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诡事录2:长安鬼迹-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生人的气息,遂令女婢将扫帚点着,做火炬,遍照厅堂。
A很害怕,感到妻子是如此陌生。
惊慌中,他钻进幕布后的一个大瓮。还好,妻子没再追查,随后是备马之声,再后来听到这样的对话:
女婢:“马已备好。”
妻子:“跟我走。”
女婢:“刚才把扫帚点着了,现在我没东西可骑了。”
妻子:“随手拿个东西就可以骑乘飞行,又何必只用扫帚!”
有点意思了。
女婢在仓促间把A藏身的大瓮推过来,骑在上面。于是,那大瓮就真的冉冉升空了。可是,我们的令史大人还在瓮中!
他一动不敢动,只听到外面风声呼啸。
没用太多的时间,妻子和女婢缓缓降落在一座高山的顶峰。
山顶林木葱郁,有帐幕筵席,一如仙境。宴会上,有美女七八人,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情人。众人在山顶夜宴,欢笑声闻于山谷。过了好几个时辰,宴会才结束,与会之人似乎都喝醉了。A的妻子上了马,当女婢欲骑上那大瓮时,终于发现了藏在里面的可怜的A大人。只是,此时妻子已醉,女婢也醉了,所以,她们将A从瓮里拉出来后,她们就分别骑马、乘瓮升空而去。
A举目四望,唯见苍山万重,再看眼前,只有青烟袅袅,地上皆是灰烬,没有一个人的影子。他孤身站在群峰之上,在寒冷如水的夜色里,感到无比困惑,又有一丝忧虑。他不明白,这到底是不是一个梦?
户部令史A在迷惘中寻路下山,一路潜行,衣服被荆棘剐破,身上也伤了多处,大约行了数十里,才来到山脚下,此时天色已亮。他问樵夫此处为何地。对答:阆州。阆州在蜀地,离长安有一千多里。
A一路乞讨,历尽艰辛,一个多月后,才回长安。
刚一进宅,A就看到妻子和女婢在庭院中徘徊。见到A后,妻子惊问:“你这是去哪儿了?怎么失踪了一个多月,到现在才回来?”
A警惕地望着妻子,随后撒了个谎,说自己出差了,因事情紧迫,没来得及打招呼。当天,他又一次去拜访那胡人术士。
胡人术士道:“你妻子已被妖魅附体……”
A拜倒后苦苦请求,并把自己的遭遇一一说出。
胡人术士道:“我已知道。此魅当是羽翼之妖,虽成气候,但也不是没有办法,我试试看吧。”
唐开元中,户部令史妻有色,得魅疾,而不能知之。家有骏马,恒倍刍秣,而瘦劣愈甚,以问邻舍胡人。胡亦术士,笑云:“马行百里犹倦,今反行千里余,宁不瘦耶!”令史言:“初不出入,家又无人,曷由至是?”胡云:“君每入直,君妻夜出,君自不知。若不信,至入直时,试还察之,当知耳。”令史依其言,夜还,隐他所。一更,妻做靓妆,令婢鞍马,临阶御之。婢骑扫帚随后,冉冉乘空,不复见。令史大骇。明往见胡,瞿然曰:“魅信之矣,为之奈何?”胡令更一夕伺之。其夜,令史归堂前幕中,妻顷复还,问婢何以有生人气,令婢以扫帚烛火,遍然堂庑。令史狼狈入堂大瓮中。须臾,乘马复往,适已烧扫帚,无复可骑,妻云:“随有即骑,何必扫帚!”婢仓卒遂骑大瓮随行。令史在瓮中,惧不敢动。须臾,至一处,是山顶林间,供帐帘幕,筵席甚盛,群饮者七八辈,各有匹偶,座上宴饮,合昵备至,数更后方散。妇人上马,令婢骑向瓮,婢惊云:“瓮中有人。”妇人乘醉,令推著山下,婢亦醉,推令史出,令史不敢言,乃骑瓮而去。令史及明都不见人,但有余烟烬而已。乃寻径路,崎岖可数十里,方至山口,问其所,云是阆州,去京师千余里。行乞辛勤,月余,仅得至舍。妻见惊问:“久之何所来?”令史以他答。复往问胡,求其料理。胡云:“魅已成,伺其复去,可遽缚取,火以焚之。”闻空中乞命,顷之,有苍鹤堕火中焚死。妻疾遂愈。(《广异记》)
最后的结果是:在胡人术士的帮助下,以火攻将鹤妖除去,户部令史A一家人又恢复了平静的生活。
结局略显仓促。但这符合古代志怪的惯用手法:刹车式结尾。
无论如何,故事是诡异的:夜半升空的妻子与女婢,千里之外的荒山夜宴,侧居其邻的胡人术士,黑夜飞行的扫帚、大瓮里面惊恐无措的主人公。这个故事极好地说明,唐代志怪与宋朝和明清同类作品比,有想象力上的奇绝。所以说,读完唐代志怪后,你会发现幻想世界的广袤无边。
在中国古代的符号中,鹤是仙与吉祥的象征,综观历代志怪笔记,很少有以仙鹤为妖的。而本条是个例外。这当然不是故事中最有意味的。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女婢骑着扫帚飞行的场面。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和中国古代唯一一个记载骑扫帚飞行的故事。对此,英国的罗琳女士又作何感想?
