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都市奇人录-第4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析,都从经济上去分析。其实〖中〗国如果重视物质文明的话,早就扩张侵略全世界了,并且也不会持续几千年时间而不变,甚至会四分五裂。只有在高度统一的精神文明控制下,朝代才能长存,才能存在几千年。古代先贤早就看到了这个所以一直不让物质文明过度发展。所以我们的文字能够传承几千年,并且文字复杂,也不利于跟国外交流。而简化汉字的目的,恰恰是为了物质文明铺路,跟外界交流简单化,效率化这样就抛弃了繁体深刻的传统含义,只保留了简单的文化烙印。也就是目前的简体字,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烙印已经降低到了极点。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简化有简化的优势而繁体自然有繁体的优势。

简化了好学易懂,输入方便辨认起来也简单,但是在简单便利化的同时,我们失去传统的灵魂,失去了传统的传承。我们这些年一直企图跟老祖宗划清界限,而简体字正是最彻底的做法。”婉如说道“香港,台湾那边也一直用繁体字,没见他们经济落后啊,我认为你说的有些道理,繁体字肯定有好处的,不然台湾不会一直保持繁体字了。而我们现在用的简体字,看起古书来,障碍很多,很多意思都不明白。根本不知道这个字原本意思到底是什么,简字体我觉得都不是象形字了,应该类似英文字母了。”

顾飞笑道:“我举个例子,你看看圣人的圣字,繁体怎么写的?上边一个耳一个口,下面是一撇加一个土字。而我们简化后,就根本不知道圣本身的含义了。什么叫圣?一个为耳朵,就是听的意思。一个人广听〖言〗论,不自负,能把别人的〖言〗论真正的听进心里去。一个是口,那就是言,把自己的思想说出去,教化民众。做到这两样算是圣人了么?当然不是,最关键的孩子下面的那个土字,真正的脚踏实地的自身去做,真正的知行合一,真正做到自己所讲的话,才是圣人。所以你看这一个圣字,包含了多少的含义?你能从简化字中得到〖答〗案么?所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圣人,要从三点上观察,第一就是有学问能够教化民众,必须有渊博的知识,这是最起码的,必须有知识作为基础的,并且能够生动的表达出来,让人能够听明白,这就是口所代表的含义。

第二,就是能闻,能听人们的反馈,能够自我检讨,能够把别人的建议,真正听到心里去,而自我改正,绝不是一意孤行,自高自大。这就是耳朵的含义。第三,就是亲自的去做,亲身实践,而不是光凭口头上说。这点最重要,看其实际行动,是否真正的去做了,是不是虚伪的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这三点就是辨认圣人的标准。缺一不可。就算具备耳跟土,缺少了。不行,不能把自己的学问让别人明白,让别人收益,不能讲解出来,不能为万世之师,只能说自了汉,自己只顾自己。具备口跟土,缺了耳朵不行,虽然自己也能讲出来,也自己亲身去做了,但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我行我素,这样的人只能算是知识分子,不能自我的检讨跟觉醒。

具备了耳跟口,缺少了土,那么光说不做,没有实践做基础,这就是所谓的砖家叫兽了,不值一提。”

526章 五石散

~~圣人是古人对于出世之人最高的评价,也是做人最高的准则。过去来说,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很多圣人,比如孔圣人,比如医圣张仲景,诗圣杜甫等等。这里面的圣字,包含了很多的含义。比如医圣来说吧,张仲景为何成为医圣?为何后人这样尊称他?医生很多的,为啥偏偏医圣是张仲景呢?首先是德行,张仲景的德行不用说了。东汉末年,动乱频繁,疫病流行,人民病死者很多,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这引发了他发愤学习医学的决心“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现在有一部分中医认为伤寒论跟黄帝内经没有关系,这是不对的,张仲景也是研习过内经,这是他自传说的,毫无疑问的。伤寒论的一些用药思想,也是传承于内经的。张仲景的家族因为瘟疫,死了非常多的人,这就激发他开始学医了。张仲景本身的事迹流传的不多的,能找到的资料也很有限。在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中,记载了张仲景为王粲看病的逸事:“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而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此二事虽扁鸠、仓公无以加也。”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在针灸上的地位非常高的,并且皇甫谧也不是一般人的。因为对于张仲景叙述的资料很少,所以我们要重视每一份得来不易的资料。这个资料里面,张仲景能够见而知之,并没有去摸脉,并没有去问诊,就看一眼,就能断人生死,这份能力,绝对称得上千古神医。而现在的中医大学的书本上,天天强调什么四诊合参,就好像来了病人,不摸脉,不望闻问切,就不叫中医似的,就不能看病似的,委实可笑。古人从没有说过要四诊合参,张仲景看那人一眼,不但知道这个人四十岁的时候眉毛要脱落而已,也知道治疗的方法,甚至单凭望诊就知道病人是否服药。这种医术已经到了神乎其神的境地了。所以医圣之名不是白叫的。五石散这个东西,其实大大的有名。很多读者可能知道,在两晋时期,很多的名人雅士都热衷于服用五石散。石钟乳、紫石英、

