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茅盾文学奖]第1届-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6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称左顺门)再往东出东华门分道回家。 

  ①玉熙宫——大概在旧北京图书馆所在地。 

  最后从武英门外离开的是王长顺。他刚才虽然明白自己的官小位卑,不能随群臣进武英殿向大顺皇帝朝贺,但他想凭着守门的兵将都是来自延安府的同乡,又是后生晚辈,不会驱赶他走,他要亲眼看看从前的闯王如今真格做了皇上,是怎样在鼓乐声中登上宝座,受群臣三跪九叩,山呼万岁。可是如今就因为活该亡国的崇祯没有下落,今天取消朝贺,使他感到惘然。王长顺又远远地向武英殿望一阵,但见台阶很高,殿宇深邃,并无一人,他明白一定是皇上同几位大臣进入暖阁中密商如何搜寻崇祯的事。他对于崇祯的逃出北京并不关心,认为悬出重赏,必会捉到。使他在离开武英门时心中难过的是,从今往后,宫禁森严,他想到武英殿见闯王,看来是不容易了。 
  过了内金水桥时,他向西华门内扫了一眼,想再看一眼乌龙驹,但是没有看见。他往前走了几步,向守卫归极门的三位御营亲军询问乌龙驹在何处喂养。一位米脂口音的军官笑着说: 
  “王大伯,皇上的乌龙驹已经有掌牧官牵到御马监①的马棚中了,跟崇祯的几匹御马在一起喂养,它不会受亏待的。你老不用操心啦。” 

  ①御马监——御马监是太监的衙门,地址大约在今沙滩附近的马神庙一带地方,掌管自家马匹的喂养和调驯。但在东华门内向北不远处,靠紫禁城里边,也有一处御马监和一处马神庙,大概是御马监在宫内的分支机构,专管喂养崇祯常用的四匹御马。 

  王长顺忽然想到自己确实是多操心,笑了一笑,但心中不免感到一阵莫名其妙的空虚和难过。 

  
   



第十四章



  却说大顺皇帝由文武群臣扈从,来到武英殿,时光已近中午。他同牛金星略一商量,命六部政府和文谕院的文臣们各回自己衙门,熟悉办事地方,召集属吏,为开始政务作准备。定于明日卯时,举行早朝,不得迟误。他只将李过、李岩和吴汝义留下,询问关于清宫的一些情况。李过因崇祯尚无下落,太子和永、定二王也未找到,只听说都已经由太监们送出宫了。他必须抓紧时间,继续在皇城中寻找崇祯,还得弄清崇祯的三个儿子被太监们藏匿何处。李自成只是嘱咐他“不管崇祯死活,务要找到下落”,让他先走了。 
  自从去年在襄阳正式称王①以后,虽然还没有建立包括朝仪在内的各种严密礼制,但是大体上,封建国家的君臣关系,等级差别,开始讲究;到西安以后,这种封建礼制更清楚,也更完备,而从今年元旦,正式建立大顺朝并宣布改元永昌之日起,君臣间的关系更趋森严,起义年代中的伙伴关系很快消失。倘若在一年以前,李自成会留下李岩和吴汝义一起吃午饭,一边吃饭一边听他们讲说清宫的详细情况。但现在他不能留下他们。他是君,他们是臣,按礼制不能同桌吃饭;倘若留下他们吃饭,定会使他们忐忑不安。所以,他对留李岩和吴汝义同进午膳只是问了一下念头,而说出来的却是这样一句话: 

