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说久闻大夫高名。与曹操马上打官腔,也显然不同。刘备与曹操声势不一样,表现自然不相同。但是张松自己的感受,才是决定他要怎么做的主要因素。为什么要礼贤下士,以大事小?从张松的反应,可以找到十分清楚的答案。
  庞统这时候也在旁边敲边鼓,大叹“堂堂汉朝皇叔,反而不能占据州郡。那些汉贼,却都强占土地,实在令人不平”。张松见刘备谦虚推辞,不敢答应入川,内心更加钦敬。回到益州,先见友人法正。大骂曹操轻贤傲士,只可同忧,不可同乐。大谈刘备,又说已将益州许给刘备。法正当下表示,早有相同的心,不必见疑。
  大凡高明的领导人士,都明白“自己做好人,让干部当坏人”的道理。刘备自己表示何德何能,不敢接受。由孔明和庞统,一唱一和,更加凸显刘备的仁义和谦虚美德。有人会说刘备这样表现,根本就是假仁假义,存心骗取益州。我们认为动机如何?只有刘备自己知道。我们的看法,是持久性比较重要。就算是假的,如果能够持久,假一辈子,也变成真的。原本是真的,若是不能持久。一时真诚,不久便变心,又有何用?至少在当时三位主要人物身上,刘备表现出来的仁义,远比其他两位为深厚。而且终其一生,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仁不义。站在不要的立场来要,只要合理,并不违背仁义。
  17。刘璋请刘备入川,却又怀疑刘备,这是为什么?
  刘璋懦弱无能,遇事难决。张松和法正,力主迎刘备入川支援。主簿黄权、从事官王累则极力劝阻,认为一国不容二主,刘备必然不肯优低做小。主张先杀张松,后绝刘备。刘璋远时候害怕张鲁,当然偏向于迎刘备入川。相信刘备既为同宗,必定不肯夺我基业。于是派法正为特使,专诚赴荆州,面请刘备。法正开门见山,指出刘璋不能用贤,此业不久必属他人。今日自己交付给刘备,千万不可错失良机。刘备还是推辞,口称尚容商议。经过庞统的分析与建议,终于决定留孔明与关羽、张飞、赵云守荆州,自己则率领庞统、黄忠、魏延前往西川。
  黄权见大事已定,叩首流血苦谏。不久张松长史广汉太守,发现张松与刘备同谋,谷得西川,即刻禀告刘璋。于是下令捉拿张松全家,尽斩于市。并接受黄权建议,差人到各处关隘,添兵把守,不放荆州一人一骑入关。加以刘备一路上号令严明、厚树恩德、争取民心,刘璋更为生疑。这一转变,对刘备有利有弊。利的是正好借口攻打西川,获得益州。弊的是兵力不足,不得不率动孔明,率领张飞,赵云等荆州基本部队,入川增援。使荆州安危,增加很大的变数。天下事有利必有弊,难得十全十美。刘璋若是不生疑心,刘备逐渐在西川生根发展。孔明仍在荆州,双方都不致顾此失彼,当然最好。刘璋生疑,刘备进退都难,只好要求孔明前来支援。一得一失之间,并不是人力所能够完全掌握的。那一只看不见的手,我们称之为天数,不能忽视。
  18。张松与法正,都是刘璋的叛逆,为什么结果不同?
  张松字永年,知道广博,熟知益州情况。他身长不满五尺,说话的声音都有如洪钟。最先代表刘璋与刘备接触,并且暗中攘带西川的地理图本,提供刘备入川之用。不但建议刘备早日拿下益州,以免今日不敢,为他人所取,悔之晚矣!而且表示愿与心腹契友,法正和孟达,做为内应。使刘备和孔明,感激不已!
  法正字孝直,董卓作乱时,因闹饥荒而避居蜀地。由于出身书香门第,才学和能力都很高强。可惜为了追逐富贵功名,和张松同流合污,并无志节可言。
  张松和法正,对刘璋而言,都是不折不扣的叛逆份子。但是张松被盼见张肃检举,全家人都斩首示众。法正却甚受刘备重用,从此飞黄腾达。两人的遭遇,完全不同。因为刘璋杀了张松之后,法正已投入刘备阵营。由于孔明远在荆州,而不久庞统又中箭身亡。法正很快就成为刘备的重要参谋,所以刘璋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人世间有阴就有阳,张松如果是阴,法正便是阳。
  但是法正在官场上固然十分得意,在生活上则相当例行逆施。刘备也发现他有才无德,却由于他的工作表现而心存感激。孔明竟然也因此而不予制止,大概是顾虑刘备未必同意的缘故。不过,法正还是活得不长,四十五岁那一年,便告死亡。刘备为他流泪多日,还特别谥为翼侯。对刘备来说,这个有才无德的青年才俊,毕竟忠心狄狄,做出许多重大的贡献。凡事换一个角度,似乎观感很不一样。然而有才无德,终久是很大的缺陷。
  19。孙夫人为什么带阿斗回江东?赵云做了些什么?
