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第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莽行五均六管法的理由也是很充足的。他说,行五均六管法是想“齐众庶(均贫富),抑并兼”,做到市无二价,贫富相安,强者不得压迫弱者,富人不得要挟贫人。事实上五均六管是王莽把持工商业,实行最大限度的剥削。
五均 西汉时以长安为首,全国有六个大中心城市。王莽改长安东市为京市,西市为畿市,又改洛阳为中市,邯郸为北市,临淄为东市,宛为南市,成都为西市。原来的市令(长安东西市令)、市长(洛阳等五市)改称五均司市师。各郡县设司市,大抵由地方官兼任。司市师或司市统称为市官。
  市官下有交易、钱府两种属官。交易官又称均官,职掌是平均物价,抑制商贾囤积居奇。每季第二月,均官订定本市货物价,分上、中、下三等,称为市平。市上卖买五谷、布、帛、丝、緜等生活必需品,如卖方多,买方少,均官按货物实价,全部收买,使卖方不受亏折。如物价超过市平,均官将所藏货物按市平卖出。如物价比市平低,听卖买双方自由交易。这种做法,似乎是为民谋利,按照王莽的行为,却不免可疑。《汉书·王莽传》说他“令市官收贱卖贵”,从中取利,这倒是可信的记载。钱府官职掌是收税和赊贷。赊贷目的在抑制高利贷商人。贫民遇有祭祀丧葬事,无钱举行,可向钱府赊钱,不付利息。赊钱人付还祭祀钱不得过十日,丧葬钱不得过三个月。贫民想经营产业,缺乏资金,可向钱府贷钱。产业收入,除去经营者衣食费用,钱府取岁息,不超过纯利的十分之一(《王莽传》作月息百分之三)。这似乎是为贫民想办法,但过期还不出来,就会被罚作罪徒。收税大体分三种。一种是大工商业税。凡开采金银铜锡及采取龟贝的工、商,向钱府报数纳税。一种是不生产税。凡田荒不耕,一人出三个人的税,城里住宅不种树木或菜蔬,一家出三匹布。游荡不生产的人,出布一匹,不能出布,罚作苦工。一种是小工商业税。凡在山林川泽里采取鱼鳖鸟兽等物及饲养家畜,又妇女养蚕、纺织、补缝,又工匠、医、巫、卜、祝及其他技艺,又商贩贾人摆摊、开店或在邸(客舍)营业,都得向钱府报数,除去本钱,纳税十一分之一。报数不实,财物没收入官,罚苦工一岁。
  五均赊贷法对商贾与高利贷商人,可能发生一些抑制的作用,但小工商税如此烦杂细碎,非常广泛的生产者都受到扰害。贫民去了一个商贾高利贷商人的压榨,却来了一个贪暴官吏的压榨。在王莽看来,五均赊贷可以夺取商贾高利贷商人的利益,在贫民看来,王莽和商贾高利贷商人同样是可怕的压榨者。
六管 官卖盐、酒、铁(主要是农具),收山泽生产税,官铸铜钱,五均赊贷总称为六管。
  掌管五均六管的大官叫做羲和。羲和派遣命士到各郡督察五均六管,每郡有数人。命士全是大商贾出身。王莽想利用少数大商贾来抑制多数较小的商贾,但受大害的小工商业以外还有农民。王莽所用大小官吏,不论朝官或地方官,都没有俸禄。地方官和命士相勾结,大获奸利,郡守县令家产多至一千金。地方官获利,送一部分给朝官,得到朝官的庇护,作恶更无所不至。王莽所谓“齐众庶,抑并兼”的五均六管,即使有些办法看来可能是利民的,经过命土地方官吏的污手,也就变成害民的办法了。
  六管中害民最显著的是铸钱。王莽大概想破坏商贾的财产,时常改变币制。小工商业和农民本来得不到什么钱,对他们说来,损失不多的钱便有破产失业的危险。王莽改币制一次,小工商业、农民大量破产一次。王莽凡改币制五次,小工商、农民所受灾祸可以想见。因为币制屡改,新币不能即时流行,豪强乘机盗铸,私钱充斥。王莽用重法严禁,一家藏有铜、炭,就被官吏指为铸钱,邻近五家都算犯罪,男女被没收,囚送到长安锺官(铸钱官)当官奴婢,人数在十万以上。当时民众被迫纷纷起义,这样说道:出门去生产,所得还不够纳税,闭门来守家,横祸会从有铜的邻舍飞来。的确,除了起义再没有别的出路了。
  暂行即废的王田、私属和坚持不废的五均、六管,王莽主观上是想用来抑制某些豪强,避免民众大起义,结果恰恰是加速大起义的爆发。王莽知道这个事实,接连地发动侵略战争,企图对国内民众表示威武,并缓和阶级矛盾。结果又恰恰是更加速大起义的爆发。
  王莽的侵略战争,完全是一种狂妄愚蠢的行动。公元九年,王莽派使官到边外诸国,收回汉朝所给印绶,改授新朝印绶。国王改号称侯。这样,王莽的侵略战争正式开始了。
  对匈奴的侵略战争——自汉宣帝以来,汉边境安静,人物殷富;匈奴也逐渐接触汉文化,不侵犯汉边。王莽改换匈奴单于印缓后,又改名匈奴单于为降奴服于。公元十年,募天下囚徒、丁男、兵卒三十万人,分十二路击匈奴。公元十九年,王莽又大募天下丁男、死罪囚、奴隶击匈奴。王莽两次大发兵,都屯驻在边境上,并不出击。看来似乎是毫无理由的妄动,但是决不能用妄动来说明王莽的行动。王莽用募兵的方法,招集内地不能生存可能起义的穷人,送到边境上战死或饿死,只要这些穷人在边境上逐渐死亡,在王莽就算有理由了。
