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可能会无意识地向后挪一挪。虽然很少有人会注意个人空间问题,
但你可以通过站的近还是远来判断两个人的亲密关系或彼此是否感兴
趣。尽管有的时候我们会靠的很近,但大多数时候还是喜欢有一定的
空间。
同样,人们在心理上也是有一个距离的,一个人心理上的个人空
间也是不容侵犯的。
著名的电影明星、美丽动人的嘉宝曾叹息说:“他们不让我单独
呆着。”这是名人在私人空间遭到侵犯时所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叹息。
许多名人都有这种苦恼,众多的迫星者们使明星们无法过他们想过的
生活。
其实,不仅是名人有这种对于私人空间的需求,平常人也会有私
人空间被侵犯时所产生的苦恼。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物,这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必须过社会
生活,必须与他人保持一定程度的交往。有时候,人只有在人群中才
感到安全,才有一种归属感。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另一方面,即
使是在与人交往时。即使是在集体生活之中,人们仍然希望有一块属
于自己的小天地。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天,藏着一些秘密,有些是鸡毛蒜皮,但
有些也许真的不可告人。除了一两个朋友外,我们常常不希望太多的
人了解自己的隐私,就是最要好的朋友,我们也会注意不要把一个赤
裸裸的”我“给对方。
留有心理上的个人空间,同样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当别人把自己
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时,我们如果是个十分有人格魅力的人,那
么也许那个人会十分崇拜我们,但是大多数人都只是个普通的人,会
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和不如人意的地方,那我们就很容易让人觉得失
望,甚至由于他人把我们看的太清楚,发现了我们太多的缺点而不喜
欢甚至厌恶起我们。
换句话说,别人太了解我们时,也许正是我们失去魅力的时候。
因为我们潜意识里都渴望被别人喜欢,而又知道自己不是完美的,有
缺点、有不足,所以我们通常的情况下不希望被别人过分了解。通常
男人比女人的自尊心、虚荣心要强的多,所以我们看到常常是女人更
爱说知』乙话。
长期来,许多人总以为朋友关系,越是能达到双方都各自愿“把
对方的一切都吸收到自己的生命中去”的地步,就越是亲密、正确。
殊不知,在走向这一“亲密关系”的路途上,是有许多险情的。现实
生活中,有不少朋友之间原先的关系是简直到了亲密得不能再亲密的
地步,谁知陡然翻脸后,竟变成了比仇人还仇人的状态。
当然,对个人空间的需要没有绝对的意义,需要的个人空间大小
和我们对侵犯的反应取决于特殊的环境。在马路上,即使行人很多,
空间很小,你仍不会在乎别人是否离你太近,觉得这是合情合理的
事。相反如果在一个盛大的宴会上,别人都给你留有很大的空间像是
在躲着你,你却会觉得不安,你希望与人能够亲密地交谈,友好地接
触。这样看来,人们确实需要个人空间,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对
这个空间那么敏感。
 21从众心理:
人为什么会随大流
有一个漫画,画的是一个人微张着嘴,仰着头,似乎在看天。有
一个人看到了,觉得很奇怪,以为天上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就也像他
那样,朝天上看。这时被第三个人看到了,他想,这两个人都在看
天,一定是天上有什么特别的东西,于是他也朝天上看。又被第四个
人看到了……这样,到后来有一群人都像第一个人那样,齐刷刷朝
天上看。还没等他们发现到底天上有什么东西,只见第一个人脑袋
抖了几下,“哇”的一声,打了个超级大喷嚏,身旁那一群人才傻了
眼……
许多人看到别人在干一件事情,就觉得一定是有某种道理,于是
自己也要去做这件事情。这个漫画揭示了人们的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
特征,就是每个人都有想与多数人采取相同行动的心理。这种现象在
心理学上叫做“从众心理”。
从众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比如,生活中随大
流,人云亦云,随声附和;顺应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所谓“入乡随
俗”;开会时要表决举手,看到别人都举,自己明明不想举,也不得
不跟着举;在吃喝、穿戴、娱乐上赶时髦,追新潮等等。
前几年有一个时期出现集中抢购商品的现象,在大街上盲目加人
排长队行列,就是“大家都这么做,肯定不会错”的心理作怪。又如
中国在医疗保健方面流行的甩手热、气功热、迪斯科热、保健品热等
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群体信息压力在起作用。
其实在许多情境中,我们之所以遵从别人,是因为别人的行为是
