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绝版恭亲王-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浩罕汗国,中亚地区的封建国家(1710~1876年)。核心地区在包括浩罕、安集延、马尔古兰、纳曼干等城的费尔干纳盆地。19世纪上半叶,经济生活和文化建设出现高潮。与附近牧区、中国、俄国等的贸易关系密切。

1876年初俄国吞并浩罕。}



第二十八章 蝴蝶飞飞曾国藩

【 “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那只名叫曾国藩的蝴蝶,

面对帝位这一带刺的玫瑰,终于选择了回避,平安降落在历史的荆棘丛中……】



快马送来红旗捷报,令恭王府、紫禁城,乃至整个北京城陷入了狂欢的喜悦之中:4天前(1854年7月19日),曾国荃所部湘军终于攻人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历时13年的太平天国燎原大火,基本被扑灭。

但大清中央核心的“二驾马车”––31岁的恭亲王、29岁的慈禧太后和27岁的慈安太后,似乎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消除另一个更大的隐患:手握湘淮百战雄兵、脚踏东南膏腴之地的53岁的曾国藩。



逐鹿问鼎

千里之外,南京大屠杀刚刚退潮。长江航道上拥满了开往湖南的各色船只,据说那都是运载“战利品”的。

曾国藩则忙于处置刚刚于昨天(7月22日)捕获的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这位太平军中最天才‘的将领,随后在大牢中写下了洋洋数万字的“亲历”,痛切地分析了太平天国的兴亡。但恭亲王及世人看到的“亲历”,却是个被曾国落删改了的“洁本”––据说李秀成在“亲历”中劝曾国藩自己称帝,恢复汉家天下。

权力的本质就是影响力。曾国藩其时已经成为大清国最有权势的人物,同时也成为吸纳各种资源的天然磁场。除了李秀成之外,还有很多人希望曾国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这些在野史中,无法被证实,也无法被证伪的“劝进”故事,还有好儿个版本:

攻陷安庆后,曾国藩帐下大将彭玉麟被任命为安徽巡抚,在迎接曾国藩时,塞了个小纸条:“东南半壁无主,老帅岂有意乎?”曾国藩阅而变色,急说:“不成话,不成话,雪琴(彭玉麟字)还如此试我,可恶,可恶!”然后把信团起吞下肚去。

攻陷天京后,曾国荃和湘军其他将领们,欲效仿陈桥兵变,制造第二个赵匡胤,给曾国藩来个黄袍加身。曾国藩听说后,“仿徨无措,踟蹰徘徊于室中者通宵达旦”,第二天他告诉老弟说:“人家待我们还好,何忍出此?”

曾家子孙们也有类似的记载。曾国藩幼女曾纪芬就曾说,老家湘乡的工匠唱民歌,歌颂她老爸,有两句就是:“两江总督太细哩,要到南京做皇帝。”

应曾国荃邀请,为湘军撰写英雄事迹《湘军志》的湖南狂生王辏г耍菟狄踩霸识χ性T裁炊济凰担允种刚翰杷诓杓干闲戳硕喔觥懊弊郑缓笞呖猛蹶'运自己领会。

王辏г耸茄芯亢头仿舻弁跏醯淖遥蘸笤谕砬搴兔癯醮竺ΧΦ难疃龋褪撬难Q钔г谝皇酌逗仙倌旮琛防铮绱粟└杷耐趵鲜Γ骸案邢嫣锻跸壬倌昊鹘Qё莺帷S嗡抵詈畛筛罹荩洗孜帷T垂讼滔嘈唬壬笮ε孪隆!敝胀趵鲜σ簧洹跋邸币导ǘ疾焕硐耄故茄钔喑鲇诶叮晒ν瞥隽艘桓觥昂橄芑实邸痹揽M趵鲜ν砟旰苡裘频刈酝斓溃骸按呵锉斫龀桑S屑讯瘛W莺峒撇痪停樟舾咴下健!

防范曾国藩坐大,这几乎是朝野上下一个公开的秘密。1854年,曾国藩率军攻占武昌,咸丰皇帝欣喜异常,要任命曾国藩担任湖北省代省长(署理巡抚)。委任状刚发出,军机大臣祁隽藻就劝阻道:“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崛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之福。”咸丰皇帝闻之心惊,立即追发一道圣旨,收回了前面的委任状,改授曾国藩国防部副部长(兵部侍郎)的虚衔。

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曾国藩在前线的处境一度十分艰难和尴尬。“无土无财,无位无民”,“武不能补千把外委之实,文不能辖府厅州县之官”,更为头疼的是,因为没有地方官的头衔。筹粮筹晌十分困难,备受掣肘。后来,干脆借奔丧为名,撂了挑子在老家静观局势。直到局势日益糜烂,中央不得不同意赋予其地方实权,他才出来工作。



激流勇退

在曾国藩最有可能问鼎中原、逐鹿天下的巅峰时刻,他踩下了紧急刹车。

8月1日,曾国藩获加“太子太保”衔,封一等侯爵,世袭罔替;曾国荃获加“太子少保”衔,封一等伯爵。先后获封的,除了湘军系的人马外,还有恭亲王、文祥等中央大员,李鸿章、官文等其他前线将领,充分体现荣誉属于集体的原则。14天后,曾国藩上奏,请求中央同意裁撤湘军,并且要求停解广东、江西厘金,这等于是自觉交出了兵权和财权。

