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虎臣-第2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虎臣事无巨细的在安排着怎么把北方大地彻底纳入,而身在阿鲁卫的多尔衮一方,分歧产生了。
巴尔布不同意继续北上,因为这附近的领地有太多开发出来的农田,自巴尔布的父辈就开始在阿鲁卫不停开垦荒凉的土地,可以说这些土地是附近最好的粮食生产地,北方本就人口稀少,放弃了这些土地和百姓,巴尔布就等于失去了一切。民以食为天,巴尔布要靠这些土地出产的粮食养兵,要靠百姓维持自己的权利,他怎么会轻易放弃。
“摄政王,我手中可以汇集两万勇敢的女真士兵,这些士兵是我大清最勇敢的战士,摄政王,末将要一战。”巴尔布的确能够汇集两万士兵,因为当初清廷入关抽丁,由于特殊原因,阿鲁卫并没有抽多少人。这两万士兵可以说是最强悍的士兵,因为他们绝大部分都是野女真,根本不畏惧生死。
“本王知道,可是巴尔布额驸,我大清几十万士兵都败在了周虎臣手中,其中也包括那些最强悍的建州勇士。你去过沈阳,应该知道我们建州人的勇敢,沈阳的城池有多厚你也知道,明军是火器部队,这里的寨子怎么和沈阳相比?士兵的数量怎么和入关时相比?怎么和沈阳相比?”
现在不是以前,若是以前,直接下令就行,现在是非常时期,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只能摆明厉害来劝说巴尔布。
“摄政王,若是继续北撤,那里都是不毛之地和山区,这么多人怎么生活下去?还未入冬,入冬后以怎么办?将来我们就生活在极北之地?就在山林中生活?”
“只能权宜一时了,将来明军必定要撤回去,明人无法适应这里的寒冷,将来这里还是我们女真的天下,我们还会强大起来,汉人不是有句名言叫卧薪尝胆吗?我们也可以卧薪尝胆。”济尔哈朗苦口婆心,巴尔布的力量可是说是女真最后的一股可靠力量,丢在这里实在可惜。
“摄政王若去瑷珲(黑河)未尝不可,属下负责断后,在江北设一道防线,破坏桥梁,不让明军过江即可,若是明军强行架桥过江属下就与明军拼死一战。”巴尔布最终还是妥协了,他终归是大清的忠实将领,但妥协的同时,他好像并没有放弃一战的念头。
济尔哈朗沉默了,这时,一直没开口的多尔衮发话了:“也好,巴尔布额驸断后,但要让辖下民众北迁,免得被明军荼毒。另外一定要记得不可浪战,明军的火器极其犀利,一旦过了江很难抵挡,若是不敌就赶紧撤离。”
一旁的济尔哈朗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因为他知道过松花江的难度,如果没有了桥,如此宽阔的激流几乎不可能在这个季节渡过江,因为明军没有船只。所以,大清这些残兵败将暂时安全了,巴尔布与其说是能够守住松花江,还不如说是被留下看守江岸,只要稍加注意,明军就不可能过江。
“末将遵命。”
巴尔布明白多尔衮的意思,疏散百姓就是不能让明军获得补给,想要给明军的追击增加难度,让他们早日撤军,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战略。至于火器犀利,这好像是传说,巴尔布见识过不少火器,除了火炮比较厉害,其它火器好像并没有什么厉害之处,在他的意识中,明军的火铳还不如弓箭,而以明军的长途跋涉来说,火炮怎么带上来,有什么可怕?

