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赤兔马是名马,吕布应该想到董卓为什么舍得?他听从虎贲中郎将李肃的片面之言,说什么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又说董卓为人敬贤礼士,赏罚分明,日久必成大业。也不想想买主求荣,已经为人唾弃,居然杀主求荣,而且马上改变原本以董卓为叛贼的观念,拜董卓为义父,足见其完全不知道义是什么?才会行此不义。
  董卓要吕布,不过是为了废少帝改立陈留王,自己可以完全操控大局。他本来也舍不得赤兔马,经不起李肃“主公欲取天下,何借一马”的劝告,才答应送给吕布。董卓舍马,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吕布为马杀主,是毁掉自己的前程。成也赤兔,败也赤兔。这一句话将来应在关羽身上,也是同样的状况。可见赤兔终久是马,好坏全看骑马的人,不能把责任推在马身上。
  吕布稍为改变一下,赤兔马照收,投董卓不干。将来骑着赤兔马斗董卓,不知道大家的感受如何?恐怕也是不会认同他的做法。因为我们评断一个人,不会就赤兔马这一个案来论定。我们大多采取综合的考量,从一个人的生涯历程,来看这个人的品德修养,然后再做评论。关羽赤兔马照收,投曹操不干,骑着赤兔马过五关斩六将,我们把他捧得天高。换成吕布,我们一定把他骂成贪取不义,光收礼不办事,同样是无耻之极。
  吕布有才能而无品德,注定这一生不会有好结果。这种说法,现代人大多不相信,所以社会才会这么错乱。但是,我们长期观察,时至今日,相信这一句话的,仍然有很大的成功机率。以吕布为鉴,是我们的建议。
16。曹操错杀吕伯奢全家,对他有什么影响?
  司徒王允假装做寿,要大家设法去掉董卓。曹操说不需要大家费心,私下向王允索取七星宝刀,亲自到宰相府杀董卓。正好董卓想睡午觉,曹操心想良机不可失。把宝刀拿出来,不料被董卓看到,赶快说要献刀。谋杀不成,逃出城外,想潜回故乡谯郡,再做打算。沿途幸遇中牟县令陈宫,认为曹操是忠义之士,愿意弃官陪同逃走。到了成皋地方,路过曹操父亲结拜兄弟吕伯奢的家门。曹操看天色已晚,便同陈宫一起借住吕家。吕伯奢说朝廷到处悬挂文书,要捉拿曹操。并说曹操父亲已离开家乡,到他处暂避。很高兴留两人住下,向陈宫说家中没有好酒,要出去买酒回来,便匆匆骑着驴子出去。
  曹操和陈宫疲累不堪,躺在床上休息。忽然听到庄后有磨刀的声音,引起曹操的怀疑。认为吕伯奢不是至亲,很可能出卖他。为求安全起见,与陈宫联手将吕家男女八口,全都杀死。这才发现厨房内有一只猪被捆缚着,吕家是为了杀猪请客才磨刀。陈宫说:曹操疑心太重,误杀这么多好人。两人逃出吕家,走不到两里路,看见吕伯奢驴鞍前悬着两瓶酒,手里还拿着果菜。问曹操为什么离去?曹操挥起剑来,把吕伯奢也杀死了。
  陈宫说刚才是误杀,现在却明知故犯,实在是大不义。曹操忽然冒出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的狠话。固然心里十分痛快,却祸害终生。大家从此以不义之人来看待曹操。不管他多么礼贤下士,多么爱才如命,多少率性从事,都被这个不良形象,完全淹没掉。足证一句话可以兴邦也可能亡国,何况区区一个人?曹操一时痛快,换来无穷祸患。相信他事后想想,也会伤心后悔。我们从他后来的转变,不敢那么轻易说出狂妄的话,多少有一些节制,可以想见。
  隔不了几天,陈宫便心生害怕。认为这样狠心的人,必须把他杀掉。转念一想,自己为了国家的利益,才跟他逃走,杀之不义。于是连夜离开,投奔他处去了。
  曹操醒来,不见陈宫综影,也不敢久留。赶忙回到家乡,招募义勇,准备号召各地方派系,群起讨伐董卓。彼此以大义为旗帜,和董卓展开激烈的争战。
  吕伯奢全家惨遭杀害,其实是曹操多疑、残暴,而伯奢不够谨慎、不能设身处地多想想所造成的惨剧。吕伯奢把曹操收留下来,有东西吃就好了,何必杀猪还要出外买好酒?真的要去,也应该亲自告诉曹操,而不是告诉陈宫。自古以来,好人多半早死,原因即在自己问心无愧,便疏忽了防人之心,以致受到祸害。大家普遍认为老天不长眼睛,不知道保护好人,其实好人自己也有很大的责任。天助己助者,凡事要自己小心,上天才可能保佑。吕伯奢一片好心,和警告曹操到处悬尝捕捉的气氛并不调和;要磨刀杀猪,也应该告诉曹操。因为他此时有如惊弓之鸟,怎么会不起疑心呢?曹操最大的错误,在误杀之后,竟然说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的话来。他如果改口说成“为了讨伐汉贼,此举攸关救国救民,实在是不得已。将来一定要提醒我年年隆重祭祀才好”,相信陈宫也不致不告而别。
  17。曹操杀害无辜,不仁不义,为什么还逃得掉?
