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5。大意失荆州,带给我们那些重要的启示?
  荆州大三国时期,不但辖区广大,包括现代的湖南、湖北两省,还有河南、贵州、广西、广东的部分地域。而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占据荆州,扎根益州的策略,可见其重视的程度。
  赤壁大战之后,荆州成为孙刘两家联合对抗曹操的枢纽。由谁来镇守,实在是至关紧要的大事。
  庞统和孔明齐名,都是水镜先生口中不可多得的奇才。想不到刚刚获得刘备的重用,便在落凤坡被乱箭射死。诸葛亮不得不离开荆州,到西川去助刘备一臂之力。于是把留守荆州的重责大任,交给关羽。
  关羽果然够义气,满口答应下来:“军师放心,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这样的承诺,使孔明十分不以为然。慷慨牺牲的精神,固然值得敬佩。凡事只想一死了之,实在令人很不放心。所以孔明提出几个问题,试试关羽的反应。关羽是“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的猛战,却不是“见贤若不及,从谏如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的帅才。孔明只好冒昧提出建议,要关羽牢记八字决,那就是“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关羽当下表示谨记在心,深知责任重大。
  在武艺方面,关羽应鲁肃的邀约,单刀赴会,完全可以对付东吴的威胁。但是在文略方面,关羽显然按捺不住。孙权派遣诸葛瑾前来求亲,要娶关羽女儿为媳妇。关羽若是体会孔明和孙权的苦心,把它当做一桩政治姻缘,当然应该欣然同意。即使不愿意以女儿幸福做赌注,也应该婉言谢绝,或者托言早已另有婚约。怎么能够拍案而起,怒斥为一派胡言?说出“虎女岂肯嫁与犬子”的话,而且声明“若非看军师面子,定斩不饶”!惹得孙权勃然大怒,即刻便要起兵攻打荆州。
  就算关羽文武双全,也不应该让他镇守荆州太久,以致孙吴把他的底细摸透。他刚担任重责时,已经年近半百。转瞬间十一个年头过去,关羽以花甲之年,始终独掌大权,并没有培养出任何接班人。刘备那边,忙于扩张领域,也不曾派遣年轻力壮的人,前来协助。
  反观东吴那边,周瑜死后有鲁肃,紧接着吕蒙胧和陆逊,一个接一个,都是虎虎生风。双方一比较,关羽的劣势自然一目了然。偏偏关羽又不服老,对内看不起糜芳、傅士仁等同事;对外不知道陆逊的底细,视为无名不将。正好给陆逊制造最好的机会,派遣使者下书送礼,使关羽更加骄矜自得。由此可见,大意失荆州不过是一句戏言,应该修改为“必然失荆州”才更加恰当。
  回想当年,诸葛亮在预测曹操赤壁兵败,必然由华容逃走。为了消灭关羽的傲气,特别立下军令状。要关羽把守这一个最重要的隘口,让关羽惜念旧情而放过曹操。然后定计智取南群,使赵云立下头功,张飞又取得武陵,激发关羽发服老将军黄忠。为取得荆州添加一员猛将,自是功劳不小。
  考虑镇守荆州的人选,除了张飞一向性急鲁莽,而且排行老幺,暂不推荐之外,关羽和赵云都是首选的对象。但是关羽是自家结拜兄弟,份量和关系,毕竟比赵云来得厚重。何况站在孔明的立场,留在身边听从呼唤的,当然以赵云较为方便。万一有什么闪失,关羽也比较担心得起。在这种种考虑下,关羽自然责无旁贷。
  问题是关羽兵败麦城,接着张飞遇害,逼得刘备无路可走。原本对孔明言听计从,这时候为了桃园三结义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也不得不明知不应该如此也不得不如此。不顾孔明的再三谏阻,诸葛瑾的冒死力劝,赵云的直言劝阻,决定出兵攻吴。致使原本是众矢之的、两国共同目标的魏帝曹丕,反而能够坐山观虎斗,果然坐收渔翁之利。更严重的是,孔明的“北拒曹魏、东和孙权”八字决既破,天下的局势可想而知,已经倾向于曹魏。匡复汉室,一统天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们说蜀汉的根基因荆州而立,也因荆州而亡,实在并不为过。大意失荆州,长久以来,一直和阴沟里翻船相提并用。便是在成败之间,同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从大意失荆州这件事情,我们可以获得下述三个重要的启示。兹分别说明如次,以供参考:
  (1)领导者对成败要负起全部的责任,无可推卸。
  荆州为吕蒙所偷袭,刘备应该负起最大的责任。以他对关羽和孔明的了解,不可能不知道。除非他提出意见,没有人会动关羽的脑筋。要调动守将,或者派遣军际支援。关羽武艺高强,却也难敌魏、吴两国的攻击。这一点孔明在指派关羽镇守荆州时,即已再三叮咛。关羽拒绝孙权的求亲,并且说出那么难听的话。刘备必须主动和孔明商议,不是调动守将,便是增派援军,否则必然出现这样的恶果。刘备之所以不顾一切,要为关羽报仇。应该是他的内心,对此事至感愧疚,有以致之。
  (2)参谋人员当紧要关头,必须据理力争不放松。
  孔明劝谏先伐魏再伐吴,所费的力气,远不如劝刘备就皇帝位那样强劲。两相比较,好像就皇帝位比较重要。以致刘备答应就皇帝位以后,孔明不好意思再加以坚持。如果刘备登上皇帝宝座,孔明不好意思再加以坚持。如果刘备登上皇帝宝座,孔明立即恳辞丞相的职务。使刘备明白先后次序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汉朝的承接。事实上,只有先伐魏才能够增强就帝位的正当性。否则以私废公,把讨伐曹丕摆在一边,怎么能够号召天下呢?他只是叹息地说:“法正如果还在,一定能够制止东行。”可见当时他极度忧虑,却无法可施。令人怀疑刘备对他的意见,已经不如早期那么重视了。
  (3)发觉有问题时,不能隐瞒事实,要及时反应。
  关羽手臂受伤,又发觉和庞德交手时,已经十分吃力。心中如果有所警惕,应该赶快派人向刘备和孔明据实相告。以免延误时机,反而造成大祸。一般人的态度,是小问题不向上级报告。等到事态严重时,才报告上级,已经来不及了。关羽知道荆州的重要性,遇有任何风吹草动,都必须提高警觉。若是荆州和益州,平日就建立互相通报的制度,相信以孔明的机警和刘备的细心,应该不致如此疏忽,造成无可弥补的悔恨!
