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贴吧精华帖欣赏-第2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这种行径,在今人看来也不是那么值得称道吧?可水浒故事的讲述者却不带半点贬义口吻地毫不避讳地讲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当时官场通例就是如此(所谓〃打秋风〃便包含这一方面。又,《鹿鼎记》开篇写吴六奇报答查伊璜也与此相近),送者,收者,以及讲此故事者,听此故事者,都视为理所当然,不足为怪。 
  因此,从水浒世界通行的道德观来看,宋江的捞取外快,最好还是不要断其必无。不过话还得说回来,水浒世界里宋江的大把用银,主要还是出自叙述者的浪漫想象。        
水浒传考证【胡适】    
  一 
  我的朋友汪原放用新式标点符号把《水浒传》重新点读一遍,由上海亚东图书馆排印出版。这是用新标点来翻印旧书的第一次。我可预料汪君这部书将来一定要成为新式标点符号的实用教本,他在教育上的效能一定比教育部颁行的新式标点符号原案还要大的多。汪君对於这书校读的细心,费的工夫之多,这都是我深知道并且深佩服的;我想这都是读者容易看得出的,不用我细说了。 
  这部书有一层大长处,就是把金圣叹的评和序都删去了。 
  金圣叹是十七世纪的一个大怪杰,他能在那个时代大胆宣言,说《水浒》与《史记》《国策》有同等的文学价值,说施耐庵、董解元与庄周、屈原、司马迁、杜甫在文学史上占同等的位置,说:「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这是何等眼光!何等胆气!又如他序裏的一段:「夫古人之才,世不相沿,人不相及:庄周有庄周之才,屈平有屈平之才,降而至於施耐庵有施耐庵之才,董解元有董解元之才。」这种文学眼光,在古人中很不可多得。又如他对他的儿子说:「汝今年始十岁,便以此书(《水浒》)相授者,非过有所宠爱,或者教汝之道当如是也。……人生十岁,耳目渐吐,如日在东,光明发挥。如此书,吾即欲禁汝不见,亦岂可得?……今知不可相禁,而反出其旧所批释,脱然授之汝手。」这种见解,在今日还要吓倒许多老先生与少先生,何况三百年前呢? 
  但是金圣叹究竟是明末的人。那时代是「选家」最风行的时代;我们读吕用晦的文集,还可想见当时的时文大选家在文人界占的地位(参看《儒林外史》)。金圣叹用了当时「选家」评文的眼光来逐句批评《水浒》,遂把一部《水浒》淩迟碎砍,成了一部「十七世纪眉批夹注的白话文范」!例如圣叹最得意的批评是指出景阳冈一段连写十八次「哨棒」,紫石街一段连写十四次「帘子」,和三十八次「笑」。圣叹说这是「草蛇灰线法」!这种机械的文评正是八股选家的流毒,读了不但没有益处,而且养成一种八股式的文学观念,是很有害的。 
  这部新本《水浒》的好处就在把文法的结构与章法的分段来代替那八股选家的机械的批评。即如第五回瓦官寺一段: 
  智深走到面前那和尚喫了一惊 
  金圣叹批道:「写突如其来,只用二笔,两边声势都有。」 
  跳起身来便道请师兄坐同喫一盏智深提着禅杖道你这两个如何把寺来废了那和尚便道师兄请坐听小僧圣叹批道:「其语未毕。」 
  智深睁着眼道你说你说 
  圣叹批道:「四字气忿如见。」 
  说在先敝寺…… 
  圣叹批道:「说字与上『听小僧』本是接着成句,智深自气忿忿在一边夹着『你说你说』耳。章法奇绝,从古未有。」 
  现在用新标点符号写出来便成: 
  智深走到面前,那和尚喫了一惊,跳起身来便道:「请师兄坐,同喫一盏。」智深提着禅杖道:「你二个如何把寺来废了!」那和尚便道:「师兄请坐,听小僧——」智深睁着眼道:「你说!你说!」「——说在先敝寺……」 
  这样点读,便成一片整段的文章,我们不用加什麼恭维施耐庵的评语,读者自然懂得一切忿怒的声口和插入的气话;自然觉得这是很能摹神的叙事;并且觉得这是叙事应有的句法,并不是施耐庵有意要作「章法奇绝,从古未有」的文章。 
  金圣叹的《水浒》评,不但有八股选家气,还有理学先生气。 
  圣叹生在明朝末年,正当「清议」与「威权」争胜的时代,东南士气正盛,虽受了许多摧残,终不曾到降服的地步。圣叹後来为了主持清议以至於杀身,他自然是一个赞成清议派的人。故他序《水浒》第一回道: 
  一部大书七十回将写一百八人……而先写高俅者,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生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逑,则是乱自上作也。……高俅来而王进去矣。王进者,何人也?不坠父业,善养母志,盖孝子也。……横求之四海,竖求之百年,而不一得之。不一得之而忽然有之,则当尊之,荣之,长跽事之,——必欲骂之,打之,至於杀之,因逼之去,是何为也?王进去而一百八人来矣。则是高俅来而一百八人来矣。 
