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汤旺河流向远方-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大红对联和大红双喜字。这些都是则平没想到,也是她没准备的。
  于是则平和则敏商量着几副对联的贴处:在临时新房的大门上“贴上联:喜看梧桐树,下联:引进凤凰来。横联:鸾凤和鸣。”
  在则平自家的大门上贴“上联:迎新春佳偶天成喜结良缘,下联:贺佳节新人成双终成眷属。横联:美满幸福。”在饭店的大门上贴的对联是“上联:笑迎四方亲朋好友,下联:举杯共祝喜结良缘。横联是:永结同心。
  在饭店餐厅正堂的对联是:“上联:千里姻缘牵一线同心结成同心结,下联:举案齐眉共百年新人组建新家庭。横联是:美满姻缘。”
  在对联的中间贴一个很大很大的红双喜字,顿时使餐厅里更充满了喜庆气氛。晓超请来他的好伙伴,三位初中同学前来帮忙,他们四人包揽了放鞭炮,上菜端盘子的活计。
  这四个小伙子在一块儿,个头齐刷刷,干起活来有板有眼,忙而不乱。干练、利落,充满青春的朝气。则平请单位的一位同事老李帮忙做司仪,一对新人在司仪的引导下,为各桌的亲、朋、好友敬酒,不时响起阵阵笑声。
  则平和默仁都沉浸在女儿婚事的喜悦里,不时到各桌照顾一下客人,说的话不多,只是抿嘴笑。
  近几年,则平的三个孩子平时不在家,多数亲戚朋友都好几年不见他们了,这次见面三个孩子都长高了,长大成人了。读本科的,读研究生的,结婚成家的。
  谁都为他们高兴,说些夸奖和赞扬的话。整个婚宴是在充满轻松,喜庆,快乐的气氛中进行的。
  冬日的白天很短,喜宴结束后,等默仁、则平夫妇送走了客人回到家里,天就快黑了。这时,家里相继又来了几位客人。有则平和默仁的校友,有默仁单位的领导和同事。
  见了面有的是先埋怨默仁和则平几句说:“女儿结婚这样的大事也不吱声,若不是刚才碰到老梁我还不知到呢,一会儿喝酒你得先自罚三杯。”
  随后拿出贺礼说些祝贺孩子新婚快乐的话。也有的说:“白天实在不得脱身,没来了,这会儿补上吧。”把贺礼交给默仁。则平和妹妹则敏张罗操办晚饭,由于熟食,肉、蛋、蔬菜都预备的很充足,有几样就是现成的,很快做好了一桌酒菜。
  这对新人不断的为他们敬酒,酒喝的很尽兴,心情都很愉快,直到晚上九点多钟客人散去。这时,则平感到疲备极了,不过,这一天各项事情的每个细节都办的很圆满,来的客人很高兴,自家人也很满意,女儿晓森也说比她原来预料的要好得多。这让则平很高兴也很欣慰。
  越是象他们这样经济条件比较拮据的家庭,办事时倒显得挺大方。酒、菜不仅预备的充足,菜肴的质量也很高。主要还是主人爱面子,生怕客人笑话他们小气。刚结婚的女儿、女婿在则平家渡过了一九九六年春节。全家人都很高兴,很开心。则平心里明白以后象这样团聚在一起过春节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首先这个刚结婚的女儿明年就要到婆婆家过春节去了,二女儿和小儿子明年春节都还会来,等毕业后成家立业就各奔东西了。则平格外珍惜与孩子们相聚在一起过春节的日子,今年春节预备的年货比每年都多,她很怕有哪一样东西孩子没吃着日后自己该后悔了,她每天都把心思用在做饭菜上。
  转眼间就到了正月初三,明天女儿、女婿就要走了,则平真舍不得她们这么快就走但她知到假期有限,又不能说出来阻拦她们,她只能默默的承受,心里七上八下的。
  晓森上午去刘主任家(则平单位的领导,区人大副主任),把两床被子托付给刘主任的女儿、女婿,求她们用汽车给捎回威海。(晓森倒是轻装了,可是由于她的被子很占地方,使得刘主任的小女儿没能搭乘姐姐的汽车去哈尔滨,害得她不得不去挤火车了。这是春节上班后则平才知道的,她为这件事心里一直很过意不去。)
  正月初四上午,女儿女婿乘火车去伊春则敏家,去给老姨、姨夫拜年,然后乘火车直接去哈尔滨经过大连返回威海了。
  初五这天晚饭后,则平边洗碗筷边看表,她知道女儿晓森是乘晚八点四十的火车经过这里的。火车是沿着汤旺河畔在西山脚下驶过,由于冬天大地结冻,每趟火车经过西山时都有很大的回声,只要留心就能听到。
  可是今天,则平已不满足听到火车驶过去的回声,她是想看着载有女儿、女婿远去的火车从这里经过。由于四周都是房屋,站在院子里是看不到的。正好家里有一个木梯子,她没费多少事就把它靠墙立起来,她提前十来分钟就登上四级梯子在那里默默的等候,这时她心里特别难受,也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当二女儿看她没在屋里,开房门看见她在梯子上时就很奇怪的问她:“妈,你上那么高干啥?”时,这句话就象导火线一样引发了则平眼中的泪水一下子流了出来,她哽噎着说:“我想看看火车,你大姐就坐今晚的这趟车走。”二女儿明白了,不再吱声,也登上梯子来陪母亲。
  当则平看到远处有一列灯火辉煌的火车缓缓驶过时,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哭出声来。从未见过母亲哭的二女儿有些不知所措,小声说:“妈,别哭了。下来吧,这儿太冷。”则平自己也说不清这次为什么哭。是因为女儿出嫁了,是从此远离母亲的开始?还是因为她对女儿的牵挂、期盼和不忍分离的亲情使她无所顾及的把自己真真切切、一揽无余的展现在二女儿面前?
