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高官-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刻,谷川要过到河的对面,去看看红枫湖水库大坝。红枫湖水库,是谷川从政为官后为老百姓干的头一件大事,也是他留在故乡土地上的一道痕迹。在他的心里,多少年来,把红枫湖水库始终看作他仕途的一个起点……

这条河水量并不算大,但因为河水湍急,又流淌在深深的峡谷谷底,便多了几分险峻。多少年来,这条名为“川溪”的河流,如一道天堑阻断了两岸人的生活。过去人们过河,只能在水量小,流水平稳些时,采用渡船摆渡的方式。但是,水量略一增大,交通便中断了。特别是到了雨季,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汹涌澎湃的巨浪拍击着山崖石壁,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在这一季节,要过河简直比登天还难。

谷川在带领十里八村的老百姓修建红枫湖水库以后,脑海里曾经绘就了一幅五彩缤纷的蓝图。他想把红枫湖打造成一张名片,一张靓丽的让天下人赏心悦目的名片。让游人们在湖面泛舟,听动听的山歌,观满山红叶,流连在山川河谷,陶醉在梦幻般的世外桃源之中。而要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就必须在川溪上架一座桥,把两岸连接起来,解决人们的通行问题。有了桥,山里人出行就方便了,游客也可以来去自如,不受限制地漫步在崇山峻岭之中。

高官 第四部分 《高官》第十一章(8)

可是,在峡谷间架一座桥梁,可远比用泥土修一道红枫湖大坝复杂得多,困难得多。以当时当地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是根本没有可能的。苦思冥想后,聪明的谷川决定,作为权宜之计,先在川溪上架一座藤桥。

几个月后,藤桥在川溪上架了起来。

藤桥的主体,是并排的两根钢绳。钢绳的两端,加固在两岸的岩石上。整个桥身,用藤条枝条编织绑扎在粗钢绳上,形状呈“U”字形。桥面是藤条枝条编织成的“桥板”,“桥板”块与块之间有半尺左右的空隙,呈“井”字形排列。桥身之中有十九个粗藤圈均匀分布,用以支撑桥身。整座藤桥两头高,中间低,呈下抛物线状,如同一条架在峡谷间的隧道。

藤桥是谷川设计的,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

建桥用的藤条好解决,满山遍野的藤条取之不尽。可是,要买钢绳需要一大笔钱。时任远山县委书记的谷川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从市里要了一部分资金。又以个人的名义东凑西挪,从同事、朋友那里借了一部分。可是,资金仍有缺口。万般无奈的谷川,竟然到市医院去卖血,筹集建桥资金……

二十多年后站在藤桥边的谷川,心情舒畅了起来。他的脑海里,又出现了当年建桥时的情景:山民们肩挑手抬,在两岸搬石运水。夜里,松树火把照得整个工地一片通明。大家心甘情愿不分彼此,一心一意地为大桥的建成流汗出力。谷川有好几次累昏倒在工地上,叔叔大爷们心疼地直流泪。为了给他增加营养,村子里几位刚生完孩子的大嫂,端来了自己的乳汁……

谷川突然发现,桥头的一块石板上,写着“谷桥”两个字。很显然,这是老百姓给这座桥取的名字。当年建这座桥的时候,谁也没想到要取个名字,直到谷川离开远山县到中央党校学习。谷川觉得“谷桥”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指桥梁架在山谷间的意思吧?转念又一想,会不会是老百姓心怀感念之情,以他姓氏的谷字,来为这座桥命的名呢?

“自作多情吧!”谷川笑了笑,摇了摇头。

山里的气候,真如俗语说的,“孩儿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晴朗的天空,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小雨,蒙蒙细雨如银丝飘曳,像根根筝线抖动。山峦陷入了朦朦胧胧之中,林木也变得模糊不清。

谷川双手抓住钢绳,开始过桥。他迈着大步,侧着身体向前迈进。虽然桥身随着他的脚步一摆一摆地晃动,但桥下是一片灌木丛,他心里踏实,并不觉得紧张。可是,过了几个粗藤圈之后,桥下便是不息的河水,汹涌地翻滚着。桥面的藤条板软软的,脚踏上去直往下陷。也许是因为紧张,桥身大幅度地上下抖动起来。他心里很恐惧,害怕桥身剧烈倾斜后,把他抛下桥去,葬身滚滚奔腾的河水中。

如果真的就此了却生命,也算叶落归根,魂归故土了。尘世的烦恼,仕途上的纷争通通与自己没有了关系。可是,自己虽然一走了之,彻底解脱了,所产生的影响呢?大概,用爆炸性新闻来形容并不过分。一位被停止职务的副省级高官,在荒无人烟的山野,在一座自己当年兴建的桥上跌落,埋没在奔流的波浪之间。众说纷纭是不可避免了,演绎成多少版本的故事也不得而知。留下的谜团由谁破译?这一事件的本身意味着什么?人们会如何解读?特别是对踌躇满志、刚刚步入仕途辉煌的人来说,会产生怎样的心灵冲击?更为重要的是,会给组织上增添多少不必要的麻烦!

