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插队在黄土高坡-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加添嗓门最大,他说要在三年内放一颗卫星,他在村里要研究用中草药攻破世界难题癌症,要在村里建一个中国红色癌症肿瘤中心,让得癌症的人都到这里来看病,村里只要盖招待所就行,到时候挣的诊疗费村里花都花不完。
大家各出高见,气氛相当热烈,李宝成用笔记本忙记录着,知青们好像真找到了大展宏图的机会。
薛玉昌一只没发言,因为家庭出身的缘故,他总觉得比别人矮一等,位低言轻吗,他只是听。另外,他曾听地主儿子李来财讲,村里的盐碱地是因为地下一米多深处有一层二十公分厚的粘土层,雨水下来后,水渗不下去,长久以往,才形成盐碱的,要想治盐碱,就要把那层盐碱土下面的粘土层挖掉,让水能渗下去,盐碱地才能根治,可是村里几千亩地要挖,哪时候能挖完,挖出的粘土又怎么处置。、
所以多少年来,盐碱地一只是采用淤的办法,即是夏秋雨季时,村边的呼沱河涨水,带来上游的泥土,把这些带泥土的水浇到田里,待泥土沉淀后,再把水放走,田里便盖上一层富含营养又没盐碱的土层,第二年在这上面种庄稼,就能有一个好收成。
薛玉昌听大家都说完,最后终于忍不住了,便把从李来财处听到盐碱地形成的原因和以前村里淤地治盐碱的方法说了一遍,他有些怯怯地说:“咱们治盐碱,可不可以在盐碱地挖一条大水渠,深一些,让盐碱地的水都往这里流,这样能不能把盐碱地减少呢?”他望着李兵和李宝成。
“好,好,实在是高!”李兵和李宝成还没说话,赵亮就一拍大腿喊了起来。大家随后议论了下,认为这个方案比较实际可行,决定让李宝成,李兵,左小菊三人代表知青去和大队领导商量商量,把知青的建议说一说。
薛玉昌正在暗暗得意,突然听到一个女知青低声地和另一个女知青说:“真实奇了怪了,怎么蹦出了仨领导,固步自封啊。”
李兵,李宝成,左小菊代表知青和大队商谈的结果是大队很赞成知情的意见,但是今冬太晚了,再有二十来天就到春节,所有的建议,等开了春再说。大队建议知青先回北京过春节,等三月回来后,在付诸实施。
知青们听大队让知青先回北京过春节,立刻心里乐开了花,干活的热情没了,吃饭的馋劲也没有了,一个个心里想着,回北京,回北京三个字。
知青从北京到这里虽然只有三个月,时间不长,但是这里纵酒和北京不一样,和生活了十几年的北京的生活习惯不一样,虽然有吃的,有住的,但仍然没感觉到家的感觉,听到让回北京一个个可高兴坏了,洗衣服,向老乡买葵花籽,买红枣,买花生。
因为北京平时没有花生瓜子卖,只有节日时按人口每人只卖二两解解馋。这里,随便买,买个三五斤的,没有问题,老乡听到知青要回北京,也一个个凑到知青屋里,掏出两块六毛钱,让知青从北京带两尺灯芯绒黑布,做鞋面用,还有的掏出两毛,让带几盒火柴,1个灯泡,或几块打火机用的火石,知青们都准备着,再过七八天,就出发回北京了。
回北京路不远,走太原绕个弯,也就一千里路,火车票钱十元,大部分知青插队时都带了点钱,可是这两个月买吃的花了一部分,买车票钱也就不够了,知青们琢磨琢磨,有困难,找政府啊,于是找到了大队部,跟大队部商量路费的事。
大队研究了一下,决定借给知青每人十元,账以后再算,让知青回家。
知青们高高兴兴地准备回家了,有的甚至连包包都装好了,只等着回家那一天了。
回北京的路线有两条,一条走南线,到太原然后经石家庄回北京,一条走北线,到大同,经张家口回北京,票价都差不多,有没有第三条路线回北京呢,火车没有,可是李宝成,李兵,赵亮,王大力,李全旺他们五人却据顶走出第三条回北京的路,不是坐火车,不是坐汽车,是发扬老八路的光荣精神,用两条腿走回北京。
用赵亮的话说:“红军能走两万五千里,我们难道不能走七八百里?!”为什么一千里的路变成七八百里了,因为选择的这条路线不绕弯,几乎是直线。就是从插队这里,不去忻县县城直接到定襄,再到五台县,再到石咀,再到百花山,然后到北京。向东,向东再向东。计划好了,下了决心,就开始准备了。
他们领了一百斤麦子,磨成面,用大锅分成三锅,放上红枣,炒成炒面,又用玉米面贴了二十多个饼子,每人用军用水壶装上满满一壶水,在其他知青羡慕的眼光下,背上行囊,先于其他知青们两三天,向北京方向出发了。
二三十斤的东西背在身上,刚走了二十来里路,他们一个个编出了满头汗,怎么办。走吧,口号喊出去了,牛吹出去了,不走哪行。
二十多里路,他们到了定襄县城,定襄县城比忻县小一些,刚出发,雄心还在,他们没在县城停留,穿过县城,继续东进。
李兵,李宝成一直走在大家的前面,他们在班里时,李兵是班长,李宝成是团支书,干什么事,他们都走在大家前面。这次步行回北京,他们俩也走在大家前面,李宝成身体健壮,个头又高,背着二三十斤行李,走路不打颤,真有点雄赳赳气昂昂的架势。李冰呢,身体就比较弱,个头比李宝成矮半头,身体也显得单薄,背着歌大行李包,走路真有点费劲,好像每迈一步,都在使着很大的气力,可是他并没有落后,一步步地仍然和李宝成一起,走在大家的前面。
正文 第十四章 过年(2)
又走了大约二十来里路,看看太阳,已经看到中午,他们在路边的一块大石头上坐下,吃个饼子,喝点水,准备休息会儿。这时,路上过来辆马车,车是空的,只有一个赶车人坐在车前,赵亮一看,立刻站起,去拦马车。
马车停下,赶车人见他们是知青,便问:“想坐车?”
