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虎臣-第1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59章移师

想到了南明,周虎臣突然想起了福王朱由菘,这个未来的南明皇帝最初应该跑到了淮安,后来在南京登基,将来也许有机会接触一下。这个在历史上名声并不怎么样的首位南明皇帝,他是不是如同历史上所述的那样不堪呢?也许是真实的,也许是因为政治原因被一些有心人在故意抹黑,周虎臣开始有些期待。
事情商量妥了,周虎臣还特意叮嘱了蔡懋德,这个转移的战略暂时不能透露给任何人,包括所有的官员和将领,以免引起人心惶惶。
三天后,周虎臣率领两百名骑兵直奔宁武关。
经过一天半的飞奔,巍峨险峻的宁武关出现在了周虎臣等人的视野。
城头挂着道道白绫,皇帝不幸的消息也已传到了宁武关。当周虎臣进入宁武关,已经几个月未见到周虎臣,老太太和周虎臣的母亲带着周二虎,一家子已迫不及待的等候在宁武关的关城内。
大街上不适合大礼参拜,周虎臣开始微笑,笑的意味深长。
“黑了,也瘦了!”
几个月的担心终于得到释放,这让老太太几乎要哭出来,抚摸着长孙粗糙的脸颊,老太太的手激动的在颤抖。
“祖母,孙儿这不是很好嘛?还战胜了李自成的贼军,您应该为孙儿骄傲才是!”
“也是,也是,咱家小虎长大了,成为了一员大将军,可惜…先帝驾崩,这……”老太太开始语无伦次。
周虎成的母亲刘氏是一个很豁达的人,她带着浅浅的笑意,看着自己的儿子,脸上全是满意的表情。
“大哥,我将来也要做将军,做一个比你,比父亲还要强的大将军!”这时候,终于轮到了周二虎。
“有志气,咱家二虎将来必定成为一个天下无敌的大将军,而且,还要封侯,让天下人都无比仰视!”慈爱的抚摸着周二虎的头,周虎臣没有吝啬自己的赞赏。
回到府中,大礼参拜祖母和母亲后,周虎臣开始说这次转移的事情,既然蔡老大人和周遇吉已经作出决定,老太太和周虎臣的母亲没有什么可说的,赶紧派人开始收拾。
大同府的作坊已经被完全破坏,大同副将朱三乐很听话,他毫不迟疑的带领自己一些士兵已经来到了宁武关,这个转移阵地对他来说不是问题,因为他的全家也跟随在身边。
现在,周虎臣开始考虑那些友军,尤其是姜瓖,这位屡屡投降的家伙他总不能在众目睽睽之下把他直接干掉。没办法,周虎臣开始游说。周虎臣也不指望所有士兵跟自己走。当然,愿意跟随的,毕竟也算是力量,周虎臣自然不会拒绝。总之,周虎臣的宗旨是,愿走愿留全凭自愿,有信心跟随的,就必定是自己人。
宁武关聚集的人和物资太多了,其中包括从大同运过来的山一样粮食和各种物资、现银。还包括总计十门巨炮,七八百门迫击炮,还有火药,大量手榴弹和一些地雷,有些东西很危险,运送中要格外小心。
林林总总的动员和收拾东西,两天后,庞大的队伍出了宁武关开始一路向南。
那位逃跑冠军姜瓖终究还是走上了他自己的那条不归之路,他没有随周虎臣转移,而是回头奔向了宣府。周虎臣犹豫了好几次,他勉强压抑住了让自己手下去干掉姜瓖的冲动。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周虎臣左右不了姜瓖,杀掉他有些不太合适,也只能随他去了。
宁武至太原的道路很是起伏,到处是高坡和沟壑,带着庞大的物资,使得前进速度无法快起来,好在人多,大家一起下手让前进速度不至于像龟爬。
正是一年中适合赶路的季节,庞大的队伍艰难的到达太原,整整用去了八天时间。
太原府城内,在周虎臣即将到达的前两天,山西巡抚蔡懋德和周遇吉两人联手下达了一个转移令。这是一份严格的命令,所有文职官员和将士都必须一起进行一次转移,除了民练没有强制性的要求之外,所有卫所士兵也都必须随军转移,并允许携带家眷。至于路上的饮食,将由军中统一安排。
天气已经彻底转暖,移师开始了。
铺天盖地一样的庞大队伍足足有十三万人,当这十几万人在太原盆地开始起程,位于井陉关的骑兵同时开始行动。他们将在柳七率领一直南下,路途中,他们会在河南一路狂飙千里直达陕州。
这是河南最空虚的一段时间,李自成的大军不在,柳七将在河南自己获得补给。骑兵攻城拔寨当然不行,但是突袭一些小县城总没有问题,这些县城已经属于李自成,正好可以打击一下。
沿着太行山脉的痕迹前进,柳七决定补给的第一站是武安,武安属磁州,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地带,这里矿产资源极为丰富,以铁、煤为主,很是富庶。当柳七率领的铁骑来到武安的城门前不远,还没有等他做出攻击的姿态,有人已经迎了上来。
武安城的官员来犒军了,这让柳七很是不适应。不过,当武安城内的人送上很多粮食和银子,还有肉类,当知道军中没有做饭的锅,武安城的人做的让柳七无话可说,竟然送来了很多铁锅和柴薪。
柳七算是最终明白过来,这似乎是谁来就投靠谁啊!
这完全属于自保行为,吃了别人的,不好意思动手,这让柳七也哭笑不得。对方彬彬有礼,他也懒得和这些人计较了,接受了这些东西,美美的在城外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饭,柳七知足了。
柳七率领的骑兵第二日的停歇点是辉县,这个辉县竟然毫不示弱,犒军好像更加露骨。
当骑兵出现,辉县的县官早早的就派人迎了上来,一名书吏服饰的人带着几名衙役和乡绅呼天喊要犒赏军队。柳七就不明白了,这辉县的县官是李自成的官员,还是大明官员?
计较这些毫无意义,柳七的任务是赶往陕州,照旧美美的吃上一顿热饭,柳七开始休息了。
当柳七过了黄河来到陕州,这一路竟然没有经历过一次拔刀相向,更没有见到大顺军士兵的影子。这让柳七彻底明白过来,都在自保,无论谁来,只要带领大量军队,这些当地官员就会属于你,城市也属于你。可惜的是,柳七对这些城市毫无兴趣,一点兴趣都没有,他只需要这些地方管饭就行。