两个月后(10月4日),年仅40岁的曾国荃“病”了,由其大哥曾国藩代奏,请求提前“病退”。曾国荃的“病”,来得很及时,很讲政治。

曾家兄弟自释兵权之后,中央也给足了他们面子。曾国荃曾经谎报说,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在南京城陷时被杀,实际上突围而走,最后左宗棠将其抓获,中央下令就地处决,不必押赴北京献俘,避免了曾家兄弟的难堪。

曾国藩对政治站队向来敏感,信奉“君子不群”的原则,不主动拉帮结派。早在三年前(1861年),即恭亲王和两宫太后发动辛酉政变那一年,曾国藩就很明智地拒绝了王辏г说挠嗡担愎怀〈竽选8萃蹶'运之子王代功编撰的《湘绮府君年谱》记载,当时,恭亲王、两宫太后与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八人帮”,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微妙格局,同在热河的肃顺与两宫太后已经多次发生正面冲突。作为肃顺一手提拔和扶持起来的干部,外人都坚信曾国藩与其关系密切。王辏г说笔焙芪嗨乘郎停葱鸥ㄒ樗炀氤纤嗨秤牍淄酰种铺蟮拇沽碧扒祝ㄖ腹淄酰┫停ㄖ杆嗨常┎⒂茫愿ㄓ字鳌薄T幌脎徴饣胨暗檬椴槐ā薄2痪茫淄跤胩竺鞘迳┝郑虻顾嗨常蹶'运失却政治前途,对曾国藩“太息痛恨于其言之不用”。在政变后查抄的肃顺文件中,曾国藩除了公文往来外,别无私信沟通,因此被恭亲王认为立场坚定、是非分明,得免纳人“肃党”之列,躲过了一次政治大清洗。

恭亲王和两宫太后上台后,实行“垂帘听政”与“亲王辅政”并行。这个年轻的领导核心,在行政方面奉行“不折腾”的稳妥原则,对肃顺执政时推行的大多数政策,包括引起很多满族干部不满的重用汉人,基本维持不动。

令曾国藩大感意外的是,政变后18天,新的中央核心就发布上谕,命令曾国藩以两江总督身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并掌管浙江全省军务,还命令杭州将军瑞昌帮办。以一个汉人总督而节制四省,并且明确驻防将军只能做副手,这一放权力度之大,创下大清国历史纪录。

曾国藩在家书中,对新的领导集体评价道:“京师十月以来,新政大有更张。皇太后垂帘听政……中外悚肃。余自十五至二十二日连接廷寄谕旨十四件,倚畀太重,权位太尊,虚望太隆,可悚可畏。”

而对“可悚可畏”的局面,曾国藩十分“识趣”:多次奏请中央派出工作组,到前线监军;多次辞谢中央的奖励,表示不打下南京,无颜受赏;甚至主动表示,组织人事任免大权应仍归于中央统掌握,地方大员不应越位;等等。

在曾国藩与中央的大量往来公文中,充斥了互相表自、肝胆相照的信息。中国历代的权臣,多数在起初并无不臣之心,但却疏于或懒于沟通,不注意及时向中央、向领袖汇报思想动态,造成信息不对称,难免令人起疑心。上下一旦有了疑惧乃至防范之心,这种隔阂便不断扩大,恶性循环,最后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善终者寥寥。

征战十年,曾国藩的湘军成为全国最大的一个派系:在同治二年(1863年),全国8位总督中,3人是湘军将领;全国15位巡抚中,9人是湘军将领,“至提镇两司,湖南北者,更不可胜数”。这种势力和实力。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曾国藩的功绩成果,也是曾国藩的“大戾”源头,他在家书中说:“古来成大功大名者,除千载一郭汾阳外,恒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愿与吾弟兢兢业业,各怀临深履薄之惧,以冀免于大戾。”



带刺的玫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把算盘。对于恭亲王和两宫太后来说,既希望能将曾国藩手里的枪杆子缴械,又希望曾国藩能继续发挥“余热”,至少不能立即退休,以免给人造成中央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不良印象。

自觉裁军后的曾国藩,依然受命带兵围剿捻军,直到四年后调任直隶总督。直隶总督为疆臣之首,位极人臣,如此安排曾国藩,恭亲王一方面明显是为了酬功,另一方面也为了他能在中央身边工作,利用他在第一线所积累的多年经验,为自己正在积极推行的改革开放(“洋务运动”)出谋划策,保驾护航。

但也该他倒霉,一场“天津教案”,开创了晚清教案的典型,夹杂在愚昧的百姓、蛮横的洋人和颟顸的官员之间,曾国藩处境艰难,“诟【之声大作,卖国贼之徽号竞加于国藩。京师湖南同乡尤引为乡人之大耻”,湖南会馆甚至将他的官爵匾额“悉数击毁”,并开除其“名籍”(不再承认他是湖南人),一代“中兴名将”、“旷代功臣”,“积年清望几于扫地以尽”,甚至“谤讥纷纷,举国欲杀”。幸亏此时江南出了个“刺马案”(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电影《投名状》之原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