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理却是难知无形。一般人只看重有形有足迹的事物,庶不知最终的决定力量,实际上来自看不见的道理,我们把它称为看不见的手。这一只看不见的手,并不是人所能够控制的,却成为人人所共同行走的大道。
  这一只看不见的手,先使刘备、关羽、张飞这三个素不相识的汉子。聚合在一起。藉着张飞和关羽的大打出手,刘备的谦卑劝阻。促成了三人的因义结盟,依年龄结为生死兄弟。他们的义气,感动天地。但是,他们的誓言,却种下了不幸的祸端。那一句“虽非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共同心愿,在人间传为美谈,老天父听起来,确实十分不以为然。从人心的角度来看,表示三人都没有二心。然而站在道心的立场,显然是一种私欲,而不是公心。这三个人仍待时间的考验,有机会却并无把握,可以成就大事。
  何皇后的兄长何进将军,心中常怀有除掉十常侍的大恨,这一只看不见的手,先让他有机会拥立刘辨登上皇帝大位。再使何太后出面为十常侍求情,才想出号召四方英雄豪杰,带兵进京除去官党的计策。于是引狼入室,把西凉刺史董卓上引进京城。十常侍狗争跳墙,杀了何进。曹操趁乱杀入内宦,东汉末年的宦官的势力,因此澈底灭亡。
  董卓仗着军多势大,闹得京城内外惶恐不安。这一只看不见的手,为了使他早日毁灭。安排李肃说动吕布,杀丁原,拜董卓为义父。大家拿他没有办法,曹操自愿以呈献宝刀为,刺杀董卓,令大家十分感动。
  曹操行刺董卓不成,实际上是一件好事。这一史看不见的手,有意藉董卓的通缉,来抬高曹操的身份,以便号召有志气的英雄豪杰。果然陈宫第一个响应,辞掉现成的县衙不做,情愿追随曹操,共同为未来而奋斗。
  一提起曹操,有些人就十分生气,骂他是一代奸雄。有些人同指责之余,又觉得不无可人之处,至少称得上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出身宦官家庭,使很多人看不起。却能够在军阀兴风作乱中,登上了政治舞台,令人不得不刮目相看。给曹操机会,表示上天是公正的。他在何进召集外将进京时,表示反对。看到袁绍据河北,专满意足的样子,相当不以为然。后来又首倡义师,声讨董卓。都是高明的举动,在当时至为难得。
  可惜夜宿伯奢家,错杀七、八个人。还要明知故犯,一剑砍下吕翁的头,一句“宁可我负人,不愿天下人负我”的狂言,注定他一生奔劳累,终久无法安定天下。这一只看不见的手,不得不保持活动,在许多人的身上游走,而不敢固定落在某一个人身上。
  这一只看不见的手,神本位的人,喜欢把它称为神。认为神高高在上,成为人们的主宰。必须信仰它、服从它、崇拜它。我们中华民族,相信人本位,认为人只要敬天、事天、顺天,凡事按照自然规律,便可以拥有高度的自主权,充分发挥我们的创造性和自由意志,成为万物之灵。我们喜欢有天、上天、老天,甚言于匿称为老天爷,来代表自然的规律,显得格外亲切而自然。
  现代科学家,把有形有进,看得见的现象,称为显秩序;而将无形无迹,看不见的变化,称为隐秩序。实际上也太过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现代诠释,和易经所揭示的自然哲理,十分契合。这一只看不见的手,既没有必然性,也不是偶然性。前者出现在“真命天子”身上,非他莫属,也非他不可,就算真的具有这种必然性,结果也不尽相同,可见仍然含有相当的偶然性。后都指“群雄相争”看谁最后能够胜出?即使充满了偶然性,最后推究起来,也有其必然性,似乎一天始便注定某人一定占上风。其他的人,无非都在配合而已。我们最好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合起来要,不要分开来看,比较容易看出端倪,做出正确判断。隐秩序不像显秩序那样,具有组织和规矩,它所依赖的,是心意相通,彼此的观念相近,十分有默契。它的弹性极大,好像十分松散,以致被视为缺乏弹性。我们常说“心中有一把尺”,便是指这种隐秩序而言。现代过分重视显秩序,把原有一的这一把尺,给丢掉了。愈来愈多的人,秉持“只要犯法,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品德愈来愈差。
  《三国演义》,颇能兼顾显秩序和隐秩序,把某些隐而不现的部分,也描述出来。我们在时间上,取得安全距离;在立场上,又拥有更为客观的优势。所以对于这一只看不见的手,做出更多的揣测,旁观者清,从此当时那么多人物的当局者迷,要清醒和多。当然,免不了很多事后诸葛亮式的陈述,还请大家多多海涵。
第二部分   诸葛亮下山
