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1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身心的复杂也是无二无别,跟整个宇宙的复杂性还是无二无别,这就更难懂了。一粒微尘,微尘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我们肉眼能看得见的是小的沙粒,我们肉眼能看见,微尘肉眼看不见,手也摸不出,它太小了,摸不到,摸到的那都很大了,那不知道多少微尘积聚成一个物质了。一微尘里面也遍含十方三世依正庄严,所以哪有单一的东西?於是我们肯定文化是多元的。我们要接受多元文化,从接受多元文化,我们一定要放弃自私自利,要放弃贪瞋痴慢,以真诚、清净、平等的爱心为一切众生服务。这是多元文化的自相,它的样子。这个样子法尔如是,没有一丝毫勉强,他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全心全力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所以你要真正契入多元文化的境界,多元文化境界在《华严》里面,现在我们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佛境界!我说的这个话,你们大家想想看有没有道理?我有没有说错?入佛知见,入佛境界,我们总算有那么一点消息,这一点消息得来不容易。有了消息,好消息,我们要如何证得?要如何契入?真正有这个心愿的同学们,要记住从根本修。根本修,根本是什么?《观经》三福讲得最好,《观经》是大乘经,不但是大乘经,通圆教一乘,它是《无量寿经》的补充说明;《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它怎么不通圆教一乘?所以我们要想契入佛境界、要想入佛知见,还是从孝亲尊师,从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叫做根本。再提升,这才是三皈众戒。三皈是佛法修学从初发心到如来地的总纲领、总方向、总原则,起心动念都不能够离觉正净;你离觉正净,你必定与迷邪染相应,你要知道迷邪染它的果报是三途六道。你要是与觉正净相应,你是声闻、缘觉、菩萨,是佛道,这走觉正净。觉正净的路子,落实在清净戒行,严持众戒那就重要了。
  持戒从哪里学起?从五戒,从沙弥律仪。印光大师非常慈悲,他老人家取《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做为我们戒行的补充教材,好!用这两样东西帮助我们断恶修善,我们才有个标准。它比五戒十善讲得更细、讲得更多,是非常好的参考资料。出家同修要严持「沙弥律仪」,古德讲得好,沙弥律仪做不到,不是出家人。不是出家人,你要打扮成一个出家的形象,这个罪过很重。第一个,你冒充出家人,世间人承认你是出家人,佛菩萨不承认,天地鬼神也不承认。第二个罪过就更重,你穿上这个衣服,打扮成这个样子,破坏出家人的形象,这个罪过重,这个比破和合僧还要严重,实际上就是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在经教、戒律里结罪,是阿鼻地狱。我跟你说真话,你将来堕阿鼻地狱你不能怪我,你不能怪我没有说、没有教你们,我说出来了。《沙弥律仪》这个本子,这是弘赞法师,清朝初年的,注得好!注得很详细,引用的因果报应的事情很多。我们学院同学哪一位发心出来讲解,担任这一个课程。要细讲,认真的讲,大家在一起认真共同学习。
  所以三福第二条,这前面两条性质都相同,断恶修善;第三条破迷开悟,第三条是大乘菩萨善。第一条是人天善,第二条是小乘善,二乘,声闻缘觉善,第三条是菩萨善。菩萨善我们取一部经做为依靠,我选择的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因为这部经的意思、里面的内容,就是净业三福,从孝亲尊师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地藏菩萨本愿经》统统具足,所以它是净业三福的详细说明。我们学佛从这里扎根,你才能契入华严境界,你才能真正入佛知见。你要没有根,这种经听了,只能说阿赖耶里头种点善根,你这一生不得受用。根深叶茂,好像一棵大树一样,根深,它的树荫才大,根不深怎么行?净业三福是根。
  第五句是讲到无碍,「凡诸小隙无碍之处」,极其微小,像毛端、像微尘,没有障碍,没有障碍它才能容刹土,刹土是依报,它才能容纳诸佛如来,这正报,它可以容纳依正庄严。反过来,我们现在这个心很小,有障碍,为什么?不能够接受别人,不能容纳别人,只有自己,没有别人,有碍!人家是无碍。这个人来了,来的这个人不善,跟我处不好,使我天天生烦恼,怎么办?你要有智慧、你要有德行去感化他。这话说得没错,「我现在没有智慧又没有德行,我要跟这些人相处,天天生烦恼怎么办?这样好像我不能不排斥,我不能接受。」你的话好像也有道理,如果你止於这个境界,不能向上提升的话,这一生当中念佛往生都没指望,为什么?心量太小。我们到底怎样做才对?修养自己道德,努力增进自己的学问,拓开心量,感化众生。学问之道无他,学会做人而已。什么叫大学问?什么叫道德之人?能处人、能接物,一般人不能相处的人我能够跟他相处。我们学圣贤的教诲就是学这个,学了就有用处,学会了跟什么人都能相处。为什么?毛端都遍容依正庄严,这还有什么话说?微尘也容纳十方刹土,你就晓得毛孔、微尘比我们的心量大多了!
