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第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洛阳——河南地区的商业中心城市。西周初年,周公因洛阳地处四方的中央,建立洛邑,作为周天子的东都。洛邑居民主要是商国顽民,他们保持着商人以富为贵的旧俗,从事商业和手工业。远自西周以来,洛阳常是著名的商工业城市。战国时更为发达,东与齐鲁,南与梁(魏)楚有商业上的联系。《汉书·地理志》叙述洛阳一带民俗说:周人巧诈嗜利,重钱财不重道德,富人受尊敬,贫人被轻视,大家都爱做商贾,企图发大财。这种民俗正是长期经营商业的表现。
  邯郸——战国时赵国旧都,是黄河北岸(包括河内、河东两区)最大的商业中心城市。邯郸北与燕,南与卫郑有商业上联系。燕地物产有鱼、盐、枣、栗。燕国都蓟,是北方大商业城市。它和边塞外乌丸、夫余、朝鲜、真番等族贸易,但更重要的是通过邯郸、临淄与河南、齐鲁两地区相联系。河内区有温(河南温县)轵(河南济源县)两个商业城市,联系西方上党区与邯郸间的贸易。河东区本魏国领土,出产盐铁,有杨(山西洪洞县)、平阳(山西临汾县)两个商业城市。这两个城市与秦及边塞外翟人、匈奴人贸易,在商业上也与邯郸相联系。
  临淄——齐都临淄,西周以来,常是东方最大的商业中心城市。齐地出产鱼、盐、漆、布、帛,特别是纺织品最为精美,通销全国。临淄人物殷盛,称为具五民。所谓具五民,就是说,临淄住着从各地方来的人,是一个全国性的商业城市。东海出产的鱼盐,通过陈运销楚地,陈在商业上是次于临淄的交通枢纽。
  宛——宛市位置在汉水、长江、淮河三水路与关中地区往来的孔道上,随着秦汉时期对吴、越、南越的继续开发,宛市商业愈趋繁盛,成为南北交界上最大的商业中心城市。《盐铁论》称“宛周(洛阳)齐鲁,商遍天下,富冠海内”。宛市新兴居上,意味着北方与南方经济上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南方特产,通过下列大城市与北方交易。
  江陵——西通巫、巴,东有云梦泽。南方所产犀兕革、象齿、翡翠、楠、梓、黄金等珍贵物,通过江陵北运,氏安市是主要销售地。
  吴——江东大都会,附近出产的盐、铜、鱼在吴市集散。
  合肥——地处江淮二水间,皮革、海鱼、木材在合肥集散。
  番禺——海外贸易的大都会。南方出产珠、玑、象齿、犀革、果(龙眼、荔枝、橘柚等)、布(葛布)等珍物,为北方富贵人所喜爱,商贾贩运往往致富。
  江陵、吴、合肥、番禺等城市,有水路通到宛,宛是南北贸易的重要枢纽。
  成都——巴蜀广汉出产盐、铁、布、竹、木、蔬菜、果实等物,与边疆外诸族贸易,自南边买进奴隶,自西边买进马、牦牛。西汉后期,成都成为中国西南部最大的商业中心城市。《汉书·货殖传》叙述成都人罗裒(音抷póu)致巨富的经历说:罗裒有钱数十万或百万,在长安市做买卖。后来替平陵巨富石氏到巴蜀放债,数年间得钱千余万。罗裒分一半钱送给贵族王根等人,依靠他们的权力,放债更广,没有人敢赖债。罗裒又占有盐井。卖盐、放债。这一事例,说明长安成都两市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中国特产之一的茶(《尔雅》称为槚),西汉时已被蜀人发现,王褒《僮约》说“武都(甘肃武都县)买(当作卖)茶”。武都地方,氐羌杂居,是一个对外的商市。巴蜀茶叶集中到成都,再运到武都卖给西北游牧部落。成都和武都是中国最早的茶叶市场。
  《史记·货殖列传》列举著名都会十九个,其中包括洛阳、宛两大市的七个都会在中原地区(河南省)。中原是经济、文化最高的地区,以中原地区与西方关中地区为基础,直接联系全国各大城市,间接联系各郡县小城市。这种大小城市在商业上的联系,有利于全国人民过着共同的经济生活,也有助于统一全国的政治力量,虽然当时商业对国家统一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也不容否认它起着相当有力的联系作用。
  对外贸易
  西汉国内不设关禁,商业通行无阻,对国外贸易,法律上却有严格的限制。西汉国外贸易也分官营与私营两类。
  西汉设置一个外交兼商务的大官,称为大鸿胪(秦时名典客)。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归大鸿胪管理。大鸿胪属官有行人(出使外国)、译官、别火(掌刑狱)及郡邸(各郡会馆)。长安藁街有“蛮夷邸”,居住外国使者和商人,当然也是大鸿胪所掌管的一种邸。
  外国人住在京师“蛮夷邸”,同在边境关市上一样,中国商人不得卖禁品给他们。前一二一年,匈奴浑邪王率众降汉,应该算是汉朝人了,他们在长安市购买货物,汉武帝因商人违犯法律,诛杀商人五百余人。这说明西汉对外贸易,限制极严,外族商人到内地也不能买到禁品。