  陈宫有感于曹操的忠义,自然放弃官职,陪同曹操一起逃亡。显秩序使他觉得曹操很值得钦敬,隐秩序则促使他做出这样的行为。现职官员,不把通辑在逃的犯人解送上级,显然是违法的事情。但是,隐隐约约有一种力量,让他放弃升官和奖赏,情愿相信曹操的话,随他而去。当他发现曹操多心,误杀吕家好人时。隐秩序提醒他,人处于万分惊恐中,难免做出过分的行动。虽然依法不合,却也多少有些无奈。后来明知故犯,狠心杀死吕伯奢。显秩序使陈宫大声喊出“知而故杀,大不义也”,同时让他产生“今日留之,必为后患”的念头。就在打算拔剑杀死曹操时,隐秩序给他一个不一样的想法:“我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于是挟剑上马,弃曹操他往。隐秩序使他留下曹操,让他有机会散家财、募义兵,继续他的公义事业。同时促使自己离开,因为既然道不同,不可共事,当然要及早了断。
  世间的人,找不到十全十美的。好人会做错事,坏人有时也有好的表现。上天不立即处罚曹操,仍旧给他机会。便是一方面昭示世人,曹操是不仁不义的人;一方面则借重他的才能,来制止更多比曹操更坏的人。陈宫把曹操放掉,从某种角度来看,并没有错。说不定上天为了保护陈宫,才让曹操杀死吕伯奢。而吕家的遭到杀害,则是有助于世人对曹操的进一步认识。显秩序和隐秩序交互作用,目的都在促使人类社会日趋合理。可惜大多数人自以为是,并不理会隐秩序的用意。
  18。李典、夏侯兄弟,为什么来投曹操?
  曹操吹起一个气球,上面写着“忠义”两个大字。又有孝廉卫弘的巨资相助,当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平阳乐进、山阳李典,沛国夏侯惇、夏侯渊兄弟,以及曹仁、曹洪,个个武艺精通,忠勇好义,都陆续来投。四方八面,送来粮食衣物,不计其数。可见当时社会,大家对忠义的热爱。曹操打出这样的旗号,自然热销。
  当时资讯不容易流通,曹操杀害吕伯奢家人的事情,大家还不知道。只看到他杀董卓不成,冒险逃回家乡,募集义勇军的光辉面。对他的忠义旗帜,并无怀疑。大多数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且但看表面,难以深入。广告做得好,不一定真实。然而盲目相信的人很多,所以仍然有效。广告是显秩序,大家各有不同的隐秩序,因此反应不大一样。武艺高强的人,大多宁愿相信曹操的忠义是真的,才有机会完成自己的美梦。譬如李典,这一辈子只能活到36岁,现在已经十多岁了,能不抓住机会,赶紧响应吗?夏侯惇自小习武,14岁时拜师。有人辱骂他的老师,他愤而杀之,因此逃亡在外,自然不肯放过这样的良机。何况曹操原本也姓夏侯,彼此本是一家人,所以夏侯渊也跟着来了。曹仁、曹洪更不用说,彼此都姓曹,各引兵千余而来。
  一个气球,打入很多气体之后,格外光彩美观,飞起来也更引人注目。曹操乘机行文各界,晓以大义。袁绍、袁术、公孙瓒原本就认识,当然很捧场。隐秩序让曹操逃得掉,犯死罪而不加以处死,有它的道理。
  19。曹操为什么推举袁绍担任盟主?
  曹操的气球,打的是忠义的名牌。大家深恐远离这一块招牌,便会被活化成反忠义,所以前来响应的各路人马,无不争先恐后,热烈参与。既然组成联合阵线,当然需要盟主,以别于乌合之众。大家聚集在一起,总该有人担任这一个职务,来统一步调,指挥全体的行动,并做出必要的决策。曹操那时刺杀董卓未成,只剩下这一条路可走,那里敢自告奋勇,要担任盟主?就算真的有意,大家也不会赞成。因为在场的人物,论年资、论势力、论身份,都轮不到曹操。他提名袁绍,说他是汉朝名将的后裔,应该担任盟主。袁绍当然很高兴,打从心里喜欢当这个盟主。但是,按照道理,依据惯例,他都必须再三推辞,表示礼让。大家都认为非他莫属,这才勉强答应。当众宣示“绍虽不才,既承公等推为盟主,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接着指派袁术总督粮草,长沙太守孙坚自愿担任先锋,杀向汜水关而去。
  现代的选举方式,产生很多弊端和笑话。若是和中国古代的推举方式相比较,其实更为方便而有效。不致由于选举而造成派系,又能在和谐中产生领袖。大家都有面子,岂不是更好?如果加上良好的配套,应该可以成为现代选举的另一种方式,值得大家考虑和运用。
  袁绍四世三公,出身世家。世家的意思,便是有势力的家庭。兄弟加起来,更有力。曹操是聪明人,知道自己不够份量,不敢妄想。却也明白顺水人情的重要性。反正袁绍一定当选,为什么不争取做一个提名的人?所以曹操不等其他的人发言,立即推举袁绍。
  袁绍如果不孚众望,大家就会另行推举他人。甚至于怀疑曹操虚情假意,希望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