我们正确行动的惟一指导。简言之,我们经常依赖于他人作为决定现
实的一种方法。
举个例子,假设在一所你很不熟悉的教学楼里,你想去洗手间,
而在“洗手间”牌子下面有两个门,但不知哪个好事者把两个门上的
指示牌都摘掉了,所以你无从得知哪边是男厕,哪边是女厕。这时候
你因为怕走错厕所,让他人和自己都尴尬,你很不自在地、沮丧地站
在那里,来回踱步。正在这时,从左边的门里走出来一位体面的绅士,
这下你可松了口气,可以大胆前进了,因为你很有把握地确定左边那
间是男厕,右边那间是女厕。
这都是因为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个人生活中所需要的大量信
息,都是从别人那里的到的,离开了众人提供的信息,个人几乎难以
活动。而人们往往认为,众人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可靠。
但是许多人忽视了,即使是众人,也有犯错的时候。有句话说:
“真理常在少数人手里”,就是这个意思。比如古时候有个故事,叫“曾
参杀人”。说的是孔子的弟子曾参一直是个品行端正的人。可是有一
次,有一个和他同名的人杀了人,被抓住了。在以讹传讹下,有人搞
错了,以为是他杀了人,就告诉了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根据对自己儿
子的了解,当然不相信。可是接下来又有两个人跑来告诉她,就使她
开始相信了,于是怕被株连,赶紧跳墙逃跑。众人有时也会犯错,是
我们需要提防的。
从众心理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总是有害怕偏离群体的心理。
群体信息能够给我们很多生活上的指导,如我们在家里可以穿各
种奇特的服装,但当我们考虑是否穿这件衣服去上班时,想到同事们
怪异和否定的目光,我们就会放弃这个打算。一个小孩在六七岁时,
跟其他小朋友在院子里玩打仗的游戏,嘴里还说着大人们常说的侮辱
性的话,但当他七八岁时又和另一群斯文的孩子在一起时,慢慢地他
会改掉不良的习惯。
现在年轻人最流行穿T恤衫、牛仔裤,但是有的胖女并不适合这
样的装扮,当有人问她为什么这么穿,她可能要说:“因为大家都这
〃么穿啊!〃
群体信息在很多方面指导人的行为,从而使“我行我素”这句
成语在现实中很难实行。这是因为,人们总是有害怕偏离群体的心
理,人们总是希望群体喜欢他、优待他、接受他,这样他就可以和群
体融为一体,也可以在群体中谋取利益。他害怕如果他与群体意见不
一致,群体会讨厌他、虐待他或驱逐他,为了避免这些后果,他总是
趋于遵从,总是不愿意被称为“不合群的人”。
几乎在任何群体中都有强大的压力要求一致性,不遵从的人则冒
有很大的风险。当某人不赞同群体其他人的意见时,他人会尽一切努
力迫使他遵从。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在一个团体内,即使某个人具有正确的
观点,也往往会被绝大多数人的不正确的观点误导,乃至于放弃正确
观点,认同错误观点。
比如有这样一个试验,事先安排了6个大学生,让他们一致把两
条不等长的线段A、X硬说成是等长的,去影响1个真正的被试者,
这个被试者也是个大学生。结果表明,在6个人都说出错误答案即A
与X等长时,被试者也放弃了这个正确的答案,而说出了错误答案B
与X等长。
对不从众也没有明确的惩罚,那为什么试验中的被试者还要从众
呢?看来似乎有两个可能:(1)可能在大多数人持一致的判断面前,人
就容易相信自己的意见是错误的;(2)可能他们是“表面上迎合别
人”,内心却深信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以便使自己能受多数人欢迎,
或者是避免因持异议而被人讨厌。简单地说,被试者有两个目的:一
方面是想不犯错误,力求正确;另一方面是想通过遵照团体里其他成
员的期望去行事以博得别人的欢心。
从众心理甚至会影响到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小琴的故
事:
小琴在一家跨国公司工作。她办公室的同事们都是比她大五六岁
的姐妹,并且都成家了。小琴喜欢姐妹们的生活方式,尊重她们的意
见,因为她们无论是生活,还是事业都比较成功。她们常常在一起讨
论婚姻的经验和实质,结论总是要嫁给一个有钱的男人,爱情不能当
饭吃。小琴起初不以为然,她的男友虽然没什么钱,但她仍深爱着他。
同事们知道小琴和她男朋友并不“般配”,但从未阻拦过她。可随着
时间的推移,小琴越来越觉的男友不可爱。终于有一天,她和男友分
手了。半年后,她嫁给了公司另一部门的经理。
小琴的变化,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发生的。首先,她对群体很信任
(这个群体人数适中,凝聚力很强)。办公室里的同事都对她很好,并
且她们都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她们在小琴的生活中起的作用是很大
的。小琴工作几年后,渐渐形成了与她们相同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
整个办公室的气氛会对外来者构成压力。由于群体的规范压力太大,
任何与群体规范相违背的行为都会受到大家的排斥,新同事为了不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