  对外贸易有陆海两路。陆路贸易在边境关市上进行。朝廷指定官员用黄金及丝织品与匈奴交换马、骡、驴、驼、兽皮、毛织物,与西羌交换壁玉、珊瑚、琉璃,与南蛮交换珠玑、犀象、翡翠。《盐铁沦》说:中国出一端(二丈)素帛,得匈奴值几万钱的货物,外国物产内流,中国利不外溢,是富国的良策。私商货物经宫府允准,给予符传(凭证),也得与外国人贸易。不在禁例的多种手工业制品,大抵经私商手传到外国去。
  海路贸易的都会主要是番禺。航海商船却从合浦郡徐闻县(广东徐闻县)出发。海外贸易由少府专营,少府属官之一黄门,设有译长,派出译使携带黄金及各种丝织物,率应募商民入海,购求大珠、壁流离、奇石、异物。《汉书·地理志》记当时海上商路说: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末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黄支国南有已程不国。汉译使到此才回航。别一海路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又船行可八月到日南郡象林县。据考证家说,黄支国即建志补罗,在印度南部。如果所说不误,中国因有精美丰富的手工业产品,不仅在陆上开辟出丝路,自东方达到远西的大秦(罗马),就在海上也显示出远航大洋的毅力和雄姿。东周时期,齐国已是“海王之国”,西汉以至明朝,经常保持着这个光荣传统并继续发扬着这个光荣传统。
  官营海外贸易,从汉武帝扩展疆域以后才开始,私营海外贸易则是一向在发展。蜀郡是手工业品、农产品饶富的产地。蜀私商对外贸易,一路走滇边到乘象国,再转入印度;一路经夜郎通到南越;一路顺长江经灵渠直达岭南。《盐铁论》称中国运蜀郡的货物到南海交换珠现犀象等珍品。南粤有蜀枸酱,大夏(西方史料称为巴克达里亚,在阿姆河南)从印度买得蜀布、邛竹杖,想见蜀地私商与海外诸国贸易独多。东汉初年,西域交通阻塞,不能畅通,大秦已有中国钢铁,可能在西汉时,蜀商人从水路私运出海,开始了这种贸易。《汉书·艺文志》天文类有《海中星占验》十二卷,《海中五星经杂事》二十二卷,《海中五星顺逆》二十八卷,《海中二十八宿国分》二十八卷,《海中二十八宿臣分》二十八卷,《海中日月彗虹杂占》十八卷。航海必需观测天象,西汉海中占验书多至一百三十六卷,说明航海已成专门学问,也说明海路商业与陆路商业同样发达。
  西汉对外贸易,特别是对匈奴和西域的贸易,包含着防止侵略的意义。法律用死刑禁止兵器、铁器、铜钱输出边境,商人也不敢偷卖这些禁品给匈奴和西域。铁制兵器在当时是中国特产,汉元帝时冯奉世比较汉羌兵力说:按兵法,出兵击敌,兵数加倍,力量才能相当。不过羌人刀不坚利,四万汉兵一个月便可击败三万羌兵。汉成帝时陈汤比较汉胡兵力说:胡人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五个胡兵抵得一个汉兵,近来颇得汉人铸铁法,还是三个胡兵抵一个汉兵。铁制兵器出境,有害边防,铜钱出境将被改制为兵器,严禁都是必要的。一般铁器严禁出境,对匈奴西域是防止改铸兵器,对西南农业部落是促使接受汉朝的统治。《盐铁论》称铁器是农夫的“死生”(生命)。吕后时禁南越关市出售铁器,南越王赵佗被迫三次谢罪。许多非汉族的农业部落,请求内附,自愿改为汉郡县,铁器贸易当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工商业者
  西汉工商业发达,从事工商业的人,数量很巨大。官营手工业大抵用下列几种人进行生产。技术工用奴隶(“工巧奴”)。这是周秦以来传统的旧惯例,西汉以迄南北朝,相当凝固地保持着。《盐铁论》说:官府给工巧奴衣食,却不很考核他们的工作效率。工巧奴私自经营产业,积财多至一百金。这种奴隶因有技术,待遇远比普通奴隶高。粗工用徒、卒和普通奴隶。徒卒也是官给衣食,事实上罪人和徭役,官只能给予少量的衣食,让他们不死在工作期限内。煮盐运输用佣工。工作时官给一些工钱,工毕便停给。服官所在地,纺织用女工,大概也给些工钱。少府所属东西织室是用女奴和宫女。私营大手工业用奴隶和佣工。佣工待遇不会比奴隶好多少,当他们被剥削到不能自保时,陆续变成奴隶,同时失业农民不断补充进来,佣工总比奴隶多。官营商业买卖货物用小吏,运输用徒卒或佣工。私营商业用奴和佣工。在官营私营工商业里劳动,即使不是奴隶,总不免被当作奴隶来剥削,这是工商业不能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原因。大手工业大商业以外,全国散布着大量的小手工业小商业。汉文帝时,贾谊、晁错都主张驱游食之民(小工商)归农,认为背本趋未的人太多了。由于一部分农民被迫转业小工商,小工商数量一直在增加。到西汉后期,照贡禹的说法,农民出了谷租,又出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