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莫斯科三次公开审判-第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如下决议:“鉴于布哈林利用 他在科学院的地位危害我国,由于他反对党和苏维埃政府,他已把自己置于 人民敌人的行列。现根据苏联科学院规章第24 条,决定解除尼·伊·布哈林 的科学院主席团成员职务,并将此决定报人民委员会备案。” (40)  布哈林被捕以后,也像其他犯人一样,经受了内务部的折磨,当然,首 先也是许诺和欺骗。内务部对他说,只要他能满足中央的要求,他的妻子和 儿子就会安然无恙,他本人也只会受点监禁之苦。为了说服他,内务部让拉 狄克去当说客,用现身说法证明上述许诺的可靠性。拉狄克在与布哈林对质 时表现还算不错,他没有附和对布哈林的许多诬告,拒绝为一系列最关键的 指控作证。  此法不灵,内务部变换策略,打算首先摧毁布哈林的精神依托。作为一 个无产阶级政治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最大的精神依托当然是他和列宁 的亲密关系,列宁临终前对他的高度的评价,而且这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尽人 皆知的。但是,内务部有其一套篡改历史的办法。他们对一些在押的 “左派 共产主义者”和 “左派社会革命党人”重新审问,让他们提供新的证词,说 布哈林在 1918年就对他们讲过杀害列宁和成立新政府的必要性。有些证人还 被迫承认,那个在 1918年夏天刺杀列宁的社会革命党徒,就是在布哈林的同 
 Page 225

意和怂恿下开枪的。取得这样的证词后,内务部向布哈林宣称:早在 1918 年布列斯特和约签订期间,布哈林就企图暗杀列宁。布哈林断然否认这一指 控。但内务部这时使用了 “人质”的手段,以他妻儿的性命相要挟。叶若夫 和伏罗希洛夫亲自督阵。这样,经过侦讯人员长时间的工作,布哈林最后承 认就算他从 1918 年起就打算杀害列宁吧。布哈林的审讯笔录上报经过修改 后,拿回来让布哈林签字。布哈林发现上面这样写着:很早以前,他布哈林 得知德国政府居然为列宁提供火车包厢,同意列宁在战争状况下穿越德国的 时候,就开始怀疑列宁同德国人之间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后来,列宁一 再坚持要同德国单独签订屈辱的停战胁议,他布哈林从怀疑列宁转为确信列 宁有问题,于是产生杀害列宁和建立新政府的想法。布哈林看到这样的供词, 看到他们居然利用整他而向列宁身上泼脏水,气得拍案而起:斯大林这是要 把死去的列宁也送上被告席呀!布哈林坚决拒绝签字。  为了摧毁布哈林的意志,内务部在叶若夫的亲自指挥和伏罗希洛夫的帮 助下,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审讯毛法,包括车轮战。最后实在无效之时拿出了 他们的绝招:人质,并在审讯笔录上向布哈林作了让步。最后结果是,布哈 林只承认 1918年为阻止布列斯特和约而企图将列宁逮捕和扣押一昼夜,并且 在要逮捕的人中加上了所谓列宁的亲密战友斯大林的名字。他还承担了所谓 右派——托洛茨基反革命集团罪恶活动的领导责任。  布哈林和李可夫被捕和联共 (布)中央2—3 月全会结束以后,中央和地 方的反对恐怖的力量基本上被彻底摧垮。但是,列宁时期的老一代布尔什维 克并没有被消灭,仍有人企图为布哈林和李可夫辩护。值得一提的是党中央 委员和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员奥西普·皮亚特尼茨基,他是 1898 年人党的老党员,是继基洛夫、叶努基泽、奥尔忠尼启则、波斯蒂舍夫等之 后,敢于起来反对恐怖镇压政策的一位英雄。1937年6 月联共 (布)中央全 会会议期间,斯大林建议讨论关于右派集团和布哈林的问题,坚持将右翼反 对派的代表人物予以肉体消灭并赋予内务人民委员叶若夫对敌斗争的全权。 皮亚特尼茨基不畏斯大林的强权和威势,居然敢于当面唱反调,不合时宜地 使用起两三年以前反对恐怖政策的人使用的语言。他反对处死布哈林等人, 认为将右翼反对派分子开除出党使其脱离政治以后,不仅不应将他们处死, 而且还应该利用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对于为所欲为的内务部和内务人民委 员,不仅不应赋予其全权,反而应当限制其权力,并对其活动进行监督。皮 亚特尼茨基发言后,斯大林立即宣布休会。一些同志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劝 告皮亚特尼茨基收回自己的意见。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和伏罗希洛夫把他 叫到了一边,以斯大林的名义要求他收回自己的意见。卡冈诺维奇说,斯大 林认为他是从没有参加过反对派的忠诚的列宁主义者。只要他收回意见,一 切既往不究,当皮亚特尼茨基拒绝了他们的要求时,莫洛托夫便对他进行恐 吓,让他为妻子和孩子的命运想一想。皮亚特尼茨基坚定地回答说,共产党 员的良心使他不能这样做。他十分清楚等待着他的命运,但他的态度是经过 深思熟虑的,为了党的纯洁和统一,他已作好了牺牲自己甚至牺牲妻子儿女 的准备。 (41)第二天,即6 月25 日,叶若夫就在会上宣布,内务部掌握了 皮亚特尼茨基曾是沙皇暗探局特务的材料,并提议全会就皮亚特尼茨基政治 上不受信任的议案进行表决。两个星期以后,皮亚特尼茨基被捕。克鲁普斯 卡姬与卡明斯基、沃罗帕耶夫,在中央全会上投票反对叶若夫的动议。后来, 她又当着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和卡冈诺维奇的面,为皮亚特尼茨 
 Page 226

