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2005精华版-第1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个月200元的国家研究生补贴是完全不够的了。更加要打工了。做过很多事

  情,写作卖文、做英文代课教师、给留学生做学术辅导等等,甚至我还以300

  0元起家炒过股票。

  现在,想来,说出这些,我并不感到羞耻,我自己养活了自己,还补贴了家

  人。这不是羞耻的事。

  不过,我没有因为贫穷而放弃学业,贫穷让我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更加刻

  苦。我可以毫不羞愧地说,我是我们同学中最用功的一个,研究生期间,我的写

  作量,可能是师兄弟们中间创纪录的吧。我的工作量,连我的导师都觉得匪夷所

  思,他老人家不相信我一天能连续读书、工作16个小时,可以没日没夜地连轴

  转地读书、写作。

  现在,想想,当时我的生活是非常拮据的,但是,也就这样过来了,有的时

  候,我甚至想,那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一些时光,许多书是那个时候开始读的,

  许多对世界的想法都是那个时候有的,许多朋友是那个时候开始交的。总的说,

  大学生活是美好而温暖的。

  关键是,我终于支撑过来了。

  现在,我们的经济水平比上个世纪80年代好多了,为什么上不起大学的学

  生反而多了?为什么上了大学而被迫失学的反而多了?

  我们的大学收费体制要改。要给贫困学生免费读书的机会,比如,师范、农

  科、军事等专业,可以实行完全的免费就读。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经济水平

  还没有今天这么好,那个时候,我们贫困生还有免费的大学可上,为什么今天反

  而没有了呢?社会救助。经过我们数十年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积攒了很大的

  财富,我们也产生了很多百万富翁,亿万富翁,我们拿出一点钱来,救助大学生,

  就救助了我们国家的未来。即使是从投资的角度讲,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什么比投

  资一个人,让他成才,走上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更伟大,更有效益的事情

  了。最近看巴菲特传,深深地为他感动,他非常富有,但是,他很简朴,自己很

  俭省,他的钱大多用在捐助上,将来他的钱也不准备留给自己的孩子,而是要捐

  助给巴菲特基金会。

  但是,这些还不是我要说的。我要说的是:大学生,你为什么还要父母养呢?

  西方国家,父母即使很富有的,抚养孩子也只是到高中结束,孩子上大学,

  就是成年人了,要自己出钱,半工半读。

  自食其力,独立生活是人的美德啊。我在新加坡工作的时候,我的几个外国

  同事,他们几乎都是自己打工读大学的。有的是高中毕业后工作几年,攒下钱再

  读大学;有的是半工半读。我在巴黎住的时候,房东的女儿就很典型,她上大学

  了,就搬出了家,自己独立生活了,不要家里的钱。房东因为女儿搬出去了,才

  把她的房间出租,我住的就是她的房间。其实,房东很有钱,他太太是医生,他

  自己是工程师(他曾经来中国,在三峡工地工作过,家里有很多中国工艺品),

  他们的收入在法国应当是很高的。但是,她的女儿还是独立出去了,她不要父母

  的钱上大学。她自己贷款,然后是一边读书一边打工。他们把独立自强看得很重

  要。

  反观我们的大学生呢?他们愿意打工的有多少?学校、社会给他们打工又提

  供了多少便利和支持呢?

  我们的贫困家庭来的大学生,应该自强啊,不要等社会救助,不要向父母伸

  手。父母养我们到18岁已经很不容易,我们上大学了,已经是成人了,我们该

  学会自己独立生活,自己对自己负责了。

  我的这个想法老实说,不是单单针对那些贫穷学生的,我认为富裕家庭的学

  生也应该尽量地自食其力。打工读书,并不丑陋,相反很光荣。任何时候,独立、

  自强、自我负责都是美德。上个世纪初,我们的很多先贤组织工学团,提倡工读,

  一百年后,难道我们反而做不到了吗?

  我相信,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愿意自食其力的。都是愿意在打工中锻炼自己、

  养活自己的。

  我担心的是我们的家长、学校、社会,他们对打工的学生怎么看,有没有支

  持?