  对西域的侵略战争——汉武帝通西域后,西域诸国与汉发生经济、文化的良好关系。王莽贬西域诸国王为侯,又无故侵侮诸国。公元十三年,焉耆国起兵杀西域都护但钦。公元十六年,王莽用西域兵击焉耆,被焉耆击败。王莽下令断绝西域诸国与内地的交通。
  对东方的侵略战争——公元十二年,王莽征辽西郡境内高句骊兵击匈奴,高句骊侯率众逃遁。王莽诱杀高句骊侯,又改高句骊为下句骊,引起高句骊、夫余,濊诸族的不断反抗。
  对西南方的侵略战争——句町国在西南边外,汉昭帝时封句町国君为王。王莽改句町王为侯,又诱杀句町王。公元十六年,王莽发动二十万人击句町,兵士饿死疫死约十分之六、七。西南地区各族纷纷起兵反王莽。
  王莽每次动兵,便大搜括民间财物。他发动侵略战争把募来的兵士送到边境上,把括来的财物收到自己仓库里,觉得是一举两得的便宜事。他连年这样做,直到农民起义大爆发,对外侵略才被迫停止。
  王莽用欺骗方法,表示有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因此代替失去了统治作用的西汉做皇帝。做皇帝以后,由于王田法的失败,农民实行起义。由于五均六管法的失败,小工商参加起义。五均六管打击了商贾和高利贷商人,这些人也反对王莽了。由于对外侵略战争的频繁,更催促起义的加速爆发。
  作为王莽统治基础的上层豪强与无市籍的下层豪强,也逐渐在离开王莽。公元十年,王莽废汉诸侯王为民,刘派上层豪强分离了。公元十二年,大封公侯以下二千余人,每人得月钱数千,非常穷困,有些人甚至当雇工度日,王派上层豪强消极了。王莽所用官吏不给俸禄,任令贪暴致富。公元十七年,王莽下令没收官吏家财产五分之四,允许下属告发长官,奴婢告发主人,无市籍的下层豪强怨恨了。王莽统治失去了基础,公元二十三年,在起义军攻击下,长安城破。长安市上小工商响应起义军,攻入王莽宫,屠户杜虞斩王莽头。起义军送王莽头到起义军首领更始帝处,有人割王莽舌切碎分食,因为王莽用那条长舌欺骗了很多人。
第八节 农民大起义
  西汉农民起义从汉成帝时开始。最初发动武装起义的是受压迫最严重的罪徒。这些罪徒起义,虽然规模都不大,也很快就被消灭,但并不是偶发的骚扰,而是广大民众对现状不安,人心动摇,大起义行将到来以前的几个显著的征兆。更早的征兆是公元前三○年,长安城外一个九岁的小女孩听谣言说大水来了,狂奔进城一直奔进皇宫里。城里人见了也相率惊奔上城。一个小女孩可以把长安城登时搅得乱纷纷,足见人心动摇,莫有固志。汉成帝倒是说出了一些原因。他在诏书里说:这大概是苛暴刻毒的官吏在位,百姓们冤屈失业太多的缘故。更重要的原因,他自己是不敢说的。一个儒生谷永说出来了。他说: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不该把天下看作一姓的私产。也就是说,腐朽的汉朝该推倒了。汉成帝用减死刑、赦天下罪徒等办法企图缓和民愤,当然都不能有什么效果。
  前二二年,颍川郡铁官徒申屠圣等一百八十人,夺取兵器,杀长官起义,不到一月就经过九个县,后来被 汉兵打败。前十八年,广汉郡死罪囚郑躬和罪徒六十余人,夺取兵器,攻入四个县,聚众一万人。第二年被汉兵三万人打败。前十四年,山阳郡铁官徒苏令等二百二十八人夺取兵器,杀长官起义,起义军经过十九个郡国,不到一月被汉兵打败。这些起义都是发展快失败也快,说明起义为民众所拥护,但朝廷武力还很强大。
  汉哀帝时,社会又表现了大骚动。当时民间无故惊扰,号呼狂奔,路上聚集数千人,口称要祭西王母。又称有直眼人(妖怪)快来。惊扰的地区很广,经历二十六个郡国。京师居民也会聚祭西王母,或夜间拿着火炬上屋,击鼓号呼,互相惊恐,三个月才平静下去。这是民众受压迫过重过久,不自觉的呼号奔走,借以舒泄郁闷的怨气。
  由于王莽行施着比西汉更残暴的政治,待发已久的全国性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当时农民起义遍及全国,正如王莽所说,江湖海泽(起义人聚集地)象乱麻沸汤。起义的原因,也正如王莽所说,百姓饥饿,惶恐不安,不知道怎样活下去。起义的行动,起初只是夺些粮食度日,希望岁熟得归乡里。起义的组织极其原始,一个首领率数千人,或数万人,各部间不按兵法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