第160章南京的政治角逐

柳七已经在陕州有些不耐烦了,他等待的时间太久了。
除了看守陕州的浮桥,柳七的派出斥候已经深入山西境内很远,五天后,斥候终于带来消息,移师大军出现了。
这时候,柳七已经已经把黄河附近的县城和大一些的镇子吃的有些怕了。好在这些瘟神一样的官军很礼貌,尽管柳七没有使用过一次暴力手段,这些地方也没有人敢说过一个不字。因为,这些地方名义上属于李自成,柳七有充足的理由杀掉这些所谓地方官。
浮桥并不宽,尤其是对于装载粮食的大车来说。为了安全,这些装载物资的车辆不能排着队通过,只能分开通过浮桥。庞大的人流和载有物资的车辆几乎用了一天时间才完全通过了这座浮桥,后面的路程终于要一马平川了。
陕州所处位置是河南的最西端,下江南必须往东偏南方向,这需要横穿整个河南。
春季本应是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野外一片绿色,可惜,这个河南境内一片荒草凄凄,农田中罕有人痕,路途中碰到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道路很平坦,骑兵和斥候四散开来,几万大军聚积,安全不用担心。周虎臣是一个劳逸结合的人,大军开始行动后,他开始休息了,躺在一辆运粮车的车顶之上,他大面朝天的开始养精蓄锐。
第二天,大军到达渑池县。这个被战争荼毒的破败不堪的县城竟然还有官员,大顺的官员。
十几万人在城驻留让渑池县的官员心惊胆战,犒劳朝廷大军自然义不容辞。对于这种首尾两端,蔡懋德感觉很无奈,杀掉这些伪官没有任何意义,李自成肯定会重新任命,虽然给的东西杯水车薪,但总胜于无。
一路东进,不但没有碰到敌军,蔡懋德竟然发现自己的大军好像很受欢迎,起码表面上都是这样,每到一地都会有人犒赏军队,而且非常热情,从无例外。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奉承,这让蔡懋德开始信心百倍,这个移师江南看来是正确的,而且并不算特别艰难。
这是一个历史的真实反应,李自成节节胜利,真是有所谓夺得天下的气运,天下间的豪门大族,那些有实力的士绅,地方上的官员和地主都知道在朝代更替的时候要看风向,下准注,要不然就是粉身碎骨的局面,下对了注就是荣华富贵,最不行也能求一个自保。在后来的建奴入关后同样如此,当然也有人在反抗,但投降做顺民的还是大多数。
谁来了都一样,只要不大肆掳掠,这些地方官员和士绅都很乖巧,知道怎么去做才会求一个安全。蔡懋德带领的是正经的朝廷军队,这些地方官员士绅更是噤若寒蝉,害怕惹祸上身。
就在山西十几万人还在前进的时候,流窜南下的官员和商贾已经让江南传遍了燕京失陷,崇祯帝驾崩的消息。
南京有一套完整的统治机构,这些官员以南京兵部尚书、镇守太监、南京守备为首,崇祯帝驾崩的消息被确认,虽然是一个晴天霹雳,但南京作为陪都的重要性也显示出来。不几日,在为崇祯皇帝举办丧事的同时,江南的政治风潮开始暗流涌动。
先帝驾崩,必须另立新君。作为执掌兵权的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现在最有发言权。而按照华夏传统,是以嫡长子继承制,血统为贵,现在的大明藩王中,应以福王、桂王、惠王为最佳人选。
福王朱由菘在三藩中年龄最大,再加上他没头苍蝇一样乱跑乱撞,正好跑到南京附近的淮安。比起其他两个远在广西的藩王,福王朱由菘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然而,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江南士绅中东林党人最多,他们掌握着江南的舆论权。显然,福王朱由菘并不符合东林党人的利益。
说起东林党和福藩的过节,这还要追溯到很久以前。朱由菘的父亲,福王朱常洵是万历时期“国本之争”的失败者,当时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更是将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