  我们有些家长,总觉得让孩子打工是丢脸的事儿,不让孩子去打工。这就助

  长了一种风气:大学里一些靠打工谋生读书的学生反而被看不起,那些养尊处优,

  拿父母钱大手大脚过日子的阔学生倒反而沾沾自喜。

  我们还有一些大学老师,很反感学生出校门打工,觉得学生打工会沾染铜臭,

  是不学好。有些研究生导师,甚至把不打工作为招生条件。这种观念很错误啊。

  这恰恰是把那些愿意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在贫穷中坚持要求学上进的贫困孩

  子挡在了门外。

  我们的学校,总觉得学生出校门打工不安全,总觉得打工会影响学习,影响

  校风,这些都是老观念。学生不和社会接触就安全了吗?书呆子将来走上社会就

  有出息了吗?西方的学生采取弹性学制,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课程量,这个阶段我

  要集中精力,多挣钱,就可以少选一点课,以打工为主,一段时间,我的钱多了,

  可以多选课,以学习为主,或者钱不够了,我还可以休学,工作一两年,再回来

  拿学位。我们的学校呢?

  我们的一些企业、机构在招工、雇工的时候,也有偏见,总是要招有工作经

  验的,对在读大学生往往很冷漠,甚至故意盘剥他们。西方的社会呢?他们的许

  多企业把学生假期接受学生打工当作社会义务,他们的许多企业都对在读学生敞

  开大门的。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要学的东西。

  写这些,我是希望:1、我们的贫困生不要自卑,不要等待,要自强自立。

  2、我们社会、学校、家长、老师、企业,要鼓励、帮助大学生工读自立。3、

  国家能给贫困学生免费读书的机会。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14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创建时间:2006…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父爱
  田祥玉 编译

  我第3次见到那小女孩时,她依然穿着那套虽然陈旧却干净的牛仔服。她弓着身子

  ,拿着一块深灰色的抹布擦洗着我的车轮,蹲在地上的她显得瘦小单薄。

  我拍拍她的短发,她惊恐地站起来,将双手反背在身后,红着脸说:“您好!莫伦

  先生,我叫莎丽尔。”我一边打开车门,一边掏钱打算付给莎丽尔小费,但是莎丽

  尔却紧张地摇头说:“对不起,莫伦先生,我并不是想要您的钱。”我将刚打开的

  门重新关上,看着紧张而羞怯的莎丽尔开玩笑说:“难道你是想跟我交朋友?”她

  “咯咯”地笑:“因为您跟我爸长得很像!”

  看得出,莎丽尔说这话的时候积攒了很大的勇气,而且一提到“爸爸”,她的

  眼泪几乎就要掉下来。我突然萌生出一种无以言表的情愫,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

  样的感情,于是我对她说:“我开车带你兜兜风好吗?”她睁大眼睛,有些不相信

  地看看我,然后突然雀跃着鉆进车里。

  很快,这个10多岁的孩子消除了对我的陌生感,打开了话匣。她说她父亲是

  个非常英俊幽默的男人,在她两岁的时候离家去阿姆斯特丹做生意,赚了钱就会开

  着红色跑车回来接妻子和女儿,还要为她们建一个牛羊成群的大农场呢……

  莎丽尔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我已明白了她的意思,她的母亲快要离开这个世界

  了,莎丽尔希望找到一个长相和她爸爸相似,而且有着鲜艳跑车和大农场的男人,

  让妈妈“等到”心爱的男人,了无遗憾地离去。很显然,她父亲是个不负责任的男

  人,到阿姆斯特丹后没有发达,或者已经爱上了另外的女人。

  如果莎丽尔需要的仅仅是钱,我或许还能帮助她,可是……莎丽尔突然提高的

  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她眼睛里迸出光亮,还一个劲地向我道谢:“莫伦先生,我

  在半年内找了许多叔叔,可是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愿意听我的故事,您是最好的!

  ”说完,她跳下车去,一边跑一边说:“我明天再来找您。”

  第二天早上,这个小姑娘竟然一路找到我家里!这一次她带来了一张照片——

  她父亲15年前的照片,一个英俊年轻的小伙子,但并不像莎丽尔说的那样和我非

  常神似。莎丽尔是要我扮演她的“爸爸”,也就是她母亲的丈夫。

  莎丽尔满脸笑容,眼神中映射着无比澄澈的温暖,我无法拒绝这样一个小女孩

  如此善良的要求。

  一个阳光普照的下午,空气中透着淡淡的茉莉香味。我载着莎丽尔向霍华德大

  街的“南茜精神病院”出发了。我们到达医院的时候莎丽尔的妈妈正在熟睡,这个

  被思念和病魔折磨得不成人样的女人,被小小的女儿拾掇得异常整洁。

  没想到,莎丽尔的母亲醒来后,突然扑倒在我怀里号啕大哭,她真的把我当成

  了她苦苦等待的丈夫!看着一旁兴奋激动的莎丽尔,我突然觉得自己的生命在那一

  刻无比澄澈温馨。

  莎丽尔似乎不相信眼前的一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