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2。刘禅继位,孔明如何辅佐?彼此配合得好吗?
  刘禅继位时,才十六岁。从来没有到前线打过仗,也没有参与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由此可见,刘备原先并没有称帝的野心,否则不可能不特别加以教导和训练。
  父亲样样强,儿子常常自认为不如。临终时又当大家的面,要兄弟皆以父事丞相。分明是孩子不懂事,要听孔明的话。就任之后,所有事情都由丞相裁决处理。甚至于指定张飞的女儿当皇后,刘禅也遵照接纳。和孔明这样高明的人在一起,自然显得样样都不行。
  不久,边防来报曹魏调五路大军,来取西川。赶紧找孔明商议,却回报丞相染病不出。皇太后惊慌,要亲自前往探望。侍郎董允认为还是由刘禅先出面,比较合适。于是刘禅亲往相府,见孔明在小池边观鱼。他不敢大意,小心地问丞相安乐乎?孔明告诉他并不是有闲情逸致,在这里看鱼。而是寻思退兵之计,现在已经有了办法。又说兵法的奥妙,在使人难以猜测,所以不能够泄漏于人。刘禅很可能似懂非懂,唯唯喏喏,不方便插嘴。就算真的听懂了,又能够说些什么?他先天不足,没有获得实战的磨练。现在又面对这么高明老到的丞相,除了听从相父,多多学习、体会之外,还能够做什么?彼此的配合,在这种情况下,恐怕也只能如此。
  孔明不篡位,是他的美德。刘禅不多话,当然也是良好的表现。我们不应该因此而看不起刘禅,何况他在今后的日子里,经由不断学习和历练。总有一些长处,值得我们欣赏。不妨拭目以待,暂时不要全盘否定才好。
  刘禅的故事,提醒我们,父母再忙碌,也应该拨出时间,好好加以教导。刘备在荆州的时候,生下刘禅。适逢曹操的大军,突然杀到新野。一路追到当阳长坡,和妻子失散。幸好赵云单骑救主,才把刘禅救出来,幸免于难。后来孙权听说刘备西征,派人把孙夫人接回车吴。夫人想把刘禅一起带走,孔明使赵云截江夺回。从此刘禅便被安置在安全的舒适环境中,不像孙权那样,从小便追随在父兄身边,接受严格的教训。
  或许是刘备半生戎马,到年近半百时,才生下刘禅。晚年得子,加上又是独生子,难免更加疼爱,而疏于教导。如果是这样,那就更不应该。因为生得少就应该教导得更好,才是为人父母的道理。养子不教父之过:养儿子不教,害自己全家;养女儿不教,害别人全家。不论生得多少,什么情况,都是不应该规避的责任。
  有人说孔明是刘禅的太子太傅,也就是家庭教师。孔明生性谨慎,教导子弟又非常认真。以当时的情况,实在很难兼顾,应该不是事实。否则他就任后,也不致对孔明如此生疏,居然会问丞相安乐乎这样的问题。
  刘备知子莫若父,既然知道刘禅不是合适的继承人。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和孔明商议,由谁继任比较合理?总比当着大家的面,说什么可辅则辅之,否则可自立为王,要妥当得多。证明一个人的改善意识,经常受到某些说不出来的限制。刘禅的禅,和禅让的禅同一个字。刘备为什么不会想到,既然自己的儿子不够份量,禅让给合适的人,岂不是更加圆满?相信这么一本,后世再也没有人,会嘲笑他是一代枭雄,假仁假义了。
  