基辩护。她激动地指出,在场的人都十分了解皮亚特尼茨基, “他是个忠诚 不渝的人。列宁非常热爱和尊敬他。” (42)但是,她的正义声音无人理会。 皮亚特尼茨基被捕一个多月后被秘密处决。此后,再没有人敢于公开为布哈 林辩护了。  第三次莫斯科公开审判的被告,除了布哈林和李可夫外还有很多。他们 绝大多数被推上审判台,并不是因为他们过去曾与布哈林、李可夫和托姆斯 基有这样那样的联系,而完全是因为当局需要赋予第三次公开审判以较大的 规模和重大的政治意义。于是,他们中间的许多人被从各人民委员部、中央 和地方党、政机关的领导岗位拉下来,关进监狱,赋予规模庞大的 “右派托 洛茨基反革命集团”的大小头目的角色,机械地并入这个集团。此外,当局 还人为地将几个著名的医生加进这个集团,作为 “毒杀”高尔基、古比雪夫、 明仁斯基、高尔基的儿子佩什科夫以及叶若夫的凶手。令人费解的是,执行 大清洗的主角之一、刽子手雅哥达居然也被纳入了布哈林、李可夫领导的集 团。他们被捕和被秘密审讯的情况将在下一章中予以插记。从1936年到 1937 年,第三次公开审判的许多被告都与已经被判决的和正在审讯的人进行了对 质。这些对质先是由卡冈诺维奇和叶若夫安排和主持,后来,其他政治局委 员也参加了,有斯大林、莫洛托夫、米高扬、伏罗希洛夫。参加对质而还没 有被判罪的一方,是希望通过对质澄清事实。而主持对质的人则把对质看成 是他们表演、暴露、制造新罪行的机会。对对质的评价意见和指示往往成为 侦讯人员放手大干的根据,成为进行审讯和判决的根据。注释:  ①卡尔洛·希塔伊奈尔 《劫后余生——古拉格归来》,北京1989年版, 第 173  页。  ②N ·马尼科夫斯卡娅、尤·沙拉波夫:《个人迷信和党史学》,载《苏 共历史问  题》1988年第5 期,第 61—62 页。  ③列昂尼德·波斯蒂舍夫: 《任伺时候都不能违背真理》,载 《死后平 反者》第  二卷,莫斯科 1988年版,第 147页。  ④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苏共“二十大”日记》,第21 页。  ⑤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苏共“二十大”日记》,第61 页。  ⑥ 《胜利与悲剧——斯大林政治肖像》,(苏)《十月》杂志1988 年 12期、第82  页。  ⑦ 《斯大林文选》上卷,第129页。  ⑧ 《斯大林文选》上卷,第149页。  ⑨ 《斯大林文选》上卷,第112页。  ⑩ 《斯大林文选》上卷,第132—133、118、121、129页。   (11) (12) (13) 《斯大林文选》上卷,第136、134、138页。   (14) 《斯大林文选》上卷,第147、148—149页。   (15) 《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真理》,第148页。   (16) (美)鲍里斯·列维茨基编:《三十年代斯大林主义的恐怖》, 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355 页。 
 Page 227

  (17) 《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真理》,第151页。 (18) 《任何时候都 不能违背真理》,第 157—158 页。 (19) 《布哈林的最后岁月》,第175 页。 (20) 《他要改造生活,因为他热爱生活》,《星火》杂志1987 年第 48 期。 (21) 《他要改造生活,因为他热爱生活》。 (22) 《布哈林的最后 岁月》。第 126页。   (23) 《胜利与悲剧——斯大林政治肖像》,(苏)《十月》杂志1988 年第 12期,第 113页。   (24) (美)斯蒂芬·科恩:《布哈林政治传记》,北京1988年版,第 572—573 页。 (25) 《关于所谓“右派—托洛茨基反苏集团”—案受审人员 的党籍问题》,第 78—79 页。 (26) (27) 《斯大林周围的人》,第108 页。(28)《胜利与悲剧——斯大林政治肖像》,载(苏)《十月》杂志1988 年第 12斯、第 112页。 (29) 《布哈林的最后岁月》,第127页。 (30)载  《星火》杂志1983年第 10期,转引自万户智、韦政强等编译: 《克里姆林 宫秘闻》,北京 1988年版,第23—24 页。 (31) 《胜利与悲剧—斯大林政 治肖像》,载 (苏)《十月》杂志1988年第 12期,第 113—114页。 (32)  《布哈林的最后岁月》,第128页。 (33)苏共中央公报1989年第5 期登载 的委员会的会议记录与沃尔利戈诺夫的说法相同。见 《公报》第80 页。(34)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