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647-罗马有多远 探寻海上丝绸之路-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假如没有中国明朝政府的强硬阻挠,在这些外国商人、海盗与传教士的猛攻之下,东亚将会怎样?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史前中国,国家、民族概念都不存在的一个时期与地区,正是一个任人来往的时区,那将是一番如何的景象呢?我们只有想象。


《罗马有多远》 第二部分《大陆和海洋的形成》之前(1)

    写在阅读《大陆和海洋的形成》之前    
    在书店里看到《大陆和海洋的形成》①这本书时我是有些犹豫的,因为这本书与我的研究只有一点点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没有关系。太多人向我提示“同源”说可能与“大陆漂移”说有关,但“漂移”说可以说与文明起源“风马牛不相及”,大陆漂移成与今天差不多的格局起码是千万年乃至几亿年以前的事情了,而现在人们认为人类的起源也不过才大约300多万年,文明的传播就更只是关注近万年的人类活动了。不过我也一直没忘记从其他方面关心作者的科学探索,那是作为一个科学史的特殊案例来考察。与其说科学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还不如说人类认识整个地球或这个世界有一定的规律,如瓦格纳这样的科学革命或科学探索屡见不鲜,从许多方面给人启迪。    
    瓦格纳(Alfred Wegener) 生于1880年的德国,死于50岁生日的1930年11月1日前后,没有人知道他确切死于哪一天,人们找到他的时候他已经死了。他是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牺牲的,不是志在“征服自然”的攀爬越野游玩中去世的。因物资匮乏以及疲劳和迷路,瓦格纳客死于不断漂流的格陵兰冰原,他被科学考察的队友就地埋葬,这或许对于他是个极大的安慰。犹如演员死于舞台,战士死于战场,这个声誉日隆的自然科学家牺牲并被埋葬在永远漂流的冰原,可谓死得其所。    
    瓦格纳在大学学天文学和气象学,最终他却以地球物理学而扬名世界。不过他同样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也卓有成就。1905年他是以一位天文学博士,1908年取得天文学与气象学教授资格。1919年他接替岳父的职位在汉堡成为全德国天文台气象室主任。需要补充的是,他也作为战士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两次受伤不得不撤下前线。    
    尽管地球物理学与他所学的两个学科毫无联系,但无疑地球气象的观察还是对他的地球“漂移”说有所补益,他在1929年的第四版论著中添加的一章“古气候论据”就借助了“专业”优势。另外,他所受到的正规培训及教育肯定对他的论证大有裨益,在学校上大学时他也已经开始关注地质学以及相关的一些知识。    
    当后人评价到他的著作时说,“这部书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学及地质学之间的关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而被完全割断了。”“魏根纳站在这个时代的开端,他是一个天才的思想家,像表演幻术似的创造了一种理论,解决了绝望的矛盾,把最广泛的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和事实结合起来,并能够很自然地把它们贯穿起来。”对此我还想补充说,他不仅仅恢复的是这两个甚至三四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他无意中恢复了许多学科的联系,贯穿了诸多学科才建立了独特的地球大陆“漂移”说。我觉得人类的知识积累和发展可能经过了一些很奇特的螺旋模型,最开始是混沌为一的,后来进行细化分科,再后来“完全割断”的弊端暴露,就又试图开始恢复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个规律应和了中国的古话: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近两三百年的时间里,尽管知识细化也在加剧,并且也有必要,但是某些时候的整合努力与其必然性也越来越强烈。瓦格纳的事例只是其一。     
    现在中国越来越多这样的情况,所学非所用。最初大家十分担忧,认为是人才的浪费,现在大家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浪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到它的好处,甚至跨学科成为时髦。据说国外类似情况也很普遍。我逐渐认为这是一种进步,因为它说明了一种自由,一种择业的自由,学习的自由,落实人生乐趣的自由,更多的人在这样宽松的文化中更有可能把自己的兴趣与工作统一起来。知识没有浪费,人才实际上会被更好地利用了。许多人在年轻时挑选专业实际上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所以在毕业后及时调整自己是很正常的。在一些发达国家,只要是你可以胜任的工作,一般用人单位只问你哪个大学毕业的以及什么学历,什么专业已经不重要了。我想智商与热情可能比所谓“专业”更重要吧。    
    据说,只要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只要经过一两年的时间自学,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达到专业水平。假如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只是会拉长这个过程而已,所以人们再也不要为自己当初学的“专业”发愁,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工作,剩余的只是看胆量与勇气了。天文学博士瓦格纳成为地球物理学的巨人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据。    
    瓦格纳给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树上成熟的苹果砸过无数的凡人,但只成就了异想天开的牛顿。同样,在19世纪精确的世界地图已经非常普遍,但大西洋两岸的“藕合”现象却只激发了少数人有关大陆漂移的联想,瓦格纳并非第一个注意到这个现象并做出大胆猜想的人。他于1912年正式提出论文后发现之前已经有人提出过类似的怀疑,比如与他同时的美国人泰勒也独自在论证同一个主题。但只有瓦格纳一个人把这个理论深化与细化,并且他一个人坚持到底。现在当人们提到瓦格纳时已经没人知道泰勒是谁了。


