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裂土美利坚-第2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选择题:存人,还是存钱?当时,如果李鸿章当时选择了存钱,那么,八国联军未必没有可能一直追杀到西安,甚至可能连西安都不用到,直接就在半路上就把西太后和那些所谓的王公大臣们给抓起来了。可是,接下来呢?存人,还是存钱?西太后和她的那些手下们又会怎么选择?辛丑谈判,八国联军其中的一个要求就是把那些支持义和团的皇室亲王当作罪魁祸首处决……是李鸿章最终保住了这群祸害。这或许又是李鸿章的一个错误。可一直到辛亥**之前,在满清搞出那个狗屁不通的“皇室内阁”之前,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包括许多有进步意识的人们依旧对这个政权保有希望,那么在此之前的中国人又会怎么想?又会不会依旧保有什么“忠君”的思想?梁启超是维新派出身,跟李鸿章可说是敌人,但《李鸿章传》却是李鸿章死前将自己的资料送给梁启超,托什给对方写的。而就在李鸿章死后两个月,国人还都在痛骂他签署了《辛丑条约》,丧权辱国,并为他的死而欢欣鼓舞的时候,梁启超便写出了这篇煌煌之作。“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当举国之人都在痛骂李鸿章的时候,这些人是否意识到自己又为这个国家做过什么?离1901年的结束仅剩不到一个月的时候,被八国联军吓得跑到西安,还在回銮北京的路上的大清国皇太后慈禧在黄河岸边的辉县收到了那个令朝野上下无不悲哀的消息:李鸿章死了。而就在他咽气之前的一个小时,俄国公使还站在他的床头逼迫他在俄占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为了大清国与洋人争辩了一生的李鸿章已不能说话,他只有眼泪了。眼泪流尽了,他的眼睛闭上了。自1840年英国人用舰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后,中国人沿海岸修筑的所有整齐对称的炮台和花费巨银买来的位居世界第六的舰队,没有一次阻挡住“蛮夷”的入侵:“自道光中叶以来,外患渐深,至于今日,危迫极已。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都,毁圆明园,文宗出走,崩于热河……自此以后,法并安南,日攘朝鲜,属地渐失。各海口亦为列强所据,德占胶州,俄占旅顺大连,英占威海九龙,法占广湾……”而就在李鸿章死时,因为允许外国在中国驻军和几近天文数字的赔款而成为“将来无数困难问题发生之源”的《辛丑条约》刚刚签订,外国联军仍在整个朝廷逃亡在外的情况下占领着大清国的都城北京。对于风雨飘摇中的大清国来说,洋人的气焰永远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而李鸿章一死,大清上下就失去了惟一能够与洋人周旋的人。李鸿章的死令“太后及帝哭失声”,大清国犹如“梁倾栋折,骤失倚侍”。一个国家,虽然弱,但却是一个大国,拥有数亿人口,可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在国家危队的时候却只能倚侍一个老人……李鸿章又何只一个裱糊匠这么简单?……重头再仔细看看: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李鸿章为中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至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但是,李鸿章一生所从事的另一种“洋务”,却使他在生前和身后招致众多的痛骂,因为根据国人一向的认知,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与不公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他所有竭尽心力的努力无不是在把国家的领土、财富和臣民出卖给洋人,这位大清重臣的罪责深重得几乎令人难以置信。大清国没有“外交”的概念,所有的外事统统归于“洋务”。洋务运动的首领李鸿章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大清国当然的“外交家”。李鸿章的外交生涯不但让西方人知道了大清国有一个“相貌堂堂”且“矜持、自信和傲慢”的李中堂,而且也让中国人在上一个世纪之交那段悲伤的日子里终于揪出了一个“罪魁祸首”————李鸿章让国人因为遭受屈辱而积淀的愤恨在怒斥他的过程中得到宣泄。李鸿章丧权辱国是从中英《烟台条约》的谈判开始的。那时,英国人的军舰开入烟台,日本军队开始向朝鲜武装挑衅,以对大清国构成战争威胁。皇亲醇亲王主张与英国人决裂开战,而李鸿章的思路是:大清国不能再在外交上走一贯的老路,即事端一出,动辄开战,战则必败,败则议和,和则割地赔款。所以,还不如直接谈判。于是,1876年9月,《烟台条约》签订。事后,英国人说:“这个文件既不明智也不实用,毫无意义,是一堆冗言赘语而已。”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得到想象中更多的利益。