“想。”赵亮答。
“去哪?”
“北京。”
“就坐这马车?”赶车人笑了。“俺不去北京。”
“那你去哪啊?”
“去蒋村。”赶车人向东南方向指。
“蒋村,有名吗?”赵亮问。
“有名,大大的有名,”赶车人笑着说,“阎锡山的老家,咋没名?”赶车人又笑着问:“捎你们一段?”
“不用了。”李全旺答道。马车走了,赵亮问:“阎锡山的老家怎么是蒋村,不是阎村呢?”
“谁知道。”王大力说。他们又上路了,王大力感到脚底磨得火辣辣的。尤其是小拇指和大拇指,更是火烧火燎,他想停下来,可是看见自己前面的李兵,李宝成,李全旺三人走的还蛮带劲,没有疲劳的样子。
步子迈得很大,一边走,一边聊,自己怎么这么没有,自己身体也不错啊,在北京上学时,几次步行拉练自己都没落队,也没感到过这么疲劳,这次是怎么了?哦,可能是背的东西太沉了,可才二三十斤啊,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小伙子,背这点东西按说不算沉,自己真是没用。他一边忍受着脚磨的生疼,一边顽强地迈着脚步。
走着走着,他看到赵亮在自己身后落下了大约十多米,赵亮身体棒啊,在班里跑步百米还跑前两名呢,黑黑壮壮的,他怎么到走在后面了。
王大力放慢脚步,等赵亮赶上来。赵亮走上来了,王大力发现赵亮嘴里正在嚼着什么,他问:“你吃什么呢?”
“枣。”
“枣不是路上准备的吗,怎么刚出发你就吃了?”
赵亮吐掉枣核,嘿嘿的脸上露出自嘲的笑:“我吃一个,我背上行李就轻一点,路远无轻重啊。”说着,从背包里掏出一把枣,递给王大力说:“吃啊,你也补充点能量。”
王大力真想骂他几句,可又一想,值得么,自己的脚不也磨的生疼,于是说:“我不吃,这枣是大伙的,要吃大家一起吃,前面还不知遇到什么困难呢。”
下午四五点钟,他们看到路北不远处有一排干干净净的青砖房,在半坡坡上,掩映在树丛之中,在一片片干打垒房子中间,显得很整齐漂亮,这是哪呢?他们问路边的老乡,老乡说这里是徐向前的故居。
李全旺说:“这官真多啊,前边是阎锡山的老家,没隔几十里又是徐向前故居,你们这地真出大官啊!”
那位老乡骄傲地说:“忻县古时除了貂蝉,定襄古时出了吕布,咱们这五台出的官更多了,用斗装,数也数不完。”
“是么?”李全旺心里琢磨。
走没多远,大家决定休息一下,恰逢又是个村子,看村边写的字,是东冾村,于是,大家找到村里的小学校,敲门进去。
学校已放假了,只有一个四五十岁老师模样的男子在传达室值班。
这位老师模样的人穿着一身蓝制服,半新半旧,但是洗的很干净,熨的很整齐,上衣兜里还别着一支钢笔,瘦削白净的脸上。溢出一股文人气,一看就像个文化人,在这个大山脚下,人烟不多的地方,越发显得精神。
李兵和李宝成向他介绍了知青要回北京的意思,并说路过这里,想在这里歇歇脚,喝口水。那位中年男子很客气地说:“有介绍信么?”
李兵忙从衣兜里掏出大队开得证明信。这位中年男子看过证明信,这才介绍说,自己姓白,是这个学校的副校长兼教导主任,放假了,他值班,既然知青来了,他表示欢迎,他依次和几个人握握手,然后打开一间教室门,让李兵他们进去休息。
几个人坐在课桌后的凳子上,香一堆泥一样,几乎瘫倒。
白校长可忙乎起来了,他把外衣脱下,整齐地叠好放在讲台上,然后穿上一件蓝色大褂,把教室里一个大炉子用柴火点着,添上煤,然后在炉口放上一个铁板焊成的硕大的壶。
炉子点着了,水开了,李宝成几个人喝着热热的开水,吃着炒面和饼子,心里有一股暖烘烘的感觉。
赵亮觉得脚在鞋里困得紧紧的,于是脱下鞋,把脚放松放松,脚从鞋里拔出,大脚趾上,小脚趾上都磨出了水泡,左右脚一样,一共有五六个,鼓鼓的,半透明,亮晶晶的。
“呦,脚磨出泡了。”赵亮大声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