高官 第四部分 《高官》第十一章(9)

想到这里,谷川不寒而栗。

稍事休息,谷川深深吸了口气,尽量保持镇定。他注意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动作的节奏,以减轻桥身的摇摆。果然,心情放松了,桥的摆动幅度也小了许多。

终于踏上对岸的石板,谷川长长地出了口气,如释重负地叹道:“谢天谢地,总算过来了!”

其实,二十多年前,谷川在这座藤桥上可以健步如飞,丝毫不会感到恐慌的。今天的窘相,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难道,是因为年龄的原因?心态的原因?谷川一时难以确定。

有些疲劳,谷川在桥头席地而坐。

杂草丛中,一块石碑引起了谷川的注意。他凑到碑面前,只见上面的字迹,风蚀雨淋,已经模糊不清。仔细辨认后,谷川大吃一惊。原来,这是一块功德碑,是附近的老百姓立的。立碑的日期,正是谷川离开远山县的时候。

碑文主要是记载县委书记谷三带领乡亲们历尽千难万苦,在川溪上架起一道彩虹,使两岸百姓终于天堑变通途。对谷三更是赞许有加,什么“为民造福,功在千秋”,“恩在乡间,百姓拥戴”等等。

呜呼!原来故乡百姓并没有彻底否定我,对我的贡献点点滴滴在心头啊!谷川十分得意,开怀大笑!

常言道:政声人去后。有很多事情,只有盖棺才能定论嘛。为官一任,正如歌词唱的,“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民心就是定盘的星。”当你脱下官袍,离开以后,老百姓对你的评价才是最公正,最真实的,谷川想。

心情愉悦的谷川,不禁想起史上几则经久传世,成为为官者榜样的故事。

唐朝的华州刺史崔戎,为官清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办了不少好事,人们铭记在心。他调任时,百姓依依不舍,蜂拥而至,中途阻拦,以至弄断了他的马镫,脱去了他的靴子,坚决要挽留他。一些人还到负责调动他工作的朝廷专使面前哭诉,请求专使上奏皇帝,撤回调令。百姓的真情使专使很受感动,不得不答应帮忙。看到这种情况,崔戎责备百姓违抗朝廷命令。一位老者说:“挽留你,冒犯了皇帝,皇帝也不过杀我们几个带头闹事的无用老人,但你还能留在华州,我们即使被杀,也心甘情愿。”

清代的汤斌,在顺治、康熙年间为官,曾任陕西潼关道、江西岭北道、江苏巡抚、礼部尚书。此人一生清正廉明,政绩斐然。平时生活极为简朴,常以野菜佐餐,每顿必有一味豆腐,人们看似谐谑实则是敬重地称他为“豆腐汤”。夏天,他要从典当铺买旧夏布做帐子用。辞官省亲时,穷得只好卖坐骑以作盘费。他的故居板门竹篱,简陋异常。他任江苏巡抚两年离任之日,百姓双泪交流,罢市三日,塞道遮留。

清代康熙年间,嘉定有个县令陆陇其,在任时生活颇有颜回之风,衣着由夫人自纺自织;日常菜蔬,在县衙空地自种自收;杂役差遣,亦给工薪;出入舟车,自付报酬。离任时船上仅有书籍数捆,织机一张,别无他物。老百姓难分难舍,执香携酒,遮道相送。当时有人赠诗赞他:“有官贫过无官日,去任荣于到任时。”

这些故事,谷川烂熟于心,常常作为明镜。〖LM〗

高官 第四部分 《高官》第十二章(1)

1

尽管雨水和露水湿透了谷川的衣服,使他的样子有些狼狈,但谷川激昂的情绪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多少天来弥漫在心中的忧闷一扫而光。伴随多日的痛悔、失落和颓唐,也被雨水洗去,顺着远去的河水消失得无影无踪。

不远处有一棵老柞树。庞大的树冠枝叶茂密,如一把巨型的伞。发现这个避雨的绝好去处后,谷川紧跑几步,来到树下。

谷川很有经验地折些树上的枯枝,堆到一起,生起一堆篝火。他把身上的湿衣服脱下来,搭在木支架上烘烤着。

躺在一块光滑的石板上,谷川很快进入了梦乡……

不知过了多久,一阵悠扬的柳笛声传了过来。出现在眼前的是诗一样的画面,让谷川怀疑自己到底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中。

随风飘逸的柳笛声时续时断,愈来愈近。终于,一头老黄牛悠闲地迈着步子,从山间小路走了过来。牛背上的牧童,头戴斗笠,神色恬静地吹奏着一支不知名的曲子。群山如黛,绿草如茵,如一幅恬淡的山水画,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谷川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回想起自己的牛背岁月。儿时的他,虽然生活清苦,但也有这样优哉游哉的时光。白天有老牛和柳笛为友,晚上有清风为伴……

谷川真的怀念儿时的生活。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岁月远去,再也不属于自己了。

见一个陌生人在老柞树下烤火休息,牧童的柳笛声停了下来。

“喂,大个子爷爷,你是从山外城里来的吧?”牧童问道。因为谷川身材高大,他便称他为大个子爷爷。

“小……小牧童,你怎么知道?”谷川反问道。因为他小不点儿一个,他便叫他小牧童。

牧童动作麻利地从牛背上滑了下来,蹦蹦跳跳来到谷川面前。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