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这五味组成的。这五味都是矿石类中药,性质都偏温燥,是治疗寒症不错的方子。但是两晋的人却太过于极端,不管身体是否适合服用五石散,盲目使用。造成了弊端,由于五石散辛温的力道很足,甚至可以说是霸道,对于先天不足的虚寒型非常好用。

并且伤寒论对于这类性质比较猛烈的药物,都有说过病愈即止,不要过量服用。但是两晋时代却把它当为时尚来用。当服食“五石散”成为一种类似吃摇头丸一样的时尚后,魏晋名流们便纷纷服用以示身份,并在其后出门行走,只是此等举动大多实是一种不得已之行为,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般逍遥,因为他们必须疾步行走到出一身汗方好。

另外还有诸如暴躁而口发狂言,桀骜无礼或赤膊跣奔等等放浪形骸的荒诞举动,也大都有着这个原因。五石散中含有硫化物等毒性成分在内,食后极易性格暴躁。唐代名士、肃宗李亨的布衣之交李泌,也是因“服饵过当,暴成狂躁之疾,以至弃代”由此可见,魏晋名士们或暴躁或口发狂言的狂傲风范,是与服药有一定关系的,并非全都纯出自然。由于在服药之后除行散以外,尚要饮以温酒来借酒力发散药性,于是魏晋名士大多好酒,两汉魏晋时,当面言及对方长辈的名讳是非常犯忌而且无礼的事情。桓玄也曾手握重兵雄镇一方,此刻虽然失势,但也不可轻侮。那王忱估计吃了药再喝了酒以后,便假装神志有点不大清醒,当面屡犯桓温名讳,但是也因他服石之故,桓玄此刻就可以不以为仵,反为对方开解,这样自己不会丢面子,还阻止了他继续攻击自己。这从另一面说明,在当时那此服药以后所做的不合常理甚至是极其无礼的举动,通常是会被人谅解,甚至被推许为名士风范的。其实现代很多人对于五石散的认识有误区,把五石散描述成了毒药,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现代人谈起五石散来,还谈虎色变。,认为是毒药。其实用的好,五石散何尝不是神药呢?所以五石散之祸,错不在仲景,而在于不懂医理的人们。五石散药性很猛烈,一般吃完后,要吃寒食,来中和体内的热性,不然身体承受不住。但是这个热劲过去以后,身体往往开始发凉,这个时候就不能服用热食物,跟多穿衣服,因为出危险。因为这个药物药性特别剧烈,只有凉性的食物才能中和。本来这个方子也不是给正常人吃的,是给体质非常虚寒的人吃的,正常人吃这个很难承受住这种热力的。猛烈之方是毒药也是良药,看医生的具体运用了。现在来说,善于用五石散的中医基本没有了,有也特别少。

我认为五石散是很好的方子,需要重新定义,要把一些历史学家对于五石散错误的看法指正过来。比如紫石英笔者就常有,针对妇女胞宫之寒症,效果非常好,矿石类的药性往往力度比较足,并且持久性好,这点是草药难以比拟的。还有石钟乳治疗虚喘,效果也很好。硫磺,性猛,针对一些虚寒证,效果很明显。其实中药不但包括草药,也包括矿物药的,药性各有不同,轻重,猛烈程度,持久力,寒热,补泻各异,如何运用,这就是中医本身的责任了。而行外人不懂其中奥妙,随意批判的作法也是非常浅薄的认识,这里包括一些名人对于中医都有误解,而名人的误解对于中医的伤害也最大,因为很多人都说名人的追随者,名人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所以最应该重视自己行为的,恰恰是名人,你的一言一行都会造成的很大的影响,对于自身并不了解的事物,不要随意批判。纵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很多名人,都对中医造成了伤害,中医今天的没落,他们也有责任。

笔者经常跑偏,刚才议论张仲景为何被后世尊称为医圣,却不知不觉跑到五石散话题上来了。张仲景,《后汉书》无传,其事迹始见于《宋校伤寒论序》引唐代甘伯宗《名医录》:“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