甲午海战后,清廷命令李鸿章赴日谈判。结果,李鸿章在马关被一名刺客击中,子弹卡在他左眼下的骨头缝里,没有医生敢在这个位置下手术刀,李鸿章给朝廷的电报只有六个字:“伤处疼,弹难出。”可面对日本人割让辽东、台湾、澎湖,赔款军费3亿两白银的“要价”,朝廷在给李鸿章的电报中均是模棱两可的“着鸿章酌量办理”。伤痛和心痛折磨着李鸿章。如果采取强硬的态度和立场,只能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以大清国实际的军力状况而言,战争的结果只能是中国的东北被全面占领;而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大清国主权和财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两害取其轻,这是面对残局的李鸿章的选择。1895年4月,带着《马关条约》草约和脸上的绷带回国的李鸿章成了举国的“公敌”:朝廷斥责他办事不力,官员说他丧权辱国,民间暗示他拿了日本人的银子,更有人公开声明要不惜一切杀掉他以雪“心头奇耻大辱”。既能杀李鸿章,那干嘛不去杀日本人?每一次在国家面临危机时出来收拾残局的李鸿章,被国人视为卖国者。结果,有一次,全体军机大臣在上奏给皇帝的一份奏折中说了一句:“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就是这么一句,令李鸿章老泪纵横。因为签订《马关条约》,李鸿章被清廷免去显赫职务,赋闲在京城贤良寺。1896年,俄国沙皇加冕,各国祝贺,俄国人特别提到了代表的级别问题,清廷只有派李鸿章去。因为洋人们说,对于19世纪的中国,他们只知有李鸿章而不知有清廷。李鸿章以在马关被刺为由一再推辞,而朝廷就一再坚决不准,当李鸿章认为确实到了“众望所归”的时候了,便表示自己“非敢爱身,惟虞辱命”,只有“一息尚存,万程当赴”。李鸿章的俄国之行还有一个重要行动,即与俄国结盟,希望“以夷制夷”,以俄国制衡日本对中国的野心。可是他错了,四年之后,俄国入侵中国东北李鸿章在给清廷的奏折中表示:在某种意义上讲,大清国已经没有绝对封闭的国防。西方势力不但在文化上侵蚀着中国,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侵占中国的野心,其手段是“一国生事,多国构煽”,列强的“友好”和“野心”从来都是搀杂在一起的,大清国对此必须保持警惕。世界发展至今日,一国已不可能关闭国门而安然生存。大清国如果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不但可以富强自己,而且因为贸易是双边的,等于也就制约了别人,这样的制约甚至强过武力,整个地球便可“胥聚于中国”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往来……如果放到一百年后,那几乎就等于是“改革开放”只是,该怎样评价100年前这位不同寻常的大清重臣,中国人一向的定论与百年以来的世界舆论截然不同。在中国,评价一个人是很容易同时也是很难的事情。李鸿章临终时写了一首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熄,请君莫作等闲看。李鸿章生逢中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可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又有谁在“深自反省”,又有谁在真正负担着“国民之责任”?中国史学界一般认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倾心办洋务以“求富”、“自强”的李鸿章则是“起步走向世界”的第一人。我们曾经循着历史书而痛骂李鸿章,可我们那时候并不知道,好的历史从来都不是所谓的历史学家所能撰写。我们需要怀疑,那些我们曾经读书的历史是否还存在一丝的真实?倘若教育只是为了统治,倘若历史只为了驯服,我们面对历史,除了冷汗嗖嗖之外,我们还能拥有什么?历史已经进入了21世纪。如果我们还是站在几十年前的角度,为了自己的需要而片面的甚至断章取义的来研究历史的话,那真是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悲哀。有勇敢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勇敢地去改正,避免历史重蹈覆辙,这才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历史,需要我们用客观的眼去看,但我们不知道,是否真的会有中国人会客观地看待这段历史,我们不是妄自尊大,我们并非井底之蛙,我们之所以骄傲,是因为我们确实在世界之巅,但不是现在,更不是一百多年前的那些日子。……“李鸿章活得不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对处在这个变局之中最直接的当事人,还有他所经历的事情,郭金章唯有这么一声感慨,也只能这么感慨一声。他知道历史的进程,他也知道发展的方向,可是,即便如此,把他放回大清国,放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