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容忍。”那么这位主妇反而会变得犹犹豫豫,似乎不愿提及离婚二
字。越是“怂恿分手”越不愿分手,反过来越是劝阻,便越发地一
意孤行,这就是人们的“逆反心理”。
第二种是超限逆反。
超限逆反是指机体在过度接受某种刺激之后所做出的逃避反应。
这也是人类出于自然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心理反应。
这是因为我们任何人接受某种刺激(乃至是向往的刺激)都是有限
度的。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
师讲得很好,很感动人,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又过了
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
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
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并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
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两元钱。
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长,就会引起心理极度烦躁或逆反
』自理。
超限逆反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
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
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
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
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
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
心理就高亢起来。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
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
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
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夫妻之间也是如此,如果一方就某事唠里唠叨个没完,就可能超
出对方的承受极限,由默默忍受变为大发雷霆,反而使沟通遇到更大
障碍。
第三种是禁果逆反。
禁果逆反心理指的是,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
的探究欲望。说到“禁果”,很容易想到的是《圣经》里亚当、夏娃
偷吃“禁果”的故事。亚当与夏娃由于好奇,在蛇的蛊惑下偷吃了智
慧之果,因为违背了与上帝的誓约,被逐出伊甸园。后来人们通常用
偷吃“禁果”来比喻少男少女初尝人事。从圣经故事中引申出来的“禁
果”,含义就是指因被禁而更想得到的东西。
土豆从美洲引进法国时,人们都以为它对人有害。法国农学家帕
尔曼切在德国吃过土豆,就想把它推广到法国。1787年,他得到国
王的许可,在一块地里栽培土豆,并用一支身穿仪仗服装的、全副武
装的国王卫队看守这块地,但白天看守,晚上警卫就撤了。这使人们
非常好奇,于是商量好,晚上来偷着挖土豆。回到家去一吃,发现非
常好吃,使土豆得到了推广。这正是得益于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学依据在于,无法知晓的“神秘”的事
物,比能接触到的事物对人们有更大的诱惑力,也更能促进和强化人
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诉求。我们常说的“吊胃口”、“卖关子”,就是
因为受传者对信息的完整传达有着期待心理,一旦关键信息的阔如在
受传者心里形成了接受空白,这种空白就会对被遮蔽的信息产生强烈
的召唤。
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越想把一些事情或信
息隐瞒住不让别人知道,越会引来他人更大的兴趣和关注,人们对
你隐瞒的东西充满好奇和窥探的欲望,千方百计试图获得这些信
息。
很多专家也日益认识到,由于禁果效应的存在,关于性的知识也
不应该对青少年讳莫如深,这样反而使他们对性充满了好奇心和神秘
感,而不能正确地理解。
 5应激反应: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有一次,拿破仑骑着马正穿越一片树林,忽然听到一阵呼救声。
他扬鞭策马,来到湖边,看见一个士兵在湖里拼命挣扎,一边却向深
水中漂去。岸边的几个士兵慌做一团,因为水性都不好,不知该怎么
办。
〃拿破仑问旁边的那几个士兵:“他会游泳吗?“只能扑腾几〃
下!”拿破仑立刻从侍卫手中拿过一支枪,朝落水的士兵大喊:“赶
紧给我游回来,不然我毙了你!”说完,朝那人的前方开了两枪。
落水人听出是拿破仑的声音,又听说拿破仑要枪毙他,一下子使
出浑身的力气,猛地转身,扑通扑通地游了回来。
拿破仑给那位落水的士兵的强刺激,使他精神一振,进入心理学
的“应激”状态,才使出全部力量和智能,自救成功。
什么是应激呢?在意料之外的紧急情况下,人会产生极度紧张的
