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5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明心见性。禅宗是在我们现前要达到这个境界,净土宗是现前我们没有能力达到这个境界,但是到极乐世界还要达到这个境界。你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你在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再提升方便有余土,没有明心见性;明心见性,那你就升级,升到实报庄严土。
  不论宗门教下,不论显教密教,终极的目标都是教你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不是说只有禅宗要修到明心见性,净土宗就不要了,那你就错了!净土宗现在可以不要,到极乐世界要。所以我们修净土的人,对於修禅的我们尊敬,我们自己知道我们不如他。但是他在一生当中是不是真正能做到明心见性?很难讲。如果说他几句不好听的话,马上就发脾气,他肯定没有法子见性。烦恼不断,心不清净、不平等,他怎么能见性?小小境界风一吹,他就受不了,他有什么功夫!
  佛家常常讲功夫得力,什么叫功夫得力?古人有一句话,「八风吹不动」,八风吹不动是功夫刚刚得力,并不是很深的功夫,说得上是功夫得力。也就是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再不会被六尘境界所影响,不会被六尘境界所动摇,这叫吹不动。
  我们要在这里学,这是修行的真实功夫。换句话说,总的来说,念念要跟自性相应,自性就是「如来神通变化」。这个地方讲的如来就是自己的自性,自己的自性佛,自己的法身佛。回归自性,那就没有不清净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都现前了。回归就是念念与性德相应,不与烦恼相应。自私自利、贪瞋痴慢全是烦恼,自私自利是见惑,贪瞋痴慢是思惑,合起来讲见思烦恼,不可以与这个相应。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去练,这是真修!修是修正。这一起心动念错了,错误改过来这叫做修,真修!
  这十句是略说,举例而言。后面一句:
  【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要是细说,劫转变差别太多太多了,像世界海微尘数那么多,说之不尽。佛在此地略略的给我们说出这十种,希望举一反三,佛家里面常讲一闻千悟。你从这几个例子恍然大悟,真的明白了,才能恢复到自己真正的清净平等觉。现在时间到了,我们长行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九段劫转变差别,偈颂: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下面偈颂有十首,完全是按照前面长行十句的顺序,以偈颂的体裁,我们重新再温习一遍。这一段经文,「转变」这一段,在我们中国人称为一章,这一章对我们现前的修学确实很重要。学佛最重要的观念是要懂得转变,如何转恶为善、转染为净、转邪为正、转迷为悟、转凡成圣,你要不转、不知道转、不能转,你的修学就等於零,等於没有学、没有修。你能够转,不管转多少,那是你修学的功夫、修学的成绩表现,这个不能不知道。
  契入经论的境界,真的你有所收获,中国世俗人常讲的开悟了、得道了,这两句话境界无限的深广。我们初学的人,如果是用小乘四果四向来说,初果虽然没有证得,但是我今天是向著初果,我的方向目标不错、很正确,我走的路子初果向,也是成绩。大乘菩萨位次里头初信位,初信位我没有证得,我向著初信位的目标方向去精进,那你是初信向的菩萨,一直到等觉。
  所以我们讲的开悟、讲的证果,那个里头层次很多,每一个层次目标方向那都是悟,证得这个果位都叫得道。你得的是什么道?初信位菩萨是道,二信位菩萨也是道,初住菩萨也是道,初地菩萨也是道,到等觉菩萨也是道。你得的是哪一个道?你开的是哪一个层次的悟?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了,知道自己在菩萨道的旅途当中,我现在到哪一站?我距离终极的目标,就是究竟的佛果还有多远?自己总得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里才欢喜。虽然很遥远,我愈走愈近,这个旅途一千公里,我走了一公里,就接近一公里。不能不走,不走永远不能到目的地。
  在我们一般讲要真干,不能不真干。真干要真放下,决定不能有丝毫贪恋,有丝毫贪恋是给自己做了重大的障碍。出家人接受四众同修的供养,供养多了,有多余的给常住。所有一切供养都归常住,自己不能据有。财不可以聚,财要散。