  当然,冥冥之中那一只看不见的手。使我们不能不承认,荆州的事件,与整个时代的气运有关。如果不是这样,就算刘备先伐吴后伐魏,也不致如此凄惨。

第四部  三国归一统
  水镜集团无形无迹,却能够无始无终,永久存在。如果把历朝历代的水镜集团连串起来,不难发现各个时代的名称不同,合起来却只有一个,我们把它称为道。
  道永远存在,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不停地产生作用。初看起来,似乎道来的时候,就会兴旺、茂盛、顺利、发达。道离去的时候,便会衰败、凋零、坎坷、萎缩。实际上道无来无往,并不会来,也不会离去。而是人自己有来也有往,近道或远道,都应该自己负责。
  关羽近道时,万夫莫敌。庞德要和他决战,不过是各为其主。关羽大怒说:“天下英雄,闻吾之名,无不畏服;庞德坚子,何敢藐视吾邪!”便要亲自斩此匹夫,以雪心听恨意。这种骄傲的心态,已经远道。隐秩序自然安排吕蒙,专以关羽为目标,斩杀之后,他也不久病故。并且借重关羽的逝世,来考验曹操和刘备。曹操果然经不起考验,看见木匣中关羽的首级,面如平日,还不知警惕,开玩笑说:“云长公则来无恙?”结果被关羽活活吓死。刘备同样经不起考验,因私废公,坚持东征,以致延误了北伐的最佳时机。孔明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仿佛刘备死后,变成另外一个人,煞是奇怪!
  同样一个诸葛亮,刘备活着的时候,神气活现,表现得有如神助。因为这个时期的刘备集团,全力支持孔明。刘备对他言听计从,加以人才济济,自然能够充分发挥。刘备死后,阿斗刚开始还相当守份,不久便宠信宦官,几次刁难孔明。人才又快速凋零,能用的将领愈来愈少。廖化当做先锋,可见补充相当困难。孔明再坚毅不拔,也难有成就。街亭之役,孔明不听众议,也不顾刘备生前的告诫,犯了最大的用人错误,让从来没有领军作战的马谡去担任主将。于是,隐秩序将世界的重心,转移到曹魏的司马懿父子身上。孔明辛苦栽培的姜维,屡次北伐都无功而返。蜀汉的希望,十分渺茫。
  孙权活得很长,由于他缺乏长远的眼光,始终没有一统天下的宏大计划,一直扮演着重要配角的角色。有时联合刘备抵抗曹操,有时配合曹魏夹攻刘备。公元二二二年,孙权终于忍不住称帝,国号为吴。三国才正式形成到二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吴统一天下,不过短短五十八个年头,还不到一个甲子。但是,《三国演义》从公元一八四年中原和边境地区黄巾作乱说起,描述三国的形成过程。隐秩序和显秩序互动变化,算起来将近一百年。这百年期间,各种大大小小的集团势力,相互拼杀。有如各式各样的气球,在空中互相碰撞。为了抢夺市场,谋士们想出各种千奇百怪的谋略。战将们更是使出浑身解数,把独门的武艺施展出来。最不幸的,是老百姓。生灵涂炭,呼救无门。痛苦不堪,生不如死。每家公司都喊出顾客至上的口号,却毫无忌惮地做出不安的广告。货不真价不实,把顾客当做白老鼠,害死人也不偿命。三国既然都不可能、也不应该统一天下,上天只好另辟途迳。让大家出乎意料之外,由司马炎有样学样。从曹家后代的手中,篡下大位。刘禅首先配合,孙皓也来投降。看起来遥遥无期的一统天下,于焉完成。
  最难理解的是,为什么选中司马懿父子呢?这一家人,不都是阴险凶狠、权谋欺诈吗?这样的家风,算近道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