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揭秘"中国犹太"生财之道:可怕的温州人-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人出国刚立足,马上会带动一群老乡漂洋过海,巴黎5万温州人大多是这样移民海外的。靠着温州人的关系网,初来乍到的人不用怎么费劲便可以谋生,加工皮包、皮鞋或在亲戚朋友的餐馆里做工。温州人在巴黎能买到一种中文电话卡,把信息源源不断地从巴黎传递到温州。


  温州人王剑11岁随母亲到法国,长大后,经营皮包进出口贸易。他的两个姐姐也都移民法国。如今,他在巴黎,两个姐姐长期驻扎温州和深圳,联手做外贸。王剑调查巴黎的时尚流行皮包市场,在第一时间把信息传递过去;姐姐们在温州和深圳迅速加工生产,形成跨国商业网络。这样的跨国生意,温州人驾轻就熟。


  温州人的企业,往往是哥哥当老板,弟弟99%在哥哥的企业;老公创业,老婆管财务。好友亲戚帮忙,总是放心些。家族裙带关系比比皆是,不懂人情世故在温州别想做好生意。亲戚老表、同学同行、朋友的朋友,即使没事都会经常聚聚,以维系那份紧密关系,唯恐“‘友’到用时方恨少”。难怪温州的酒楼饭店生意出奇好。


  这样的风气导致人情费高昂,温州一户家庭的人情支出每月在1万元以上,已见多不怪。一般的结婚礼钱红包都是1000元,不堪重负者戏称之为“红色炸弹”。可温州人又离不开人情的天罗地网,说不准哪天,这张网就会带来赚大钱的机会。


  “四自”精神


  温州手工业南宋时期即堪称全国翘楚。商品经济初期,温州家家户户有家庭作坊,8小时里你是科长、处长、局长,业余在家则搞来料加工赚外快。我们在风景区楠溪江古村落,看到很多老人妇女小孩在游客好奇的目光中从容做着手工活,有的串着彩灯,有的盘着松紧带。温州就是以小商品打开全国乃至世界大市场的。






  大名鼎鼎的北京浙江村,最早的开拓者便是温州的裁缝师傅。


  1983年,在包头做服装生意的卢必泽听堂兄说北京的服装生意好做,他带着家人落脚在京郊的南苑乡海户屯村。卢必泽的裁缝手艺在家乡是出了名的,他在北京搞服装加工,7个裁缝老乡紧跟其后,和卢必泽一起成了浙江村的创始人。卢必泽做的衣服款式新颖,生意越来越好。与此同时,同乡一批接一批来到,没几年就聚集了好几万温州人。如今,10万温州人办了成千上万的服装加工厂,把北京南苑大红门变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服装批发中心。有媒体2001年报道,浙江村一年经营额达20亿,并创出了奥豹、赛美、京豹等皮衣品牌。


  一位温州姑娘在大西北的一所大学修鞋,大学生问她:“一个姑娘家坐在大门口不难为情?”


  “不,我这是劳动。”


  “将来打算干什么?”


  “开一家店,自己当老板。”姑娘理直气壮回答。


  温州的女人们照样是敢闯敢干的。温州街上大大小小的服饰店、点心店、饭摊大多是女人们的事业。她们和男人们一样勤劳吃苦,打拼创业,自己挣钱自己花。在温州众多的“一家两制”家庭中,往往丈夫为“朝八晚五”的上班族,妻子则经商闯天下。大虎打火机厂厂长是周大虎,但周太太才是厂子的创始人。当年周太太下岗,靠5000元搞起了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厂,苦心经营逐渐壮大。周大虎后来干脆辞了公职下海,夫妻俩一起把事业越做越大。


  温州人的自力精神深刻影响了外地人。


  康奈集团老总郑秀康的女婿原是公司的部门经理,和老板的女儿谈恋爱后担心别人说他“靠关系”,毅然辞职自立门户,自己创业。结婚时,郑总要给女儿女婿房子、车子,女婿则说要自己挣。


  邓东华是湖北人,应聘到康奈集团。开始他不认同温州人的观念,觉得他们太看重钱。2002年初,他爸爸打电话要他回去,说家乡法院要招人,可邓东华不想回去了:“我已爱上温州,温州人改变了我,我想在温州发展。”他已有一个温州女朋友,女友家里挺有钱,但他不想靠别人,也计划自己当老板,大干一番。


  温州人总结自己有“四自精神”:自立改革、自担风险、自强不息、自求发展。


  “龙门能跳,狗洞能钻”


  在温州,如果哪个小伙子常年待在家里,会被周围人看作窝囊废。


  温州人自古四海为家,他们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生存空间,被形容为逐“金钱水草”而居的游商部落。


  早在一两个世纪以前,成千上万的温州手工艺人和小商贩就背着黄杨木雕、青田石雕、瓯绣,从故乡出发,跋山涉水,到海外艰难谋生。如今温州人更是遍布世界各地。一位意大利人第一次踏上中国国土时,幽默地对海关人员说:“虽然我是第一次到中国,但我有很多中国朋友,有在欧洲认识的,也有在非洲认识的,他们都是温州人。是不是温州人出国不需要护照?”