  孙权心心念念,都不忘荆州这件事情。听说刘备入川,马上想要兴兵攻打荆、襄。吴国太顾虑女儿的安危,坚决反对。张昭献计以国太病危为借口,将孙夫人骗回江东。把刘备的独生子阿斗,也带来当做人质。不怕刘备不用荆州来换阿斗,那时候开战,就没有妨碍了。
  孙夫人听说母亲病重,去迟恐不得相见。十分慌乱,便将七步孩儿阿斗,戴在车上。随行带三十余人,各跨刀剑上马离开荆州城,准备搭江东来船返回东吴。
  赵云留在荆州,主要的的任务便是照顾孙夫人和阿斗。听到消息时,大吃一惊。带着四、五骑,旋风船沿江赶来。船上军士拿出兵器,一字排开,大叫:何人敢当主母?赵云高喊:任从夫人去,只要留下阿斗。孙夫人出面,赵云也不答应。说若不留下小主人,纵然万死,也不敢放夫人去。孙夫人大怒,骂他敢管家务事?赵云还是拼着一死,夺了阿斗,抱出船头上。刚好张飞前来救应,抱了阿斗回营,任凭孙夫人回到江东。
  家务事很不好管,刘备把它交给赵云。让他吃力不讨好,却又不升他的官,也不加薪。是不是赵云自己来投,身价不高?或者平日对事不计较,吃亏也无所谓,因而有意无意地加以欺负?还是三番两次说率直的话,使刘备很不痛快。这才伺机报复,给他小鞋子穿?好像特别听孔明的话,也使刘备故意给他一些刺激。好人难做,从赵云身上,可以找到很多例证。但是赵云依然故我,并不因此而有所抱怨。和庞统相比,果然不一样。
  20。曹操为什么隐诛荀彧?有什么后果?
  荀彧字文若,原本在袁绍处。后依曹操,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甚加倚重。曹操奉迎献帝,建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便是荀彧所主谋。当时各地诸侯,并不热衷于迎天子。因为事事都要请命,反而十分不方便。曹操迎天子,未必存好心。那时他四面受敌,和献帝走投无路。荀彧的建议,正好促成这件事。因而延长汉朝的寿命,长达数十年,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荀彧果真“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为人公正,存心扶危济倾,有志匡复汉室。却又欣赏曹操的才智,希望尽力改变曹操的心意,辅助他成为汉室的治臣。曹操领冀州牧的时候,有人劝他恢复古代九州的样子。荀彧认为这是假公济私,并非为汉室着想,所以极力反对。曹操想收买他,和他结成儿女亲家。又增加他的薪俸,荀彧都不为所动。曹操打败马超之后,威福日甚。有意接受魏公的高位,荀彧还是反对。曹操终于明白荀彧心中只有汉室,并不是他的心腹。由于荀彧人品良好、声望甚高,不敢加罪明害。改用暗计害他,也就是采取暗诛的方式。使人送饮食一盒,上有曹操亲笔封记,打开来却空无一物。荀彧明白曹操的意思,服毒而亡。
  一个人生不逢时,最好要知进退。像荀彧这样的正人君子,恐怕只有向孔明看齐,选择刘备这一种明主。否则遇到曹操,再是“吾之子房”,也难免要遭毒手。进退失据的人,最好以荀彧为鉴。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能力,足以改变上级的心意。愈获得器重,下场愈可怜。
21。庞统劝刘备杀刘璋,夺益州,刘备为什么不依?
  刘璋听说刘备率军来援,亲自到涪城相迎。张松与法正、庞统商议,要刘备在宴席中杀刘璋,唾手可得蜀地。刘备则坚持刘璋既为同宗,又诚心相待,不同意如此。庞统再三相劝,刘备还是以“初入蜀中,恩信未立,此事决不可行”,坚决不依。但是,法正和庞统认为机不可失,教魏延登堂舞剑,要伺机杀刘璋。刘备大惊,喝令即刻停止。刘璋归寨后,还是不相信众将的劝说。忽闻张鲁来犯葭萌关,于是请刘备前往拒敌。那里知道刘备到了葭萌关,并不进兵打张鲁。却广施恩惠,以收民心,这才引起刘璋的怀疑,从此严加提防。
  纯粹从军事的立场来看,刘备就席间杀刘璋,可以省却不少事情。然而,如此一来,刘备便没有什么差异性,可以和曹操区隔开来。何况刘璋一死,刘备的信用丧失。蜀地人士,必然奋力抵抗。想要垂手而得,恐怕很难。刘备不接受徐州,反而得到荆州。如今面对刘璋,同样是同宗兄弟,当然依样画葫芦,以期获得更好的成果。刘璋如果对刘备深信不疑,刘备不论是真仁义或假的,反而不方便翻脸。刘璋对刘备生疑,提供刘备毁书发怒的急后缓,杀刘璋很快,要取蜀土很缓慢。刘备的方式,先仁尽义至,于翻脸无情,则是先缓后急。下决心取涪城,要经过一段时间。但是接下去的进展,应该比较顺利。凡事缓急、先后、轻重,只在一念之间。做出决定的时候,谁也料想不到后果如何,所以还是以仁义为重,比较务实。
  22。庞统和孔明齐名,却不幸早死,是什么意思?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少年时代,便被水镜先生夸赞为南州人士中的冠冕。他和孔明一样,自尊自重,不愿意求人,也不做第二流人物。周瑜担任南郡太守时,聘请庞统为功曹。周瑜死时,他送丧到吴,也和江东群儒畅谈天下大事。《三国演义》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