃,想借刘、张的力量,为自己找到一条生路。而所有的理想,则完全是假的?
  刘备若是对关羽没有信心,不可能那么从容应对,很可能死于袁绍之手。于是关羽更有理由,一举消灭袁绍,用不着等到官渡大战,甚至因此而帮助曹操提前完成统一大业,老百姓也不必那么痛苦,忍受长年的战乱。但是,整部《三国演义》,势必改写,我们也不必读了。
  张飞具有独立经营的能力,在这一方面,并不需要刘备、关羽的助力,但他仍然再度慷慨捐献,把自己的力量,无私地奉献给结义兄弟。桃园三结义,因古城而加强彼此的信任,奠定了此后共同奋斗的坚定基础。
  47.孙策为什么和孙坚一样早死?高见如何?
  孙坚17岁时,便因追杀海盗,而名显于世。31岁成为三国时代,唯一出身平民的创业者。他曾劝张温依军法把董卓斩首,张温未能接受。在这二十年间,孙坚可以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引起全国的重视。但是投靠袁术,所托非人。加上忠直勇猛,常常喜欢单骑出游,在岘山为黄祖的军士所刺。一颗巨星忽然沉没,至为可惜。
  他的长子孙策,字伯符。十余岁便结交周瑜等好友,才气毅力,都有乃父的风范。袁术死后,孙策年纪轻轻,便已经尽收江东的属地。曹操十分妒忌,却也无可奈何。把侄女嫁给他的胞弟孙匡,又将孙策伯父孙文的女儿,聚进门来做曹彰的媳妇。他知道“孙策狮子那样雄猛,只能安抚。很唯和他争锋”。令人婉惜的是,不能记取父亲遭人暗算的教训。竟然父子同命,在廿六岁那一年,为许贡手下所刺。若非如此,相信三国的历史,也很可能大不相同。父子二人都是单骑轻出,猝不及了防。而且都死得那么年轻,实在是对自己太轻率了。一般人如此,已经够自重,不知道爱惜自己的性命。身为将帅,如此不接受部属的劝告和陪同,便只身遇刺,危及全军。是不是太不值得了?死得一点威严都没有。做为他的部属,也太没有安全感了领导者必须自重,因为众人的安危,都寄望在他的身上。他的性命,关系到全军的前途,绝对不能轻忽大意。要不是孙权治得长久,东吴的巩固和发展,恐怕不会如此顺利。
  48.孙权继承父兄事业,所遭遇的困难是什么?
  我们认为人生有三大幸运,分别为好父兄、好师长、好上司。孙权十八岁时,乘父兄的余荫,掌理江东大业。孙策临终时,向母亲禀报“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移赞孙权“举贤任能,使各人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完全是安慰和勉励的话。他心里何当不明白,这位弟弟并没有什么雄大略。因此特别交代“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又要求诸弟同心协力。当众宣布“宗族中敢有生异心者,众共诛之。骨肉为逆,不得入祖坟安葬”,以巩固领导中心。并且指示孙权继承大业的首要工作,便是尊重老臣,与父兄的老干部搞好关系。周瑜赶加回来吊祭,又举荐鲁肃又推荐诸葛瑾,劝孙权勿通袁绍,且顺曹操再行应变。
  这三们孙吴父子,以孙权较差。却因为形貌奇伟,骨格非常,又享高寿。终能守住江东大业,殊为不易。当时曹操闻知孙策已死,即要起兵下江南。幸亏张纮力劝。说乘人家办丧事而征伐之,并非义举。曹操于是奏封孙权为将军,结为外应。留张纮与张昭同理政事,以为顾雍丞相,因而威震江东,深得民心。他所遭遇的困难,无非是内总老臣倚老卖老,亲戚熟不拘礼,外部曹操和袁绍的虎视眈眈。由于他接受孙策的遗教。和诸臣的高明意见。很快便化解了。孙权的敬老尊贤美德,帮助他成就大业。他对老臣的忍耐力,对新的沟通力,都十分高明。只是他爱打鼠射虎的家传习惯。使许多老臣担心不已。张昭为此还厉声加以指责,还是很难改变。
  49.官渡大战曹操以寡胜众,大败袁绍,是什么道理?
  袁绍听说曹操封孙权为将军。十分愤怒。起兵七十余万,望官渡进发,要直捣许昌。曹操以七万军士,前往迎战。按理说双方军力十分悬殊,袁绍应该以众胜寡才对。却由于袁绍外表华丽,而决断力极差。谋士各有意见,袁绍则优柔寡断,造成决策阶属一片纷乱,而招致惨败。谋士沮授丧于曹操手中,田丰自刎于狱中,军马死亡殆尽。袁绍抱三子痛哭,口吐鲜血,还说是天丧我也,卧病不久,闻袁绍又败,大量吐血而死。
  我们常说主帅无能,累死三军。袁绍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他出身世家,自命不凡,却又学无术。表面上尊贤百士,并不能广纳众议,摆善而固执,缺乏自知之晨,地位愈高就愈加自以为是而害已害人。
  他的谋士很多,以沮授、田丰最为卓越。但是,不遇明主,非仅不能发挥所长。反而易招杀身之祸。因为看不见的那一只手。势必假借昏庸愚昧的主人,来杀死追随他的高明智囊。沮授居于地缘的关系,一出仕便在袁绍营中,偏偏又获得提升,在袁绍身边,实在是很大的不幸。田丰原本在朝廷为官,曾任侍御史。不满朝政混乱,辞职返乡。袁绍起义时,礼聘田丰。担任别驾职务,劝袁绍迎献帝,不获采纳。不知道再度辞官,或者沉默少言,仍然力劝袁绍不要与曹操决战。被袁绍关在牢中,袁绍大败,竟然以“吾不用誓言,果为其所笑”为由,逼田丰自杀,曹操以寡胜众,实际上是袁绍自己打败自己。曹操与袁绍都不是心存汉室的人,同质性很高。那一只手,自然偏向曹操,使袁绍自乱而大败。
  50.袁绍生前不立继承人,引起内斗,后果如何?
  袁绍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谭,字显思,出守青州;次袁熙,字显奕,出守幽州;三子袁尚,官显甫,留在身迹。袁绍死时,谋士审配、逢纪立袁尚为大司马将军,领冀、青、幽、并四州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