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雨官道-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一来,不出意外将有党群书记钱东盛将出任市长一职,作为市委书记的杜汉杰将要和新梅帮孤军奋战,这不得不让杜汉杰的心重新又提起来。

谈话结束后,杜汉杰没有返回石城,而是直接回了江州老家。杜汉杰是江洲人,他的父亲杜远山曾长期担任西江省委书记。当初,他之所以能从团中央空降到石城任市长,除了自身的能力得到那位年轻的团中央第一书记赏识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利用老父亲在西江省的影响力支持第一书记所在的派系。

第一书记所在派系的首领是党内明定的接班人,他的这条路当初就是老父亲帮他选择的。中央的派系斗争对于杜汉杰来说目前还很遥远,他现在就想如何才能在石城继续站稳脚跟,有朝一日能象老父亲一样成为一省的封疆。所以老父亲不单单是父亲,而且还是他政治导师,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第一时间回去请教父亲,就象当初他即将从团中央空降到石城市之前,父亲的一席话让他茅塞顿开。使得他这两年来在石城的工作顺风顺水,在派系中赢得广泛的赞誉,从而使得己方派系在省里的高层力挺他接任市委书记一职。

杜远山退休已经多年,早已过了耳顺的他,身体却相当硬朗,精神矍铄。从西江省人大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之后就从省城搬到老家江州居住,不问政事。饶是如此,每一任省委书记到任西江,都要登门拜访,足见其在西江的影响力。

今天对于儿子突然回来,杜远山好象早有预料,把杜汉杰领进书房,拿起一张宣纸铺在书桌上。杜汉杰连忙帮忙用镇纸压住,然后肃立在一旁磨墨。

杜远山拿起一支粗大的狼毫,饱蘸墨水,稍一沉吟,就在笔尖的墨即将掉落下来之时,龙飞凤舞地在纸上写下了“知人善任”四个大字。写完,拿起笔欣赏了一番,露出一丝满意笑容。接着好似自言自语道:“做书记了,嗯,好好想想吧。”说完,把笔扔进青花瓷的笔洗之中,径直走出了书房,留下杜汉杰一个人站在书桌旁沉思着。这是十年前杜汉杰跨入正处级行列之后,父子俩一贯的交流方式。

一个小时后,杜汉杰从书房里走出来。

“想通了?”

“差不多吧。”

父子俩寥寥数语,双方从对方的眼神中读到了答案,儿子眼中的是领悟,父亲眼中则是鼓励。

“吃饭了。”杜汉杰的妻子谢玉茹走过来招呼道。

谢玉茹是石城一中的副校长,现在正值暑假,由于杜汉杰老伴的身体不太好,放暑假后便和女儿杜雨童一块儿回到江州帮忙照顾。

餐桌上摆放着简简单单的四菜一汤,醋溜白菜,辣椒炒肉丝,芹菜百合,凉拌黄瓜和番茄排骨汤。

心情恢复舒畅的杜汉杰看到桌上的菜,眼睛一亮:“现在还有这么新鲜的黄瓜和白菜。”

“这是我和玉茹上卡福超市买的。”杜母笑着说道,自从儿媳妇和孙女回来之后,老太太的身体好多了,谢玉茹也时常带着老太太到处逛逛。

“卡福超市?不是马天杰开的超市吗。听说前段时间生意不太好。”杜汉杰端起饭碗随口道。马天杰和梁昌华当年都是杜汉杰最要好的同学,三家人家逢年过节也常有走动。

“生意挺好的呀!今天我和妈买点小菜,结帐时排队排了十几分钟。”谢玉茹诧异道。

“是吗?天杰这小子还真行。”杜汉杰微微愣了愣,马上笑道。

“小马不错,朋友之间也应该多走动走动。”杜远山看了一眼杜汉杰道。杜汉杰的两个同学,老杜对马天杰的印象更好一点。

“知道了,爸。”杜汉杰点了点头,他知道父亲的意思应该跟刚才写的那四个字的意思是一样。以前他是市长,主要精力集中在做事方面。如今他的角色即将要改变,书记管人事,只有把人用好了,才能总揽全局,毕竟事情也是需要人去做的。

想到知人善任四个字,杜汉杰的心里暗叫一声惭愧。结束党校培训已经一个月了,期间王培林求见了好几次,杜汉杰都没有见。原本王培林在新梅被扫地出门,固然有市委上层的利益交换,但王培林自身也不过硬,不然也不会被人家抓住小辫子。此次事件再加上昌华建设集团在石新路招标上,差点被人拿来攻击的事,引发了杜汉杰心中的不满,故意冷落一番,现在看来尤其是在这个敏感时刻,自己的行事过于草率了。

晚饭后,杜汉杰主动打电话约马天杰一起坐坐,自从他空降到石城担任市长以后,除了梁昌华,和江州的朋友、同学之间的联络反而比在京城时少了。

在和马天杰见面时,杜汉杰听到了一个有些熟悉的名字,从今天在饭桌上看到的那些返季的新鲜蔬菜到卡福超市的起死回生,居然都出自一个年轻人的手笔。这个年轻人他从未见过,但是一件曾令他焦灼不安的事件曾经和这个年轻人联系在一起。

不过令他没想到的是,在上班后没几天,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再次出现在楚省第二大报《经济日报》上,更让他意外的是这篇并不长又只是在第四版的报道的署名——本报记者秦蓓悦。这个名字别人看了或许并不在意,但是对于曾对省委几位主要领导专门做过研究的杜汉杰来说,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因为她的父亲是省委副书记、楚州市委书记秦正穗。楚省政坛本地系的实力派人物。

这使得杜汉杰对这名年轻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和老同学梁昌华通完电话,又是听到如潮的好评后,杜汉杰露出一丝笑容,自言自语道:“这个陈进还真有点意思!”