第354章松花江前的无奈

雨弱了,但依旧阴沉沉的,被周虎臣追赶了几千里的小强们这一次是踩着泥泞向北开始逃窜。
巴尔布留了下来,与他一同留下了的是一万混编骑兵和六千步卒,这些骑兵几乎可以说是清军最后的骑兵力量了,而六千步卒都是巴尔布的手下,都是女真敢战之士,巴尔布打算拼上一把。
随着阿鲁卫附近民众拖家带口开始撤离,延绵在山头和高坡的一个个烽火被点燃,笔直的狼烟直上云霄。烽烟开始向四周蔓延,这是敌袭的讯号,阿鲁卫地域太广阔了,也算是巴尔布对周边唯一能做的警示。
巴尔布的驻军寨堡所处位置就在松花江南岸,而波涛汹涌的松花江水正好横贯东西,巴尔布过了江立即破快了仅有的两座桥梁,松花江遂成为了一道天然屏障。松花江绕不过去,除了左近,整个松花江沿岸山岭重叠,满布原始森林和沼泽,明军想要过江就要在附近,而附近的桥梁被破坏等于暂时阻挡了明军的北上。
正是秋季大汛期,涛涛奔流的宽阔江水让周虎臣一阵绝望。
“江水湍急,过不去了!”郑森看了一眼江水做出了同样的判断。
“造船行吗?这里不缺木材。”周虎臣问的有气无力。
木材自然不缺,这里的原始森林一眼望不到边,到处是参天大树,可以说是造船最理想的木材基地,可惜,郑森知道造船的难度:“造什么船,没有匠人,大船造不成,用木筏敢过江吗?还不如等待江水封冻。”
“那架浮桥怎么样?”周虎臣问的仍旧很无力。
“如此的江水宽度,加上湍急的江水,架浮桥,怎么架?太疯狂了,还是算了。”郑森摇摇头果断否决了。
“那就就地扎营,把向导叫过来。”周虎臣叹了一声,看来暂时是过不去了,只能等待江水弱了以后再说。
不久,几名本地向导谨小慎微的在亲兵带领下跑过来施礼,周虎臣立即开始询问。
“这江水什么时候可以弱下去?”
这几名向导有女真人,也有蒙古人,好像还有其他少数民族。但很一致,几个人都不会汉语,几名军中士兵赶紧过来客串了一把通译。
“大帅,现在是刚入八月,看今年的情景,估计江水要在一个半月之后才会弱下去。”
一个半月有些太久了!让周虎臣直皱眉头。
“江水弱下去之后可以用小船或木筏渡江吗?还是架浮桥更好一些?”
“小船、木筏可以渡江,但只有过了江才能架起浮桥,最佳的渡江时间其实是在冰封之后。”
十余万大军用小船和木筏渡江的确不现实,但用少量军队过去后把浮桥架起来好像也不容易,因为对岸的敌军在虎视眈眈,就等着阻击作战呢,这让周虎臣一阵心烦气躁。
“问问江水封冻还要多长时间?”周虎臣可不愿意这样被敌人阻击,架起一座浮桥损失太多的人得不偿失,还不如等待江水封冻。
“回大帅,向导说江水封冻要等到十月之后。”一名士兵赶忙翻译。
两个月,最少要等两个月,时间太长了,周虎臣一挥手,向导和几名客串通译们退了下去。
“大帅,正好属下趁机把周边收拾一下,留着这些跳蚤将来是麻烦,现在的时机正好,您只管等着就成,我去收拾一下四周的地方势力。”却是莫显成,他的意思是趁现在的闲暇收服周边地方,正好给自己将来的统辖打打基础。
“也好,反正是不能过江,就把这些地方安定一下吧,省的将来麻烦。不过,一定要谨慎,不要杀戮过重,北方贫瘠,只要有口饭吃,一般百姓不会拼死抵抗,尽量用怀柔的手段。”周虎臣同意了,闲着也是闲着,正好搞定周边的建奴力量为将来打算:“把地图拿来,我们看看从哪开始。”
一张简陋的地图铺开,周虎臣的一众手下开始了自己两个月的征程……
北方的季节说变就变,就在莫显成在周边不断收拾那些不大的寨堡和村庄时,一股冷空气突然降临,天骤然冷了下来。
萧瑟的风吹黄了大地,群山和莽莽森林不再苍翠,斑斑点点的黄色预示着深秋来临,也意味着冬天已经不远。
周虎臣的后勤军一直很给力,这次更不例外,就在天气变冷的同时,后勤部队很及时的送来了入冬前最大的一匹物资,而随着物资而来的一个人却让周虎臣再一次想起了南方的舒适生活,也想起了很多人和事。
跟随后勤军来的是周遇吉的首席幕僚高师爷高林升的长子,镇江工坊的副总管事高有民,这位年富力强的管事属于嫡系中的嫡系,等于周虎臣的家里人。
家书自然带来了,南京就好几封,祖母和父母亲的,公主的,还有那位太子也来了一封信进行问候。另外还有无锡的一封书信,正是无锡的家书让周虎臣惭愧不已,南京那里儿子都降生了,而那个最早许下承诺的人却要在无锡继续苦苦等待。
高有民带来的家书无疑是定心丸,而物资却是及时,因为这些物资中有棉服,还有周虎臣特意给士兵定做的开指手套。北方大地太冷了,这种手套在作战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火铳手、骑兵和辅兵,这种非常保暖的手套将给他们在冰天雪地作战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在高有民口中,周虎臣得到了江南和北都的实际情况,北都很安定,迁都已经开始;而镇江的作坊在照常运转,一直在得到朝廷的全力支持,生产的各种武器装备一直在不停运送到北方;依照周虎臣的指令,镇江的新兵招募和训练减慢了,大局已定,已经不需要大量的士兵投入战场,镇江的新兵训练营轻松下来;而淮安的造船厂也没闲着,新式的大型战船正在建造中,明春就要下水。
林林总总的事情很多,但都比较放心,周虎臣本有些焦躁的心情平复许多。
天气越来越冷,山野一片枯黄,马上就要入冬,高有民带着周虎臣的回信启程南返了。
风怒嚎,如咆哮,随风而来的是横飞的雪粒子,还有那北方透骨的那种冷。高有民走后没几日,一个更大的寒流降临,江边的江水开始有了薄冰,落地的雪粒子在融化,不久,莽莽的群山、森林与大地陷入了一片白茫茫之中,今冬的第一场雪来了……

第355章大蓝

关外本就是贫穷的代名词,而关外之民也是野蛮与彪悍的代名词。
辛苦奔波了两个月的莫显成等人突然发现自己错了,关外根本不需要他用鲜血征服,关内的人大部分都错了,关外贫穷不假,但彪悍与野蛮不是想象中的样子。这一带聚集了众多的女真人和蒙古人,还有其它少数民族,这些百姓不是彪悍和野蛮,是生存的无奈。
关外太贫穷了,贫穷的让人膛目结舌。低矮的茅草屋中除了仅有的简单农具和简陋的自制家具,几乎一无所有,粮食更是少的可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