  ①正式称王——崇祯十六年五月,李自成在襄阳杀厂罗汝才之后,草创了中央政权,称新顺王,这是正式称王,这个王号代表一种封建政权,不同于闯王称号。 

  “坐下去,坐下去,说说你们清宫的情形吧。”他还不习惯用“禀奏”一词,而是要他们“说说”,所以口气上显得亲切。 
  李岩和吴汝义都没有坐,而是恭敬地站立在他的面前,向他禀奏宫中的简略情况。当吴汝义禀奏皇后在五更前已经自缢,停尸于坤宁宫中,李自成不免感动,轻声说道: 
  “其实皇后可以不死。倘若她不死,孤会以礼相待,将她优养终身。”他又对吴汝义说:“你问问大监们,宫中的库房中一定有好的棺材,命宫女们将皇后装殓,要小心保护她的尸体!……那位皇贵妃呢?” 
  李岩回奏:“臣从坤宁宫出来即去翊坤宫,皇贵妃袁氏本来也在五更前奉旨自尽……” 
  李自成问道:“是奉旨?” 
  吴汝义说:“听说是崇祯命宫女传旨,叫她赶快自尽。她还没有断气,绳子忽然断了。她还要自尽,可是宫女们都围着她哭,没有人肯替她绑绳子,所以她没有死成。” 
  李岩问道:“陛下,对袁妃如何处置?” 
  李自成说:“崇祯的妃嫔们,凡是还没有死的,娘家住在北京的,都送她们回娘家去,愿自尽的听便,不愿自尽的由我朝优养终身。天启的皇后你找到了么?” 
  “臣从翊坤宫出来后与子宜将军分手,他由太监带领去长平公主的宫中,臣去张皇后的宫中。张皇后尚未死,正在痛哭,宫女们也围着她哭。臣站在慈庆宫正殿阶下,隔着帘子传了陛下口谕:如若她愿意活下去,我朝将以礼相待,优养终身;如愿意暂回张皇亲府中,臣将派兵丁护送皇后出宫。臣又说,皇后出宫,可以带四名宫女,两名太监,随身侍候。珠宝首饰可以由皇后斟酌携带出宫,以示我朝优遇。” 
  “她怎么说?” 
  “这位张皇后果然不凡。她毫无恐惧,隔着帘子说道:‘将军!本宫是天启皇帝的遗孀,崇祯皇帝的皇嫂,尊号为懿安皇后,曾经身为国母,今日国亡,义无苟活之理。如今京城中兵慌马乱,请将军派将士护送本官到太康伯张皇亲府中,使本宫得以从容自尽,还可以辞别父母。今日我朝的江山尚且不保,本宫也即将身归黄泉,出宫时何用携带珠宝首饰!’” 
  “她遭此亡国惨祸,没有对你痛哭?” 
  “她的声音颇为慷慨镇静,只是略显苍哑,分明在臣到慈庆宫之前,她已经同宫女们哭了很久。” 
  “你已经派人将她送到张国纪府中了?” 
  李岩因知道李自成平日谈到懿安皇后在天启朝立身正派,不附和客、魏奸党,对她在心中存有敬意,所以他将如何从宫中找到五顶轿子,较大的一顶由张皇后坐,四乘小轿由四个宫女坐,派兵将皇后和随身服侍的四个宫女和两名太监护送到张皇亲府中,并在张府大门外插一令旗,严禁兵丁入内骚扰等经过讲了一遍,李自成听了以后,点头说道: 
  “办得好,办得好,张皇后知不知你也是杞县人?” 
  李岩感到吃惊,赶快说道:“回陛下,微臣非为同乡情谊。张皇后虽然亡国,但态度仍很高贵,不曾询问臣的姓名、籍贯。臣自己也未说出一字。” 
  李自成转向吴汝义问道:“你还要谈一些什么事儿?” 
  吴汝义先说了崇祯如何到寿宁宫砍伤长平公主,公主由太监何新背出宫去,送往皇亲周奎府上暂住,接着又说了崇祯在乾清宫昭仁殿前一剑杀死六岁小公主的事。李自成说道: 
  “崇祯也太狠心了!” 
  他又询问了宫中的其他情况,知道宫女的总数大约上万人,西华门投水自尽的有三十多人,逃散的约三百左右。留在宫中和西苑、北海各宫的总共有七八千人,其余的分散在昌平各皇陵与西郊的皇家陵墓中侍候香火,多是年纪较大的女子。李自成吩咐说: 
  “紫禁城中太监众多,有的逃散了,没有逃散的任其回家。宫女们一个不许出宫,要找到花名册,等候数日,按册点名,分赏给有功将士。这紫禁城中,千门万户,你们下午要继续清查,午后,孤也要到各处看看,由双喜跟随就够了。多日来你们都很辛苦,快去休息用膳吧。” 
  李岩和吴汝义说了声“领旨!”向他恭敬地行了叩头礼,然后退出。虽然李自成明白叩头下跪是任何臣工对帝王的应有礼节,但是他仍然有一点不很习惯,不自觉地对他们拱手还礼。 
  李岩和吴汝义刚刚退出,李双喜进来了,跪在他面前问道: 
  “父皇,午膳准备好了,要用膳么?” 
  “是我们从长安带来的厨子准备的?” 
  “宫中御膳房的太监们没有逃走,儿臣命他们准备午膳。我们从长安带的几个厨子也进了御膳房,处处小心,各种荤素菜肴和各种点心,必须先尝一尝,才许送上来。这是宋军师的嘱咐,以防御膳房的太监们怀有二心。” 
  李双喜退出后过了一阵,午膳就在东暖间摆好了。双喜又一次进来,请李自成前去用膳。李自成来到东暖阁,面南坐下,看见山珍海味,荤素菜肴,摆满了一张大的方桌,器皿精致,且有金碗银盘,镶金牙署和碧玉酒杯。他的心中忽生反感,望一眼双喜,忍不住用责备的口气问道: 
  “为什么摆这样多的菜肴?” 
  双喜躬身说道:“儿臣亲自到了御膳房,看见菜肴已经准备好了,只等传膳。儿臣当即对御膳房管事太监说道:新皇帝出身农家,素重俭朴,深恶虚华浪费,你们为什么准备这样多的菜?据管事太监说,平日崇祯皇帝的每日御膳费是三十四两几钱银子,每膳要准备办几十样荤素菜肴,还有各种点心,小菜,这是皇家规矩,午膳时还要奏乐。” 
  “哼,全是浪费民脂民膏!崇祯能吃多少?这种宫中的老规矩不合道理!” 
  “崇祯只挑选可口的菜吃一点,其余几十样荤的素的,山珍海味,往往不曾动动筷子,都撤下去赏给乾清宫中的太监和宫女们吃了,今天御膳房的太监们惊魂未定,为皇上备办的午膳已经够俭,他们还害怕治罪哩!” 
  李自成叹息一声,说道:“历代帝王,只有开国之主,生长戎马忧患之中,与士卒同甘共苦,出生入死,惨淡经营,百战而有天下。以后继承江山之主,都是生长深宫,锦衣玉食,不辨五谷,不知百姓疾苦。孤对此深为痛恨!你传旨御膳房,以后不管午膳晚膳,只备几样菜就够了,外加辣椒汁一小碟。还有,金银器皿一概不用,玉杯也不许用!” 
  李自成话刚说完,御膳房的两个太监又捧来了两个朱漆描金食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