荒野异形
讲述下面这个故事前,先说说主人公僧人法长所在的龙门寺。
龙门寺为唐朝名寺,位于洛阳郊区的龙门山上,林木幽深,自为胜境,一如诗人陆海在《题龙门寺》中描述的:“窗灯林霭里,闻磬水声中。更与龙华会,炉烟满夕风。”
另一位诗人姚合有诗《寄东都分司白宾客》,在这首赠白居易的诗中也提到龙门寺:“阙下高眠过十旬,南宫印绶乞离身。诗中得意应千首,海内嫌官只一人。宾客分司真是隐,山泉绕宅岂辞贫。竹斋晚起多无事,唯到龙门寺里频!”
上面提到晚年闲居洛阳的白居易最爱游览龙门寺。事实也正是如此。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白居易与八位挚友结社于此(另说在香山寺),共明志趣,暇聚宴游,被称为“龙门九老”,又被称“香山九老”。他们晚年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理解,对后世为官者乃至隐逸之士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前推不到二十年,唐敬宗宝历年间,来自龙门寺的僧人法长,在他的老家郑州原武县遇到了人生中最恐怖的一件事。
那是个闷热的夏天。
在老家有些田产的法长,回家去收割庄稼。
这一夏干燥无雨,当天傍晚,干完活后,法长打发走雇工,一个人骑马行进在唐朝的原野上。
其时暮色四合,收割后荒凉的土地辽阔肃杀。
法长骑马行于大野,走着走着,马不动了,即使用鞭子抽,仍不迈步。法长十分奇怪。再看那马,瞪着眼睛,向东凝视,似乎看到什么奇怪之物。
明月下,法长随之望去,见数百步外有一物,轮廓模糊,模样不清,只能大致看到其颜色一如古树,迅速朝这边冲来。法长惊惧,急忙掉转马头,跑到路边,潜伏下来,定睛再看。
那是团气体,六七尺高,散发出浓浓的鱼腥气,还不时发出细微的呻吟声。转悠了一会儿,那团气体又猛地离地而去。
法长好奇,策马跟随,始终跟它保持着数十步的距离。行了一里多地,来到一个村子,那团气体绕了几圈,钻进一户人家。
法长驻马窥视,很快听到那户人家传出呼声:“车棚里的牛快死了!”没多长时间,又听到院子里传出声音,说驴子突然倒地垂死。又过了一会儿,听到哭声从院子里传来,出来一个仆佣模样的人,法长装作路过,问发生了什么事,仆佣惊道:“我家主人有个十几岁的孩子,刚才竟暴死!”
话音未落,院中又传来哭声。直到夜半,哭声才渐渐少去。法长见多识广,但这样的景象还是平生第一次见到。
天亮后,邻居围在那户人家门口议论不止。
那院子静寂无声。人们在好奇的等待中感到事情有些不妙,有大胆者破门而入后,发现其家十几口人都横尸于地。
河南龙门寺僧法长者,郑州原武人。宝历中,尝自龙门归原武。家有田数顷,稔而未刈。一夕,因乘马行田间,马忽屹不前,虽鞭抶辄不动,唯瞪目东望,若有所见。时月明,随其望,数百步外有一物,如古木色,兀然而来。长惧,即回马,走道左数十步伺之。其物来渐近,乃白气,高六七尺,腥秽甚,愈于鲍肆,有声绵绵如呻吟,西望而去。长策马随其后,常远数十步。行一里余,至里民王氏家,遂突入焉。长驻马伺之,顷之,忽闻其家呼曰:“车宇下牛将死,可偕来视之。”又顷闻呼后舍驴蹶仆地,不可救。又顷,闻惊哭,有出者。长佯过讯之。曰:“主人有子十余岁,忽卒。”语未竟,又闻哭音,或惊叫,联联不已。夜分后,声渐少,迨明而绝。长骇异,即俱告其邻,偕来王氏居侦之。其中悄然无闻,因开户,而其家十余人皆死,鸡犬无存焉。(《宣室志》)
我们无法知道法长和众邻居会用什么样的表情面对这样一桩惨事,但却可以想象那些暴死之人扭曲惊恐的面容。我们不禁暗自揣测,临死之前,他们究竟看到了什么?
唐人没有太多用文学手法杜撰怪异之事的兴趣,他们之所以记述怪事往往是因为真的看到或听到在当时还不能解释的异象,在此基础上再作演绎。本故事基本上就是这样。
那团异形到底是什么?
综观唐代志怪,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和戴孚的《广异记》中还发现两则类似记载。
《酉阳杂俎》中的故事说的是,河北有一将军行于荒野,“忽有旋风如斗器,起于马前。军将以鞭击之,转大。遂旋马首,鬣起竖如植。军将惧,下马观之,觉鬣长数尺,中有细绠,如红线。马时人立嘶鸣,军将怒,乃取佩刀拂之,因风散灭,马亦死……”
《广异记》中对凶物的描写更详细:“范阳张寅尝行洛阳故城南,日已昏暮,欲投宿故人家。经狭路中,马忽惊顾,蹐局不肯行,寅疑前有异,因视路旁坟,大柱石端有一物,若似纱笼,形大如桥柱上慈台,渐渐长大,如数斛,及地,飞如流星,其声如雷,所历林中宿鸟惊散,可百余步,堕一人家。寅窃记之,乃去。后月余,重经其家,长幼无遗矣……”
第一个故事中,河北将军突遇风形异物,旋转于马头,使马鬃毛尽竖,随后马死。相比起来,第二个故事更像法长的遭遇,主人公所见的异形似灯笼,可变幻,由小而大,飞时速度极快,一如流星,同时伴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