 第四十三章 陈进出名了(上三江推荐了,

作为新梅县的县长王金良一直保持着他从政近十几年来的习惯,每天上班的都要将中央、省、市三级的主要报纸浏览一遍。即便没有空,也要让秘书将重要的消息摘录下来。这天,上午王金良刚刚主持完县长办公会回到办公室。

“县长,这是今天的报纸摘要。”李秘书将县长指定的几份重要报纸上摘录下来的剪报送进来。

“县长,今天咱们省的经济日报上有一篇专门关于我们县柳坪乡吴家村立足高山优势,大力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的报道。”

“哦?”王金良一阵惊奇。李秘书见状连忙把这篇报道翻了出来。

“立足高山优势,大力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记石城市新梅县柳坪乡吴家村高山反季节蔬菜大丰收。”王金良轻声念着剪报上的大标题和下面的副标题。

“柳坪乡?吴家村?”王金良嘴里念叨了几句,惊喜的同时不免有些恼怒,这省经济日报都登出来了,而他这个县长居然不知情。

“第几版?”王金良是做过四年的市委书记秘书的人,早已锻炼出喜怒不形于色的本领,不露声色地问道。

“第四版,专门反映农村经济的版面。”李秘书连忙道。

王金良点了点头,示意李秘书出去,坐下来仔细研读这篇还不到五百字的报道。王金良出任新梅县代县长以来,这还是头一回有关新梅的报道登上省重要报刊,而且完全是正面的报道。他清楚这篇报道的份量,不管怎么样作为县长,这就是他的政绩。

“陈进?”王金良细细读完这篇报道,发现整篇报道根本没有提及新梅县委县政府以及柳坪乡党委政府,而柳坪乡乡长助理陈进的名字却反复出现了三次,文章中对他有很高的评价,甚至把他誉为带动落后山区发展经济的好干部。

陈进这个名字对于王金良来说记忆深刻,四个多月前王培林心急火燎地从日本打电话回来就是请自己营救一名被反贪局调查的交通局的年轻干部。如今这个名字再次出现在他的眼前,而身份却是柳坪乡的乡长助理。是同一个人还是同名同姓?这个陈进到底是什么来头,省经济日报居然为他大唱赞歌?王金良心中暗暗问自己。

正当他准备打电话了解一下这个陈进的情况时,电话铃声先一步响了起来。

“王县长,你们县的农业工作搞的不错嘛,省经济日报上都刊登了你们新梅柳坪乡那个叫吴家村的大力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这很好嘛,这为发展山区特色农业走出了一条新路。有机会我要亲自下来看看。”电话那头传来石城市副市长裘海高兴的声音。

裘海是分管农业的副市长,虽然不是常委,但却是市委书记李伟山的老部下,王金良对于裘市长还是十分尊重的,连忙恭谨地说道:“欢迎,欢迎裘市长到我们新梅来指导工作。”

“哎,我要来可不是来指导工作的,而是来学习的。你们可是摸索出了一条新路。嗯,这个柳坪乡的乡长助理陈进同志不错,到时我要见见他。”裘海在电话中呵呵笑道。

“好的,裘市长。”王金良对柳坪乡吴家村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的了解也仅限于手中的这篇报道,也不敢多说什么。

电话刚刚放下,紧接着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王金良皱了皱眉头接起电话,当他听到电话中的声音时,马上换了一副表情,客气道:“哦,李书记,您好。”

电话是县委书记李信光打来的,同样是询问经济日报上那份报道的事情。李信光的口气听上去有些不悦,在此之前他已经打电话给县委宣传部长,宣传部长也是一问三不知。李信光直接把电话打给王金良,这么大的事情县委书记和宣传部长居然不知情,万一上级领导来电询问,不就成笑话了吗?

李信光的口气让王金良微微有点不舒服,但两人目前还处于蜜月期,王金良连忙解释道:“李书记,具体情况我也不太清楚。刚才裘市长打电话过来表扬了一通,说实话我也差点露馅,我现在准备查问。”说着,王金良用试探的口气道:“李书记,文章中提到的柳坪乡的乡长助理陈进,不知道您是不是有印象,我记得以前交通局有个年轻干部好象也叫陈进。”

其实,李信光第一次看到陈进这个名字也感到有些眼熟,但他急于查问这篇报道的情况也没来得及多想。王金良提起,李信光总算是有些印象了,上次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