  刘备集团,文有孙干、糜竺、简雍;武有关羽、张飞、赵云。按理说人才济济,而且志同道合,目标一致。可惜多年的努力,成果始终不如理想。刘备自认命运不好,所以才枉费心力,经过水镜先生的指点,说明关、张、赵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人。孙、糜、简不过是白面书生,不够资格经编济世。刘备恍然大悟,决心要礼聘高人。最好当然是王佐之才,自己才有希望完成预期的大业。
  依个体户或者小企业来说,刘备集团已经表现得很好。至少令不少同业,刮目相看,但是想要做大做强,则非提升人才素质不可。现在所最需要的,是高级军帅,能够善用关羽、张飞和赵云。听到伏龙、凤雏的大名,刘备真的是心响往之。微求人才,第一种方式是公开征聘,有意者自来登记,这只能适用于一般员工。第二种是请人信介,介绍人信用卓著,所推荐的人优生聘用,适合于中极人才。第三种是多方打听,自己备妥礼品,还要礼貌周到。表现最大诚意,才请得动高明人士。用徒者亡,招之即来的人,大多不是人才,用友者霸,霸气太重的经营者,容易专权独断,有人才也不能用。只有用师者王,能够以老师的身份来礼待高明人士。不但请动了老师,而且尽心尽力。毫不保留地贡献出来,非常有助益。水镜集团的高级人才。即不会自动前来应征。也不会大力推荐,附上有份量的推荐信函。他们善于布局,造势,使求才的主人,诚心诚意地亲自邀请。特别是伏龙孔明,自此管仲,乐毅,属于顶级军师,当有精心安排。促成刘备三顾茅庐,礼遇有加。将来下山相助,才能够言听计从,尽其所能。
  为了造势,水镜集团先让徐庶以的卢妨主,劝告刘备赐予有仇怨的人。试试刘备是不是真的像传说那样仁慈有德?主人甄选人才,人才同样要考验主人。让孔明在应征或面炎时考验刘备,并不妥当。以徐庶来充当考验人,较为合适。刘备既然以仁德为号召,不论是真是假,都必须经得起考验。徐庶敢考验刘备,自己也要有优异的表现。使刘备有信心。自己经得起考验,才够资格考验别人。
  诸葛亮下山,是造成三国鼎立的关键人物。一切按照水镜集团的全球布署,联吴抗曹。把曹操的势,局限在北方。赤壁之战,几乎粉碎了曹操统一南方的梦想。
  孔明空降部际的姿态,来到刘备阵营。关羽和张飞自认为刘备的结拜兄弟,老将功劳大,那里肯服这位新来的年轻军师,刘备有了徐庶的那一段经历,知道大力支持孔明,使他好做事。孔明利用曹操兵败,逃走时必定经过华容道,故意叫关羽在那里埋伏,一方面提供机会,让关羽还了曹操礼遇他的那些人情:一方面则让关羽心悦诚服,从此不敢轻忽军师的命令。军师再神机妙算,再获得主人的全力支持,需要一番心思,若干表现,促使旧将新人,能够乐于配合,听从命令。孔明不单是刘备集团的军师,他们一举一动,间接影响到曹操和孙权,属于国际级的高人。刘备集团,能够不断升格。晋身为跨国大企业。孔明的贡献实在很大,不愧为水镜集团首脑人物。
  隐秩序看到各种显秩序的表现,社会失序,混乱不堪。民心虽然求安,却求助无门,十分可怜。看到刘、关、张这个气球,所追求的理想,在从气球当中,最为可取。然而,老是这样拼斗下去,很难有所突破。想要给予协助,千思万想,这才委由水镜集团,出面促成。
  自古以来,隐秩序由于无形无迹,相当于现代所说的能量,有力量却缺乏着力点,以致使不出来。每当要有所作为,发挥隐秩序的力量时,便透过当时最为合适的选,来表现一番。接受隐秩序委托的人,则依据当时的状况,采取不同的形像、角色、和方式,来发挥应有的功能,达预期的成果。人类最古老的隐秩序代表,当推优义氏,然后黄帝、唐尧、虞舜,同样一脉相承,只是不同阶段,赋予不一样的代号而已。《三国演义》时期,以水镜先生司马向徽为代表,因而称为水镜集团。
  隐秩序的原则,其实是互舌变。便是贤能在位,百姓安宁。有德有才的人,居于领导的地位,好好治理人群的事务,使人民安居乐业。按理论显秩序的要旨,更应该如此,地叫做合乎天道、顺应民心,而且自然合理,可惜由于人谋不臧,以私害公。经常说得动听,做起来则偏离正道,令人难以适应。华好有隐秩序在暗中配合调整,才能乱久渐趋为安。现在看到刘备这个气球,逐渐获得大家的注目。正需要引进高级军师,以提升整体力量。无论在预测、规划、执行、改善等方面,都有赖于人员素质的增强。孔明下山,是隐秩序的善意。希望以孔明一人之力,来改变现有的局势!
  1.刘备骑的卢马,一跃三丈高,可能吗?
  刘备接获情报,知道蔡瑁设计害他,东南山三处都有军马把守,只有西门可以逃走。他赶紧拉著的卢,飞身上马,快马加鞭,单独一个人撞出西门。行不多远,一条大溪拦住去路,而蔡瑁已经引军从后面赶来。在前有檀溪,后有追兵的危急情况下,所有潜力都可能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