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彭加木失踪始末-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颖小姐是一个非常敬业而又能干的记者。记得2003年9月16日,当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从太空顺利返回的时候,郭颖在傍晚时分急匆匆赶到我家,采访我在1979年4月进入中国航天员训练基地拍摄影片《载人航天》的情寻况。第二天,上海《青年报》就以整版篇幅刊登我在1979年与中国航天员的合影,又以一整版刊登郭颖所写的关于我的报道。

这一回,郭颖为什么如此焦急地找我?

翌日清早,我尚未查看手机,一边吃早饭,一边从收音机里听到“在罗布泊发现疑似彭加木遗骸的干尸”的报道,一下子就引起我的注意。

早饭后,我打开电脑,见到郭颖的电子邮件,赶紧给她打电话。原来,她要向我采访1980年前往罗布泊寻找上海着名科学家彭加木的情况。郭颖告诉我,4月13日夜十时,新华社发布了新闻报道:在罗布泊发现疑似彭加木遗骸的干尸。她迅速获知这一消息,原本是想在当天夜里通过电话进行采访,今早见报。

彭加木是在1980年6月17日在新疆罗布泊考察时失踪的。在当时,这是轰动全国的新闻。我从上海赶往新疆,进入罗布泊参加搜索彭加木。经过多方寻找,未能找到彭加木。

“彭加木失踪”事件已经过去26个年头。如今,又因在罗布泊发现疑似彭加木遗骸的干尸,引起新闻轰动。我当即上网查阅了新华社的这一电讯,全文如下:

新华社北京4月13日电(记者俞铮)中国科学探险队在神秘的罗布泊东缘发现一具干尸,他们怀疑有可能是26年前失踪的着名科学家彭加木的遗体。一支科学探险队员3日在距罗布泊东5最近的城市甘肃敦煌集结,14日一早将向彭加木失踪的区域进发,试图确认新的发现是否为彭加木的遗体。

世界知名的生物化学家彭加木曾发起并组织大规模罗布泊综合科学考察。

进入罗布泊地区次数最多的中国沙漠研究专家夏训诚是彭加木生前的科研伙伴。他13日在接受记者电话专访时说:“目前还不知道那具遗体是否就是彭加木同志。不过根据发现的地理位置分析,距当时彭加木同志失踪的地点不远。”

1980年6月17日,着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率队在罗布泊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时神秘失踪。当时由于缺水、断油,考察队在罗布泊东南的库木库都克以西8公里处受阻,安营扎寨。在向当地驻军发电报求援的同时,科考队长彭加木17日上午独自离开营地,并留下字条:“我往东去找水井。彭。6月17日10时30分。”随后,解放军和中科院曾组织三次大型搜索行动,均未找到任何线索。此次在彭加木失踪地附近发现干尸的是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董治保研究员。他去年冬天在那里进行野外考察时,在一处偏僻的沙窝里发现这具干尸。根据国家关于科学考察的规定,科考队在发现人类尸体等遗迹时,必须维持原样,在原地妥善保护,不得随意移动。因此,科考队决定,做好位置标记,撤离发现地,等春天气候条件允许时再次进入。夏训诚说:“彭加木同志离开营地时随身携带两台相机、一只水壶,穿着一双翻毛皮鞋。这些物件是确定遗体身份的重要证据。”他说:“我们这次还将对发现的遗体进行采样,在找不到其他证物的情况下,将通过DNA测定,比对彭加木同志亲属的DNA信息,从而确认遗体的身份。”

翌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海《文汇报》《解放日报》以及诸多媒体都刊登了新华社的这一电讯。

由于郭颖要带着摄影记者赶到我家进行采访,我赶紧找出26年前的采访笔记、照片……

此后的几天,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上海《劳动报》《深圳商报》等相继对我进行采访,报道我在26年前参加搜寻彭加木。香港凤凰卫视也邀请我专程前往北京,参加制作专题节目《寻找彭加木》。

◆彭加木是何许人?

对于30岁以下、甚至40岁以下的年轻读者来说,彭加木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在追述当年如何找寻彭加木之前,在这里先对彭加木作一简单的介绍:

彭加木(1925─1980),原名“彭家睦”,汉族,1925年出生在广州近郊番禺县一个商人家庭,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五,父亲希望阖家和睦,故为他取名“家睦”。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毕业后进入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农学院土壤系助教,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助理员、助理研究员。彭加木1950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中国科学院准备组织一个综合科学考察委员会,分赴边疆各地调查资源,他主动放弃出国学习的机会,积极向组织提出要求,赴新疆考察。他在给郭沫若的信中说:“我志愿到边疆去,这是夙愿……我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道路的勇气!”1957年他身患纵膈恶性肿瘤,回到上海治疗,以顽强的意志同疾病作斗争,病情稍有好转就重返边疆。他先后踏遍云南、福建、甘肃、陕西、广东、新疆等十多个省区,曾帮助组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每年到新疆工作一段时间。他改名彭加木,意即架起通往边疆的桥梁。1964年彭加木成为上海科技界的先进标兵,提升为副研究员,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彭加木提升为研究员,并担任中国科学院新疆科学院副院长。他先后十五次到新疆进行科学考察,三次进入罗布泊进行探险。1980年6月17日上午10时30分,因科学考察中缺水,彭加木主动出去找水井,不幸失踪。1981年8月2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追授他为“革命烈士”。