  我们今天的心量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坚固的执著,真的是无事生非。看到一个人来了就打妄想,不往好的地方想,专门往坏的地方想,无事生非!所以变成不能容人。我不能容人,你要晓得因果定律,人不会容我,自己的亏吃大了!发心做好事都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为什么?人家以为你心不善,你做好事,人家以为你别有企图,你平常对人怀疑,人家对你怎么会不怀疑?我们要怎样把这个毛病改过来?改过来有一个很好的方法,换一个立场去想,把我当作外面来的客人;我今天到你这里来,跟你见面,你要这样想,你要这样对我,我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设身处地为别人著想,这个毛病才能改正过来,才能把心量拓开。纵然是不善的人、是无恶不作的人,菩萨也要感化他,也要帮助他转恶为善,也要帮助他转迷为悟,「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你要教,要教他自觉,要劝导他不造罪业,要劝导他自求多福。他觉得这里面的人,实在他自己习气也深,大家习气也深,实在是不能相处,好好的离开这个地方,好来好去,好聚好散,不结冤仇,这就是真正的学问、真正的德行。
  学问、德行,佛家讲三昧、讲六波罗蜜,不是在讲堂里面讲讲而已,它要起作用。讲堂讲得再多、讲得天花乱坠,不能落实在生活、不能落实在工作、不能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你说有什么用?空的!一场空!我们套一句祖师的话说「并无功德」,不但没有功德,福德都没有。佛法你们也都常常听讲,「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什么叫实质?实质是做到。什么是形式?口会说,做不到。许许多多教义、名相,大家错解、误解了,你没有听懂。这样的学生孔夫子不教,孔夫子是世间圣人,他老人家讲:「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夫子不教这个人,这个人太笨了。意思就是:讲一样你只懂得一样,你不能够触类旁通,夫子不教。现在是怎么样?讲一样你这一样都不懂,你还错会了意思、曲解了意思,你要做孔老夫子的学生,难了!夫子不收这样的学生。但释迦牟尼佛慈悲,佛收,佛很有耐心,佛不厌重复,一遍一遍重复。夫子不太愿意重复的,一遍教了你听不懂,他就不说第二遍。那个教学法也有好处,让学生真正聚精会神,真正认真努力学习。
  我们往年在台中亲近李老师,李老师的教学是奉行孔老夫子的方法,他教你只有一遍,绝对没有第二遍。这一遍没听懂怎么办?去问老师,老师把你骂一顿,有时候还打你。骂了你、打了你,跟不跟你讲?不跟你讲。老师跟我们这些同学说过,他说:「你们不用心听,再来问我,你挨了骂、挨了打,我还跟你讲,你们还有一个妄念:不要紧!这句没有听到再去问老师,顶多挨几句骂、挨一顿打,还是可以听到。」骂了你、打了你,还不跟你讲,这个没法子,下一次听讲要专心、要聚精会神了,不能听漏,漏了再没有法子补的。现在有录音机,把它录下来,没听清楚,打开重复再听一下。李老师上课讲经不许录音,录影那个时候还没有这个设备,不许录音。什么原因?摆上录音机,大家不用心听了,以为什么?不懂我还可以听第二遍,我还要听第三遍,真正回去听的人很少。他说得很对,没有这些设备的时候你会专心。
  他教我用心之专,专到极处,不许我写笔记。老师一面讲,我们听经的时候,拿著笔旁边写笔记,老师说:「这对於你听教已经有了很大的损失」。为什么?你没有用心去体会他所讲的,你只著重在言语上,你所听的是言语、是名相,你没有听懂他的意思。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你要听真实义,不要去听这些言语、这些名相,你听这干什么?所以笔记都不能写。听一堂课,他一堂课通常是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他因为有翻译,所以实际上是一个小时;如果一个半小时,大概是四十五分钟,我们专心、聚精会神的听。有的时候笔记上写几个字,什么时候?翻译的时候。这个时候记几个字,一句两句,他看到可以;他讲的时候,我们写笔记是不可以的。他的方法是采取孔老夫子的方法,不采取佛陀的方法。佛陀真是慈悲到极处,听不懂再问他,还跟你讲,再不懂的时候他还可以跟你讲,难得了!佛真正是慈悲到极处。中国圣人这一套好处很多,逼著你不能不专心、不能不用功。
  第六句讲「广大」,清凉大师说「百千由旬等处」。第七句讲「光明」,光明是「人天日月光明等处」。世间法说尽了!光明是你能见到的地方,这里头引申的意思是你能听到的地方、你能够接触到的地方,都包括在这两个字里头。后面这三句更不可思议,『佛眼所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