  在今天我们学《华严》,《华严》确确实实跟别的经教不一样。为什么?《华严》是标准的多元文化。说到多元文化,我们就知道,我们不但要帮助佛教,我们还要帮助其他宗教;不但要帮助我们自己这个族群,我们还要帮助这个世界上所有不同的族群。「众生无边誓愿度」,那些都是众生,我们对众生不能有差别,不能有不平等的观念,当然更不可以有不平等的态度。我们一定是平等对待,全心全力的帮助他们。能帮助多少那是缘分,这个缘就是他接不接纳;他要是欢喜接纳,我们会全心全力帮助他;如果他的心量很小,有门户之见,有排斥,我们就适可而止。这里头转变差别也是无量无边,都要懂得。
  普贤菩萨重说,『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这两句话我们要常常记住,谦虚、关怀。「承佛威力」,谦虚、恭敬;「观察十方」,对於一切众生的关怀。我们看第一首:
  【一切诸国土。皆随业力生。汝等应观察。转变相如是。】
  偈颂便於记忆,句子很整齐,说的义理也很清楚、也很明白。『一切诸国土』,包括我们娑婆世界,包括我们这个地球。『皆随业力生』,这里头就是讲转变,确确实实是随顺业力,随顺业力是法尔如是;法尔就是随顺业力,自自然然,一丝毫勉强不得。
  古时候人的心地厚道,居住这个大地,大地宝物很多。现在人心不善,真的跟经上所讲的一样,大地上的珍宝都沉没到地下去了。我们读历史,你看看唐宋那个时代,人心还是不错,皇帝对於有功的这些臣子赏赐,这在历史上看到的,「黄金千镒」、「白银万两」,这是历史上记载的,那不是假的。你从这上面来看,就知道那个时候的金银七宝多,皇帝赏赐这些臣民,我们能看到。
  所以从前市场上交易,中国自古以来都是金银,几两银子、几钱银子,都是用这个做为交易,一两黄金换多少两白银。到以后,明、清以后,可以说元、明、清众生福就薄了,我们从这里讲是不善的心行在增长,还难得有好的帝王在主持著教化。
  我们从用钱这个方面来说,从用银子变成用铜钱。那个时候的铜钱当中有个洞,这个洞是方的。铜钱,现在有一些古董店里面还有,诸位还能看到。从有洞的形式,这个钱用到没有洞的铜板。到民国初年,用的这个钱当中就没有洞,还有银元。到我能记事的时候,六、七岁,铜板的,有洞的钱就不用了。我记事的时候正好是交替的时候,我们住在乡下,乡下那个有洞的铜板还可以通用,到以后渐渐有洞的铜钱不用了,完全改成铜板。铜钱现在变成纸钱。诸位要晓得,在从前纸钱是烧给死人用的。从这个演变你去看,这是「转变」。我们这一章就讲转变,从这里看,你仔细冷静去思惟,从这些迹象当中,你能够看出居住在这个刹土上众生的心行,心行不善,愈来愈薄。
  我们举这一个例子,你在这一个例子里头去看,你细心观察,然后你再想想生活衣食住行。吃的东西,现在虽然很富裕,好像也有山珍海味摆在桌上一大堆,没有人去想到;如果真正想到它那个味道,它的养分,它的营养,可以说我们用五十年做一个代表,五十年前跟五十年之后,养分大幅度的降低,味道也不一样了。
  特别是我们最近这五十年,变化太大了。我记得大概总是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到广州,本焕老和尚请我在光孝寺讲经,实际上是讲演三天。他请我两次,到第二年我又去了一次,讲五天。他老人家招待我,办了很好的素斋请我吃。我头一天吃了之后,第二天我就跟老和尚说,我说:老和尚,这些人工菜我们出家人都吃腻了,花很多钱,好看!真正讲营养那很难说。他问我:法师,你喜欢吃什么?青菜、豆腐,平常吃的东西,这是最好、最营养的。到第二餐,他老人家做了十几道菜,一上桌全部都是绿的,像菜园子一样,好!那个菜的味道,我们那个时候在台湾吃不到,不一样!
  我们知道中国大陆那个时候这些农夫,种菜的这些菜农,还不知道用化肥,还不知道用农药,十几年前。香港还没有回归,十几年前。味道不一样,好吃,我吃得真欢喜。现在这几年变成什么样子我就不晓得,听说他们也用农药、也用化肥。用农药、用化肥,这个菜里面就含著病毒,古人常讲「病从口入」,这个话一点都不错,「祸从口出」。现在不用化肥、不用农药几乎找不到了。
  只有农村农夫自己种的菜;我还听说有一些农夫们种稻米,他自己种的跟种了拿去出卖的,他分开。自己种自己吃,没有化肥,没有农药;种的这些粮食、蔬菜、水果,要是拿去卖的话,他就用农药、用化肥,自己不吃,卖给别人吃。有些亲属朋友到他那里去,「这个不能吃,这个有毒」。不能吃,有毒,自己不能吃,你为什么卖给别人吃?人家都不是人吗?存的什么心?这是不是古谚语里头所讲的谋财害命,损人利己?
  人人现在这个心变了,仁慈的心没有了。从前人与人、人与万物、人与一切众生确实他有爱心,孟夫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现在恻隐之心很少人有,在这个社会大多数已经没有恻隐之心,完全违背了性德。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来看转变。
  『汝等应观察』,「汝等」是佛叫著我们大家,你看转变,转变都是从业力。世界不好,年头不善,什么原因?业力起的作用。由此可知,我们要想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