彭加木曾经三次到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

第一次是1964年3月5日至3月30日,彭加木和几个科学工作者环罗布泊一周,采集了水样和矿物标本,对当时流入罗布泊的三条河流(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河水的钾含量做了初步的研究,认为罗布泊是块宝地,可能有重水等资源。重水是制造核能源不可缺少的物质,20世纪60年代我国需花大量外汇购买重水。他不顾身患癌症的身体,主动请缨为国家找天然重水,由于时间短促,虽未找到天然重水,但是他的献身精神却令人感动。

第二次考察是1979年11月15日至12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日两国电视台组成《丝绸之路》摄制组,到罗布泊实地拍摄,聘请彭加木为顾问先期到罗布泊进行细致的科学考察。他说:“我彭加木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路来的勇气,我要为祖国和人民夺回对罗布泊的发言权。”此行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纠正了国外探险者的一些谬误。科学考察结束后,又为中日两国摄制组找到了从古墓地、兴地山进入楼兰的道路,还重走了从楼兰环绕罗布泊到达若羌的丝绸之路中段。

第三次是1980年5月8日至6月17日,他率科学考察队首次穿越了罗布泊湖盆,全长450公里,因罗布泊在1972年前是水乡泽国,谁也无法穿越。科学考察队在湖盆中采集了众多的生物和土壤标本,为我国综合开发罗布泊做了前瞻性的准备。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在考察中不幸失踪,有关部门在1980年先后组织了四次寻找,未能找到。

◆在库木库都克发现干尸

新华社2006年4月13日的电讯披露了爆炸性的消息——虽说还只是“疑似”、“疑是”,但这不得不使沉寂多年的彭加木失踪事件旧事重提。

中国大大小小的报纸、成千上万的网站都纷纷转载这一消息,各地记者对彭加木的亲属、同事、朋友以及当年参加搜索的人员进行采访、报道,一时间,在中国形成了“彭加木热”。

新华社的报道中提及:“一支科学探险队员3日在距罗布泊东缘最近的城市甘肃敦煌集结,14日一早将向彭加木失踪的区域进发,试图确认新的发现是否为彭加木的遗体。”

新华社电讯中提及的“疑似彭加木遗体的干尸”,成为新闻焦点。新华社的电讯称,“此次在彭加木失踪地附近发现干尸的是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董治保研究员。他去年冬天在那里进行野外考察时,在一处偏僻的沙窝里发现这具干尸。”很快的,有人指出这段报道不实。甘肃敦煌市七里镇政府指出,董治保研究员是该镇委托的尸骨鉴定人,并不是干尸的第一发现人。另外,干尸的发现时间,不是“去年冬天”,而是2005年4月12日。干尸的第一发现人是敦煌市七里镇政府镇长李春林以及刘国汉、刘强、孙学虎等8人。

于是,这8个人便成为新闻媒体追访的对象。在8人之中,刘国汉是关键性人物。

据报道,刘国汉是甘肃敦煌市七里镇林业站站长,沙漠探险爱好者。“这个地方沙漠化了,没有公园,也没什么娱乐,附近只有个鸣沙山,没事时候我就和一些朋友去沙漠里转转,了解环境,散散心。”事实上,刘国汉和他的朋友们也有!别的期待,“在古代传说中,附近沙漠里有一个叫‘贼窑’的地方,是以前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那里有一些山洞,里面有古老精美的壁画”。刘国汉们希望能由此开发出一条旅游路线,发展旅游产业。

据刘国汉说,2005年4月8日,七里镇政府派出七个人组成的一支考察队,由镇长李春林带领,他和孙学虎、王吉辉等四名干部及刘强、达浦、刘学仁等三名当地村民(其中有以前在这一带开金矿的矿主,熟悉地形)乘坐三辆车,在哈萨克族向导瓦里提的带领下,前往罗布泊腹地进行考察。

据刘国汉介绍,那三辆车,一辆是丰田越野客货两用车,按五天的行程装备了生活用品,另外两辆是213吉普车。他们带了一张敦煌地区地图、一部卫星电话和一个GPS定位仪。

刘国汉说,“本来打算7号走,但是那天下大雪,就改到8号。”当时气温是…3℃。

2005年4月8日早上八时,这支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