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袁腾飞讲述宋史:两宋风云-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知道,在古代不是谁都可以给皇帝上奏折、写奏章的,只有一定品级以上或者皇上授予专折奏事权的官员才能写,所以几百道条陈就够多了。宋徽宗一一看过条陈,进贤退不肖,并给遭###迫害的人一一平反,其中就包括苏东坡。可惜苏东坡在平反召回的路上就去世了,一代文豪巨星就此陨落。宋徽宗还把遭到章惇迫害的老宰相范纯仁召回朝,准备让他处理整顿朝政。范纯仁是仁宗朝名相范仲淹的儿宋徽宗像 子,可惜这位范宰相当时已是七十岁高龄,回来不久也去世了。所以,徽宗皇帝非常感慨,说好人自己一个没赶上,全都去世了。但是下诏求贤这一点,他确实做到了。

第一讲 徽宗即位(4)
另外,在这段时间,宋徽宗特别能够虚心纳谏,听取不同意见。当时的宰相张商英对宋徽宗说,陛下一定要注意节俭,不要奢侈,奢侈就会亡国。宋徽宗听后,夸赞宰相的建议非常好。有一次宫里整修殿宇,宋徽宗视察工地时就告诉工头,如果宰相从这儿过,你们都藏起来,别让他看见你们在整修宫殿。因为宰相劝我节俭时我同意了,如果让他看见的话,我会很没面子。连皇帝都这样注意节俭,底下的人应该也是注意节俭的。

【宋徽宗登基之初,青春年少,意气风发,也有雄心把国家治理好。他下诏求贤,广开言路,一时间朝廷上下,政治清明,甚至还留下了能够虚心纳谏的美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一次,徽宗皇帝在殿中跟一位大臣论事。这个大臣讲得口沫飞溅,慷慨激昂,他也不看点儿,一直讲到太阳落山,暮色四合。中国古代,皇帝坐朝很辛苦,一般可能五六点钟就要起来,清朝皇帝四点钟就起床, 七八点钟就已经坐朝了。这个大臣一直讲到太阳下山,徽宗皇帝饥肠辘辘,于是说我饿了,得先去吃饭了,有事情明天再说吧,说完就起身要走。徽宗刚站起来,这个大臣一把就把皇帝的袖子抓住了,说您别走,咱 俩还没说完呢,您必须听我把话说完。徽宗挣扎着说,我要吃饭去,你不顾君臣之礼,怎么能抓朕的袖子?两人这么一撕扯,结果把徽宗的衣服给撕破了。天子穿一件破衣服成何体统?所以徽宗急了,说你有话好好说,把我衣服撕破了,这叫什么事儿啊?可这个大臣很有气节,说陛下不惜一件衣服,臣何惜粉身碎骨报答陛下?意思就是,陛下你要不在乎这件衣裳,我就不在乎粉身碎骨,你要是不在乎我把你的衣服扯破了,你把我扯了都没关系。徽宗皇帝听后非常感动,心想居然有这样忠直的大臣,好,那我坐下,你接着说吧。这时,内侍臣走过来,说您看这 衣服都破成这样了,我给您换一件吧。徽宗说不要换,就穿这件破衣服,而且这件衣服不许扔,以后我看到这件破衣服,就会想起这位忠直的大臣,我要把它留作纪念。

宋徽宗的这个故事,跟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很相似。唐太宗和魏征 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一对君臣。魏征给唐太宗提意见的时候,也是这样廷争面折。一次,魏征又当面跟唐太宗呛起茬儿来了,唐太宗很生气,说今天先到这儿,说完转身就要走。魏征上去抓住唐太宗的袖子,也是说话没 讲完,不让他走。可能唐太宗是马上天子,还是有点劲儿的,没被扯破衣服。周围的言官见状忙提醒魏征,说你要注意人臣之礼。魏征也不像抓宋徽宗袖子的那个大臣那么愣,知道自己有所失态,马上跪了下来。唐太宗对魏征说,你等着瞧,我非宰了你这个乡巴佬不可。魏征是瓦岗军出身,参加农民起义出来的,所以唐太宗骂他是乡巴佬。唐太宗回到后宫还在生气,长孙皇后就问,您跟谁发这么大火啊?太宗说,我跟魏征生气,他竟敢抓我袖子,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是一代贤后,她听了没说什么,就让人伺候唐太宗更衣、饮茶。后来,长孙皇后带着后宫的嫔妃、女官,着凤冠礼服盛装来参驾。唐太宗被吓了一跳,说既不上朝,也非祭祖,你穿成这样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特来为陛下道贺。唐太宗问,我何喜之有?她说,魏征就是一喜,您有魏征这样的臣子,怎能不喜?唐太宗说,魏征跟我廷争面折,抓我袖子,撅我面子,有什么可喜的?皇后说,主明臣直,您是明君,大臣才敢直言。您要是隋炀帝那样的昏君,说了就要掉脑袋,那还有谁敢直言呢?有魏征这样的臣子,正是因为您是明君。再者说,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作为君主,很难听到不同意见,现在有魏征这样的大臣冒着生命危险给您提意见,这是社稷百姓之福啊!唐太宗一听,不禁感叹皇后的觉悟比自己高,后来跟魏征的感情也越来越融洽了。
第一讲 徽宗即位(5)
宋徽宗被大臣抓住袖子、撕破衣服,却仍能坐下来听取意见,也可以说是明主了。而且,这个时候的宋徽宗特别喜欢这种正直的大臣。曾有一个七品的县官,相当于现在的县处级干部,有人听说他贤德,就举荐给了宋徽宗。宋徽宗亲自面试,通过谈话发现这个人果然很贤德,于是就任命他为殿中侍御史,相当于司局级干部,专管监察和风纪。宋徽宗对他讲,我越级提拔你,就是因为当今无耻的士大夫太多,而你懂得礼义,所以希望你以后多给我提一些好意见。