  13。刘备驾崩,曹丕和孙权有什么反应?
  我们说刘备驾崩,意思是汉献帝之后,刘备继承正统,延续汉朝的命脉。这是对刘备的一种尊敬,表示他一生的理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获得具体的成就。
  曹丕得知此事,大喜说:“刘备已亡,朕无忧矣!”主张趁机讨伐。贾翊功阻,而司马懿则枉力赞成。并且提出五路大兵,四面夹攻的计策。辽西姜兵从旱路取西平关;南蛮王孟获攻打益州、永昌、■■和越隽四郡;孙权攻两川夹口涪城;孟达攻汉中;曹真取西川。五十万大军,分五路并进。孔明再高明,谅也无法抵挡。曹丕依计而行,指派专人,先到东吴,向孙权解释前次未派兵支持的原因,是一时不明。现在已经大悔,决定分兵四路灭蜀。东吴如果受,将来分给一半蜀地。
  孙权正忙于改元为黄武元年,拜陆逊为辅国将军江陵侯,领荆州牧,以赏励他的功劳。但是内心则相当懊恼,早知道刘备病危,就不该向蜀示好,表示和解的善意。干脆一直攻打下去,把蜀灭掉,再回头伐魏。他听到魏使的传达,问陆逊有什么意见?陆逊说魏和吴都不是孔明的对手,不如先勉强答应,再看情况而定。如果四路皆胜,当然发兵支应。若是四路兵败,再做打算。
  这时候孔明的特使邓芝也来到东吴,孙权心中的怨气,趁机发在这位说客的身上。弄得邓芝要往殿中的油鼎里跳,孙权才紧急加以阻止。请入内殿,以上宾之礼待之。决定由张温随邓芝入川,与孙明通好。
  刘备和孙权、曹丕三人,前后都判断错误。说起来三人各自一厢情愿,做出对自己有利的猜测。告诉我们旁观者清而当局者迷,还要加上一句:地位愈高,往往迷得愈厉害。刘备对孔明的礼待、信任和接纳,随着他的形势愈有利,出现递灭的倾向。孔明当然有自知之明,仿效当年汉高祖和张良的故事,也愈来愈像张良。非常谨慎地不发表太多意见,有时候甚至于没有反应。孙权对吕蒙,尚且不如鲁肃那样信任。对陆逊更是缺乏信心,否则为什么派诸葛瑾向蜀求和不成,马上转向投降曹魏?他的想法是曹丕派兵夹攻刘备,结果也是落空。曹丕小心眼特别多,那时候还在整肃曹植的党翼。只想蜀吴相争,魏末得利,结果失掉了最好的时机。
  孙权假降,曹丕还不是假意要分一半蜀土给东吴?双方缺乏诚信,自然不容易联合作战。实际上蜀军虎亭大败之后,已经没有什么兵力。孔明利用孙权和曹丕之间的矛盾,再派邓芝陪同吴使张温,向孙权表明两国同心灭魏,得天下太平。然后看天命所归何人,再来定夺的诚意。孙权大笑,于是吴蜀重新言好。曹丕当然非常愤怒,司马懿趁机烧火。建议御驾亲征,先取东吴。他人在曹营心在汉,存心害死曹丕。看起来真的是水镜集团派来卧底的人士,否则怎么会提这种馊主意呢?
  司马懿被封为尚书仆射,抓住国政大事的决断权。曹丕则疲于奔命,差一点死在东吴都督徐盛的火攻烈焰中。大将张辽,腰际中了一箭,回许昌后不治而死。曹丕厚葬之,却不胜感伤!孔明这边,由于南蛮王孟获来犯,所以当赵云趁机杀出阳平关之际,回军成都候命。
  
  14。孔明辅佐刘禅,他的政绩如何?
  孔明在成都,事无大小,都亲自秉公处置。两川的人民,祥和太平。真正做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又逢气候正常,连年农作物丰收,日子过得很好。遇到差役,无不争先办理。因此军需器械应用物品,俱皆完备。仓库充实而且财务良好,证明丞相的施政实力高超。
  他的基本策略,并未因刘备征东失败而改变。仍然以联吴抗曹为基础,与吴修好。在施政方面,以重法制和得人才为本。有人说孔明是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实际上孔明是儒家,以王通的精神来教人为善,透过情理来推动刑法的治理。儒家原本情理法并重,并不能由于孔明重刑法,便把他归入法家。儒家施政,重在养民、爱民、富民、教民,孔明完全遵照实施。虽然汉室衰微,他仍旧心存汉家。刘备去世,当年的共同理想并未有所改变。只是荆州已失,隆中对策所订东西两路同时北伐,夹攻曹魏的计划,很难实现。单靠益州这一路,必项先征服南方。以免后顾之忧,使自己不敢全力向前。
  孔明一本初衷,又受刘备重托。所以竭智尽忠,辅佐刘禅。他在出山前,已经潜修多年。对于政治、社会、教授、军事、经济各方面,都有很好的素养。深知大战之后,休兵养民,才是最要紧的事情。他并不急于收复失地,只是冷静地安排、化解外来的压力,先把内政修好,充实国力,再做其他的打算。这种实事求是,稳健安妥的方式和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刘备和孔明都十分重视人才,但是刘备比较偏爱武将,孔明则稍偏于文才。孔明和刘备的互补性,恐怕在刘禅身上,找不回来。
  
  15。孔明为什么要兴归征伐南蛮?结果如何?
  孙权为了害怕刘备反攻,派人到南中,散布蜀军失败的消息。并鼓动南中兴兵作乱,以威胁蜀国。
  孔明在刘备死后,当然想过自己的处境和出路。这时候退休,归隐山林,不但说不过去,而且实际上行不通。魏、吴一定派人来礼聘,否则便谋害全家。干脆向魏或吴投降,把这个烂摊子摔掉。那又何必下山,徒然辛苦这么多年?算来算去,只有硬着头皮,鼓起勇气继续往前走。一个人可以不下山,像当年的好友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或者下山之后急流勇退,有如徐之直那样。熬到自己这种地步,已经逼得毫无退路了。既然如此,当初的隆中对策,是不是应该修正一下。以便做好准备,重新振作起来,超出一条光明的大道呢?
  要此伐,必先安定南中,以免后顾之忧。趁着这一次蛮王孟获大起十万蛮兵,前来侵犯。向刘禅报告当前情况,以及南蛮的重要。然后亲领大军,以关羽的第三个儿子关索为先锋。向南而行,一路秋毫无犯。
  孔明深知南蛮离中原十分遥远,人多不习惯于王通的教化。要收服这些人,必须可刚可柔,而非坚硬到底。马良的弟弟马谡,在这一次南征的时候,向孔明建议攻心、收心的计策。以免今日破之,明日复反。将来为了南蛮的问题,来往奔波,对北伐一定大有影响。孔明一向认为马谡是可用的人才,听到他那攻心、收心的一劳永逸计策,自然满心喜欢。这一次兴师征伐南蛮,和以往的作战不同,不求速战速决,而求心悦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