情绪,心理学上把这叫做应激。当情绪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时,人的激
活水平快速发生变化,表现为心率、血压、肌肉紧张度发生显著的变
化,大脑皮层的某一区域高度兴奋。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急中生
智,做出平时不能作出的勇敢行为,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但另一方面,
也可能心绪紊乱,惊慌失措,作出不适当的行为。
应激一词首先由汉斯·塞里于1946年应用于医学领域,是指机
体对各种内、外界刺激因素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的过程。应激的最直
接表现即精神紧张。汉斯·塞里通过多次临床和实验研究,提出了应
激和全身适应综合征的理论,受到了医学界的重视,并被广泛用于医
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简单地说,可以把应激理解为压力或刺激。
当人受到应激作用时,人就会产生一种相应的反应,并在新的情
况下逐渐地适应。如果人不能适应这种刺激,就可能在生理上或心理
上产生异常,甚至可能发生疾病。
根据塞里的应激学说,全身适应综合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
段叫警戒期,这一期又可分为休克期和抗休克期。休克期时,可出现
血压下降、血管渗透性增高、血液浓度降低及体温下降等休克症状。
抗休克期的表现与休克期相反。第二阶段叫抵抗期,此期人体出现各
种防御手段,使机体能适应已经改变了的环境,以避免受到损害。第
三阶段叫耗竭期,此期是在应激因素严重或应激持久存在时才会出
现。它表示机体“能源”的耗竭,防御手段已不起作用。如果继续发
展,则导致死亡。
应激的来源有三方面:外部物质环境,如寒冷、酷热、潮湿、强
光等,个体的内环境,如营养状况、感觉情况、刺激情况,机体各种
物质的产生和平衡情况等;心理社会环境,如身边发生的事情对我们
心理造成的影响。
应激的直接后果为:机体不仅有生理生化方面的变化,同时还有
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应。生理上的反应姑且不论,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
心理上对应激的反应。
在各种应激的心理行为反应中,有些是有利于应付应激的,如警
觉、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情绪的适度唤起等,而有些是妨碍或干
扰人们应付应激的,如焦虑不安、过分烦躁、情绪低落、愤怒、激动
等等。
应激的反应一般是因人而异的,比如两个人同时站在跑道上,一
个可能信心十足,另一个却可能紧张得发抖。心理学家认为,应激所
引起的反应不仅取决于刺激,而且取决于个体的认知、评价,以及起
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个性倾向性(需要、
动机、兴趣、信念)和社会性支持等各种因素。我们大概都记得语文
课本里学过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不到十岁的司马光在小伙伴掉
进大水缸时,能够镇静地用大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伙伴,这就是面对
紧急情况表现出的良好的应激状态。
那么,生活中的应激对我们到底是有利,还是不利呢?
生活本身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没有变化,生活显得单调无味。一
定变化可以激励人们投人新的行动中,磨练人的斗志,提高社会适应
的能力,因此是有利于维护人们心理平衡的。但生活中的变化如果过
多,过快、过大、过于突然,或者持续时间过长,就会超过人们心理、
生理上所能承受的限度,会形成有害的应激。因为应激的生理机制
是:大脑皮层接受刺激后,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如果应激过强,
身体就处于充分动员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时间长了,会使生物化学保
护机制受到破坏,使抵抗力降低,更容易受到受疾病的侵袭。
而从心理上讲,当个体对紧张体验不能解除时,就达到了“过度
应激”,它会影响正常心理活动的进行。因为外界刺激唤醒大脑皮层,
使之维持一定的觉醒水平时,会有助于心理活动的进行;但是如果过
度,会使产生焦虑的反应。这种情况下,自控力会减弱,心理活动能
力也会降低,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变得不充分、判断不准确,逻辑推理
能力也会下降。
所以,要想表现出最好的状态,需要处于适度的应激状态中。
春秋时期的孔子,就很明白这个道理。有一次,弟子颜渊问他:
“我乘舟渡过一个深潭,梢公驾船的本领出神入化。我问他这个本领
能学吗?他说可以,善于游泳的人只要经过练习便可以学会,会潜水
的人即使从未接触过船也能操作自如。我不是特别理解,他又不肯多
〃说,您能给我解释吗?〃
孔子说:“游泳能手不怕水,对学习驾船不恐惧,因为他的心情
完全是放松的;擅长潜水的人把陆上和水中看成一码事,把船行和车
驶看成一回事,把驾船不当一回事。所以,即使从没驾过船也能操舟
自如,悠然自得。”
孔子又说:“就像一个参与赌博的人,用瓦块做赌注,就没有任
何心理负担,赌起来轻轻松松,反而常常获胜。如果用衣物下赌,就
有了一点顾忌,要是用黄金下赌,就会顾虑重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