【宋徽宗能够如此虚心纳谏,并且扶持正气,应该说是一个很难得的好皇帝了。但是北宋的政治,为什么会越来越混乱?而宗徽宗喜欢写字绘画的爱好,对他治理国家有什么影响呢?】

青年时代的宋徽宗,还是想有一番作为的,希望通过整顿朝政,恢复他父亲神宗实行的新法,使国家更强盛。但是我们也能看出来,宋徽宗此时的一些所作所为,已经为他后面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宋徽宗特别喜欢跟文人交往,因为他本身就是个文人。但他跟文人的交往过度亲密,以至于有一些文人恃宠而骄。比如,宋朝有一个大书法家叫米芾宋徽宗非常喜欢他,跟他的关系非常好。宋 朝历史上有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苏是苏轼,黄是黄庭坚,米就是这位米芾,蔡实际上是徽宗朝的大奸臣蔡京,因为他的名声太臭,所以后人不提蔡京,而说是蔡襄,这个我们在后文会讲到。

米芾这个人,文人性情到了极致甚至有点疯疯癫癫,人称“米癫”、“米疯子”。他看见一块怪石,非常喜欢,就会与怪石结拜,认石为兄。有一次,徽宗召他进宫写字,米芾就在两丈长卷,笔走龙蛇,徽宗看了非常欣赏,竟把殿中所有的宝物都赏给了米芾。如果宋徽宗只是一个王爷,或者是一个普通的财主,同朋友意气相投,送他东西本来无可厚非。但宋徽宗是一朝天子,一个文人写了几个字就赏赐这么多宝物,如此一来,那些大臣们会怎么想?出生入死的大将们会怎么想?中国古代的明君都明白爵禄不能滥施的道理,可宋徽宗倒好,随意就把一殿的宝物都赏赐给了米芾,那米芾当然就更爱给皇上写字了。

还有一次上朝的时候,徽宗让米芾在殿内写字。米芾手里拿着一个手札,徽宗让他搁在椅子上,结果米芾竟大模大样地往椅子上一坐,对徽宗说,给我拿个唾壶(痰桶)来。风纪官听了这话很生气,就弹劾米芾,说他不能这样跟皇上说话,太没大没小了。徽宗却说,对这种俊逸之士,不要用礼法来约束。我们从这里可以 看出,徽宗本身也是不守礼法的,米芾这样做不用礼法约束,也就不能再用礼法约束别人了,因为法应该是一样的,不能针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法。米芾给徽宗 写完字,徽宗赏赐他900两白银。米芾拿到这900两银子,高兴得发疯, 说知臣莫若君,皇上真了解我,我就是傻,就是疯。900两白银是什么 意思?在宋朝,900就是傻的意思,跟我们今天说的“二百五”一样。明 清时候,500两银子是一封,那么250两就是半封,所以这250就是“半封(疯)”,就是傻的意思。宋徽宗赏赐给米芾900两白银,是故意跟米芾逗着玩儿。但徽宗作为天子,跟大臣这么逗着玩儿,就有失体统了,就不合适了。所以,宋徽宗跟米芾的这种交往,容易为人所诟病。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宋徽宗身为一国之君,却无视奖功罚过的礼法,全凭自己高兴就进行封赏。宋徽宗这样做,都给朝政带来了什么影响?而最终导致宋徽宗成为亡国之君的重要

因素又是什么呢?】

米芾在当时的官职,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中央美院院长这个级别,那时称为博士。他对珍贵的器玩非常感兴趣,比如古代的文房四宝。一次,米芾进宫给徽宗写字,看中了御用的一方名贵的砚台,皇家的东西当然都是极品中的极品。写完字之后,他居然跟皇上讲,这方御砚已经被臣污染过了,所以皇上您不能再用了,您就把它赏给我吧。宋徽宗虽然也非常喜欢这些珍贵的器玩,但稍微犹豫了一下后,还是说那好吧,就把它赏给你了。米芾怕皇上后悔,都顾不得砚台上还有墨汁,抓起来就揣在怀里,弄得一身墨汁,疯疯癫癫地就跑了,连谢恩都忘了。

皇帝跟文人交往本来无可厚非,但不能把私人友谊放在跟国事相当的地位,更不能滥行封赏。如果说道不同就不相与谋,凡是跟自己有共同爱好、意气相投的人就重用,凡是爱好不同,字写得难看的就一概不用,那朝政根本无法清明,臣下也只会离心离德。宋徽宗是个艺术家,他有种文人的天性,有时做事全凭自己内心的感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不太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也不在乎他人的感受。这种文人当国,有时候是比较可怕的,因为很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感性的东西比较多,理性的思考比较少。

我们看到,宋徽宗在位初期还是比较勤政,很想有一番作为的。但是,他后来弄得中华大地狼虎满街,烽烟四起,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 所,最后身死国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