  则平很快意识到大过年的哭有所不妥,她马上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擦擦眼泪从梯子上下来,回到屋里看电视了。默仁和小儿子看见则平刚哭过的眼睛,心里就明白了。谁也没说什么,一家人都默默无语。
  过了正月初十,二女儿和小儿子也相继返回学校。家中只剩下则平和默仁二人,直到分别收到三个孩子的平安回信,则平的心才算放踏实了。
作者有话要说:  

  ☆、第 26 章

  这一年的阴历三月二十,是则平父亲的九十二周岁冥寿。则平思念父亲,她拿出那盘录有父亲咳嗽声的录音带反复听了几遍,仿佛父亲就在自己身边一样。于是,她和泪写下这篇散文,寄托对父亲的无限怀念。
  《父亲的那一声咳嗽》
  父亲的那一声咳嗽,是留在一本自录的磁带上。
  一九八一年秋天,我买了一台砖头式《三洋》牌小录音机。那天,正当我的小外甥朗读并录下一首唐诗时,已患肺癌半年多的父亲在旁边忍不住咳嗽一声。于是,这声咳嗽便在无意中被录了下来。如今,父亲去世已经十五个年头了,每当我想念父亲时,就会拿出那盘磁带,再细细地听一听父亲的那一声咳嗽。
  父亲祖籍辽宁省辽阳县农村。他幼时家贫,三岁丧母,八岁给地主放猪,十五岁学成衣手艺。解放前,父亲走南闯北,靠一双手养活一家人。解放后,来到伊春林区加入被服社,直到七十岁才从被服厂退休。父亲辛苦劳作一生,经历了旧中国、满洲国、新中国三个社会,亲身感受到新中国的温暖和党的关怀,他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并把这种发自内心的爱化作对集体的关心,对工作的尽职尽责。
  父亲爱厂如家,对工作认真负责,是个出名的老倔头。他在厂里负责服装的打样、下料和剪裁,每次下料他都是反复排料,尽量节约。有时候工人在缝纫时不小心丢个兜盖儿,少个领里儿等小件去找他要时,总要先埃他一顿“剋”,然后才在废料堆里东找西翻的找一块给补上,也因此常得罪人。
  父亲对别人严,对自己的要求更严。1972年他和厂里几名同志去北京、武汉、上海参观学习童装生产情况。由上海返回时,大家都等火车卧铺票,父亲却不等,自己乘硬座车先回来了。
  一路上人多车挤,到家时双腿都控肿了。家人埋怨他不该遭这个罪时,他却说:“这点累算什么,遭什么罪。厂里这次派我们出去没少花钱,能省就省点吧。”忠厚朴实的父亲,已经六十八岁的老工人,他没有考虑自己的健康,只想为厂里省点钱。
  父亲病逝的那天中午,他神志还很清醒,在输液快要结束时,对我和妹妹说:“明天把这药停了吧,太贵了,一瓶几十块钱,够厂里两、三个女工干一天的了。”我们急忙安慰他要安心治病,别考虑钱。父亲再也没说什么,我摸他的手很凉,以为他是冷,就傻傻地给他捂手,希望还能把父亲的手再暖过来。
  可是,无论如何我也没想到,此时,父亲的生命已经走到了终点,他安祥的离我而去。刚才那番话,竟是他老人家临终前留给女儿的最后遗言。
  父亲一生性格倔犟刚烈,饱尝了人世的苦辣酸甜。父母一共生育十二个子女,长大成人的只有两个女儿。给父母打击最大的是我大姐的早逝。大姐十五岁得病,父母曾带她四处求医,终没能挽救她的生命,十八岁就早早的逝去。当时父亲已五十岁,三个未成年的女儿竟折去最大的一个(那时我十岁,妹妹六岁),老来丧女,白发人送黑发人。凄惨之状令人目不忍睹。为此,母亲哭干了眼泪,父亲强忍悲痛,每天默默的干活儿。吃过晚饭后常常是他一个人出去走走。
  后来才知道,父亲每日黄昏是到河边大坝上眺望河对岸荒野中女儿的孤坟,在瑟瑟寒风中怀念早逝的女儿。
  父亲没念过书,尝尽了没文化的苦头。他非常敬重读书人,也希望自己的两个女儿能成为有文化,能自立的人。我初中毕业时,父亲已经五十五岁了,我想报考中专,能早毕业帮助家里,可是又不甘心失去上大学的机会。父亲知道后斩钉截铁地说:“你报高中,以后考大学。只要能考上,念到什么时候我都供你。”
  后来,我考上大学,六十多岁的老父亲靠他微薄的工资收入一边供我读大学,一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