  简单一句话,我想替《水浒传》做一点历史的考据。 
  《水浒传》不是青天白日裏从半空中掉下来的,《水浒传》乃是从南宋初年(西历十二世纪初年)到明朝中叶(十五世纪末年)这四百年的「梁山泊故事」的结晶——我先说这句武断的话丢在这裏,以下的两万字便是这一句话的说明和引证。 
  我且先说元朝以前的《水浒》故事。 
  《宋史》二十二,徽宗宣和三年(西历一一二一年)的本纪说: 
  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又《宋史》三百五十一: 
  宋江寇京东,侯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清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又《宋史》三百五十三: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声言将至〔海州〕,张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馀,载卤获。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擧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这三条史料可以证明宋江等三十六人都是历史的人物,是北宋末年的大盗。「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看这些话可见宋江等在当时的威名。这种威名传播远近,留传在民间,越传越神奇,遂成一种「梁山泊神话」。我们看宋末遗民龚圣与作宋江三十六人赞的自序说: 
  宋江见於街谈巷语,不足采著。虽有高如、李嵩辈传写,士大夫亦不见黜,余年少时壮其人,欲存之画赞,以未见信书载事实,不敢轻为。及异时见《东都事略》载侍郎侯蒙传,有书一篇,陈制贼之计云:「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材必有过人。不若赦过招降,使讨方腊,以此自赎,或可平东南之乱。」余然後知江辈眞有闻於时者。……(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 
  我们看这段话,可见一、南宋民间有一种「宋江故事」流行於「街谈巷语」之中;二、宋元之际已有高如、李嵩一班文人「传写」这种故事,使「士大夫亦不见黜」;三、那种故事一定是一种「英雄传奇」,故龚圣与「少年时壮其人,欲存之画赞」。 
  这种故事的发生与流传久远,决非无因。大概有几种原因:一、宋江等确有可以流传民间的事迹与威名;二、南宋偏安,中原失陷在异族手裏,故当时人有想望英雄的心理;三、南宋政治腐败,奸臣暴政使百姓怨恨,北方在异族统治之下受的痛苦更深,故南北民间都养成一种痛恨恶政治恶官吏的心理,由这种心理上生出崇拜草泽英雄的心理。 
  这种流传民间的「宋江故事」便是《水浒传》的远祖。我们看《宣和遗事》便可看见一部缩影的「水浒故事」。《宣和遗事》记梁山泊好汉的事,共分六段: 
  一、杨志,李进义(後来作卢俊义),林冲,王雄(後来作杨雄),花荣,柴进,张青,徐宁,李应,穆横,关胜,孙立等十二个押送「花石纲」的制使,结义为兄弟。後来杨志在颖州阻雪,缺少旅费,将一口宝刀出卖,遇著一个恶少,口角廝争。杨志杀了那人,判决配卫州军城。路上被李进义、林冲等十一人救出去,同上太行山落草。 
  二、北京留守梁师宝差县尉马安国押送十万贯的金珠针宝上京,为蔡太师上寿,路上被晁盖,吴加亮,刘唐,秦明,阮进,阮通,阮小七,燕青等八人用麻药醉倒,抢去生日礼物。 
  三、「生辰纲」的案子,因酒桶上有「酒海花家」字样,追究到晁盖等八人,幸得郓城县押司宋江报信与晁盖等,使他们连夜逃走。这八人连结了杨志等十二人,同上梁山泊落草为寇。 
  四、晁盖感激宋江的恩义,使刘唐带金钗去酬谢他。宋江把金钗交给娼妓阎婆惜收了,不料被阎婆惜得知来历,那妇人本与吴伟往来,现在更不避宋江。宋江怒起,杀了他们,题反诗在壁上,出门跑了。 
  五、官兵来捉宋江,宋江躲在九天玄女庙裏。官兵退後,香案上一声响喨,忽有一本天书,上写着三十六人姓名。这三十六人,除上文已见二十人之外,有杜千,张岑,索超,董平,都已先上梁山泊了;宋江又带了朱仝,雷横,李逵,戴宗,李海,等人上山。那时晁盖已死,吴加亮与李进义为首领。宋江带了天书上山,吴加亮等遂共推宋江为首领。此外还有公孙胜,张顺,武松,呼延绰,鲁智深,史进,石秀等人,共成三十六员。(宋江为帅,不在天书内。) 
  六、宋江等既满三十六人之数,「朝廷无其奈何」,只得出榜招安。後有张叔夜「招诱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诰勑,分注诸路巡检使去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