  巴黎第三区原是犹太人聚居区,现在这里温州老板最牛,很多犹太人替温州人打工。温州新南苑宾馆总经理李涛头一次到巴黎,有天早晨散步,碰到一老外用流利的温州方言向他打招呼;李涛愣了半天没反应过来,那是个送货的犹太人。温州方言极难懂,连同属浙江的杭州人都听得一头雾水,何况老外!李涛吃惊地感到温州人在当地的影响。


  温州人有着强烈的自信心:“不自信还算温州人吗?”


  原永嘉县上塘镇镇委书记叶康松,年近不惑弃官下海,飞往美国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农业跨国公司。他不懂英文,口袋里揣着一叠小卡片,正面是汉语,背面是英语。在异国他乡,他逢人就掏出来比划,两年后,他就在美国开办了自己的公司。


  方德华本来在北京有自己的大众百货公司,1994年商场失意,他退出公司,又离了婚,手中有300万。思考再三,他选择移民加拿大。大学学过的英语早忘得差不多了,下飞机休息片刻,方德华请朋友教他一句话:“我来给你当工人,不要报酬,只学英文。”第二天他走进一间大超市,对主管说出了那句话。方德华被留下来,搬货、清洁、结算数字,什么都干。他特别留心各种生意方面的英语词汇,当他基本上过了语言关能独当一面时,马上辞职。之后,他先后在娱乐公司、意大利餐馆、保险公司、学校工作,一面强化语言训练,一面寻找机会。1996年,他看准时机开了肯德基和必胜客二合一店,生意兴隆。分店相继开张,事业重整旗鼓。2000年方德华成功地成为加拿大一家食品公司和美国一家百货公司在中国的总代理。方德华最佩服李嘉诚:人人都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有李超人敢说“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






  “龙门能跳,狗洞能钻。”只要有希望,温州人就能不畏艰险逐“金钱水草”而居。人们常常爱把温州人与犹太人相提并论,的确,在经商方面,两者有很多共同的优点:追求财富、勤劳节俭、敢于冒险、自立自强、精明能干。自然资源不足,迫使温州人走出去,乃至漂洋过海,这一点和丧失家园漂泊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也有相似之处。然而,与犹太人相比,温州人的业绩还远远算不上“超尘拔俗”。


  温州人中还没有诞生洛克菲勒级别的超级富豪和索罗斯这样的金融大鳄。温州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的家族管理模式又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必须承认和正视的是,温州商人在企业层次和影响力方面较之犹太人还存在相当大的落差。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英雄。对“民营经济大本营”的温州来说,活跃于市场生活中的老百姓是真正的英雄。市场经济是个性经济,温州模式正是温州人选择的适合于温州人个性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经济学家评价,温州的财富源泉和活力来自全民皆商的“草根经济”。


  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温州人。一个日本专家曾经这样描述他的感受:一个北方老农民穿着破破烂烂的棉袄,虽然肚子都没有填饱,但他还是要缩在墙根晒太阳。温州人永远不会这样,再艰苦的条件,温州人也能找到机会。这正是温州人与众不同之处。


  不可否认的是,温州人群体给我们提供了探索成功之路的多样性的借鉴样本。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财富,创造着鲜活的生活奇迹,并把他们的创造和梦想带到他们足迹所到的任何地方。


  温州人,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绝对意味着梦想和财富。


  好吃的温州人


  凡是到过温州的外地人,都会说温州海鲜好吃、有味,同时也会说温州人能吃。


  “吃”最能丰富地体现温州地域文化沉淀中特有的个性。一个“吃”字,可谓是螺蛳壳里做尽大道场,简直成了温州人心态的演义广场。


  温州人挺想得开,懂得如何去花那辛苦挣来的钱。他们选择的方式是与众不同的。他们不愿去旅游,因为那些白山黑水看在眼里,却不能留在肚里;宁愿叫一帮朋友齐去吃喝,既有人情,又有滋味,很实在,这就是享受。


  温州的餐饮风格变化很大,每年各个酒店总会翻新花样,变着法子吸引顾客:一会儿粤菜、一会儿沪菜、一会儿鲁菜……但是最终都像一阵风一样过去。温州人爱热闹,不喜欢什么体味孤独。一帮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有说有笑打发时间。蒸腾的热气衬着众人的欢笑,多闹!干吗一个人去享受孤独、体味孤独。


  你有事,我帮忙,这种人情关系几乎主宰了温州人的日常生活。


  温州人结婚时,排扬花费越来越铺张——假如自己比别人差、面子往哪搁。所以温州人讨厌小气的人。温州人交朋友忌讳交小气人,也忌讳人说他小气。


  如果你一个月连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