《罗马有多远》 第二部分《大陆和海洋的形成》之前(2)

    瓦格纳是幸运的,但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命。    
    冰心说:“成功的鲜花,别人只羡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她当初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瓦格纳一样经受了挫折与误解。最初瓦格纳受到的全部是质疑和批评,即便在他牺牲时他的理论也未完全得到赞同。他的书“遭到意料中的极其粗暴的反对”、“引起了轩然大波”。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即便在一些世界级专业权威的长年否定之下,一直也都有人在支持他、鼓励他。    
    经过几十年艰难的论证与冷遇,最后证明瓦格纳的“漂移”说是正确的,后来需要的只是一些小修正。由于当时的科学条件所限,许多只是大胆的推测,比如大陆漂移的动力问题当时就无法解释,所以人们说他是“天才的”科学家,因为他超越了当时的限制条件去猜测推论。     
    现代专家说,“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证明了他是正确的。他的理论今天已经成为地球科学的思想基础。至于说各大陆是否完全按照魏格纳当时的科学水平所构想那样移动过,相对于确实出现过大规模的移动这个事实来说,则是次要的了。即使科学的进步还会改变其中许多细节,也丝毫不会损害魏根纳著作的伟大。”     
    我写这篇文章确实并非没有“他意”,但我喜欢就事论事。     
    我认为中国是一个文化、科学皆不发达的国家,需要一大批人活跃和震荡中国的科学与文化思想,让人们始终牢记科学领域里怀疑的真谛与怀疑的需要。     
         
    附录  大多数人将没有机会看到这部枯燥的著作,但看看瓦格纳的学术思路以及他的学说的发展变化还是有意思的吧,故特附1915年初稿出版时目录:    
    一、大陆移动论是陆桥沉没说和海洋永恒说的折中    
    二、地壳均衡说    
    三、硅铝的大陆地块和硅镁的洋底    
    四、硅铝层的塑性和硅镁层的粘滞性    
    五、山脉,孤岛和深海沟    
    六、大陆移动的力学    
    七、断裂    
    八、大陆移动的可能原因    
    九、大西洋    
    十、冈瓦纳古陆    
    十一、两极漂移    
    十二、大陆移动的测量    
    1929年第四版重新改写之后,内容发生了很大调整,这是探索的必然:    
    第一章历史的回顾    
    第二章大陆移动论的性质及它与以前关于地质时期中地表变    
           化的流行观念的关系    
    第三章大地测量论据    
    第四章地球物理论据    
    第五章地质论据    
    第六章古生物和生物论据    
    第七章古气候论据    
    第八章关于大陆移动和地极漂移的基本问题    
    第九章移动的动力    
    第十章关于硅铝层的补充说明    
    第十一章 关于深海底的补充说明    
    


《罗马有多远》 第三部分发现美洲

    发现美洲——读《哥伦布全传》    
    上个世纪末我曾经到过美国旅行,在旧金山市恰逢哥伦布纪念日前夕。在著名的金门大桥附近看到许多飞机正在训练穿越大桥,那些呼啸而过的军用飞机让我很是兴奋,我第一次现场看到飞机花样表演。这个场面让我记住了哥伦布之于美洲的重要意义。    
    哥伦布是联系美洲与欧洲的一个纽带。    
    哥伦布与亚洲似乎无关,尽管哥伦布航行的目的本来是为了寻找亚洲的印度与中国,但实际上他从来没有到过亚洲或中国。这是世界上最大一起歪打正着的案例。    
    近来我一直在研读西方历史人物的事迹或作品。原先我以为这部分与我的研究关系不大,后来发现我应该及时改正这个错误观念。阅读这本书就是其中的一环。综合起来看,这些书籍给我的可能不是直接的正面信息,但他们却有独到的不可替代的价值。确实他们起到的作用多是人类学、社会学方面的借鉴,尤其这本书更是如此,但偶尔也可以解决我的一些具体问题,比如美洲名称的来源等。    
    《哥伦布全传》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制作,作者为专业学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