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贴吧精华帖欣赏-第2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撇古)你两位哥哥差见了。……你这三十六个好汉都是有本事有胆量的,平日以忠义为主。何不因这机会出来首官,与官裏出些气力,南征北讨,得了功劳,做个大官,……不强似你在牛皮帐裏每日杀人,又不安稳,那贼名儿几时脱得? 
  这虽是帝室贵族的话,但这种话与上文引的宋元人的水浒见解是很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水浒》的百回本原本一定有招安以後的事。(看下文论《征四寇》一段) 
  这是第一种百回本,可叫做原百回本。我们又知道明朝嘉靖以後最通行的《水浒传》是《忠义水浒传》,也是一种有招安以後事的百回本。这是无可疑的。据周亮工说,这个百回本是郭武定删改那每回「各以妖异语冠其首」的原本而成的。这话大致可信。沈德符《野获编》称郭本为「水浒善本」,便是一证。这一种可叫做新百回本。 
  大概读者都可以承认这两种百回本是有的了。现在难解决的问题就是那七十回本的时代。 
  有人说,那七十回本是金圣叹假托的,其实并无此本。这一说,我已讨论过了,我以为金圣叹无假托古本的必要,他确有一种七十回本。 
  又有人说,近人沈子培曾见明刻的《水浒传》,和圣叹批本多不相同,可见现在的七十回本《水浒传》是圣叹窜改百回本而成的;若不是圣叹删改的,一定是明朝末年人删改的。依这一说,七十回本应该在新百回本之後。 
  这一说,我也不相信。我想《水浒传》被圣叹删改的小地方,大概不免。但我想圣叹在前七十回大概没有什麼大窜改的地方。圣叹既然根据他的「古本」来删去了七十回以後的《水浒》,又根据「古本」来改正了许多地方(五十回以後更多)——他既然处处拿「古本」作根据,他必不会有了大窜改而不引据「古本」。况且那时代通行的《水浒传》是新百回本的《忠义水浒传》,若圣叹大改了前七十回,岂不容易被人看出?况且周亮工与圣叹同时,也只说「近日金圣叹自七十回之後断为罗贯中所续,极口诋罗」,并不说圣叹有大窜改之处。如此看来,可见圣叹对於新百回本的前七十回,除了他注明古本与俗本不同之处之外,大概没有什麼大窜改的地方。 
  我且擧一个证据。雁宕山樵的《水浒後传》是清初做的,那时圣叹评本还不曾很通行,故他依据的《水浒传》还是百回本的《忠义水浒传》。这书屡次提到「前传」的事,凡是七十回以前的事,没有一处不与圣叹评本相符。最明白的例如说燕青是天巧星,如说阮小七是天败星,位在第三十一,如说李俊在石碣天文上位次在二十六,如说史进位列天罡星数,都与圣叹评本毫无差异。(此书证据极多,我不能遍擧了。)可见石碣天文以前的《忠义水浒传》与圣叹的七十回本没有大不同的地方。 
  我们虽不曾见《忠义水浒传》是什麼样子的,但我们可以推知坊间现行的《续水浒传》——又名《征四寇》,不是《荡寇志》;《荡寇志》是道光年间人做的——一定与原百回本和新百回本都有很重要的关系。这部《征四寇》确是一部古书,很可考出原百回本和《忠义水浒传》後面小半部是个什麼样子。一、李贽《忠义水浒传》序记的事实,如大破辽,灭方腊,宋江服毒,南征方腊时百八人阵亡过半,智深坐化於六和,燕青涕泣而辞主,二童就计於混江,都是《征四寇》裏的事实。二、《征四寇》裏有李逵在寿张县坐衙断案一段事(第三回),当是根据元曲「黑旋风乔断案」的;又有李逵在刘太公庄上捉假宋江负荆请罪的事(第二回),是从元曲「李逵负荆」脱胎出来的;又有「燕青射雁」的事(第十七回),当是从元曲「燕青射雁」出来的;又有李逵在井裏通到斗鸡村,遇着仙翁的事(二十五回),当是依据元曲「黑旋风斗鸡会」的。看这些事实,可见《征四寇》和元曲的《水浒》戏很接近。三、最重要的是《征四寇》叙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庆遭高俅陷害,迭配淮西,後来造反称王的事(二十九至三十一回)。这个王庆明明是《水浒传》今本裏的王进。王庆是「四寇」之一;四寇是辽,田虎,王庆,方腊;四寇之名来源很早,《宣和遗事》说宋江等平定「三路之寇」,後来又收方腊,可见「四寇」之说起於《宣和遗事》。但李贽作序时,只说「大破辽」与「灭方腊」两事;清初人做的《水浒後传》屡说「征服大辽,剿除方腊」,但无一次说到田虎、王庆的事。可见新百回本已无四寇,仅有二寇。我研究新百回本删去二寇的原因,忽然明白《征四寇》这部书乃是原百回本的下半部。《征四寇》现存四十九回,与圣叹说的三十回不合。我试删去征田虎及征王庆的二十回,恰存二十九回;第一回之前显然还有硬删去的一回;合起来恰是三十回。田虎一大段不知为什麼删去,但我看王庆一段的删去明是因为王庆已变了王进,移在全书的第一回,故此一大段不能存在。这是《征四寇》为原百回本的剩馀的第一证据。四、《征四寇》每回之前有一首荒谬不通的诗,周亮工说的「各以妖异语冠其首」,大概即根本於此。这是第二证据。五、《征四寇》的文学的技术和见解,确与元朝人的文学的技术和见解相像。更可断定这书是原百回本的一部分。若新百回本还是这样幼稚,决不能得晚明那班名士(如李贽,袁宏道等)那样钦佩。这是第三证据。 
  以上我主张:一、新百回本的前七十回与今本七十回没有什麼大不同的地方;二、新百回本的後三十回确与原百回本的後半部大不同,可见新百回本确已经过一回大改窜了。新百回本是嘉靖时代刻的,郎瑛著书也在嘉靖年间,他已见有施罗两本。况且李贽在万历时作「水浒序」又混称「施罗两公」。若七十回本出在明末,李贽决没有合称施罗的必要。因此我想嘉靖时初刻的新百回本已是两种本子合起来的:一种是七十回本,一种是原百回本的後半。因为这新百回本(《忠义水浒传》)是两种本子合起来的,故嘉靖以後人混称施罗二公,故金圣叹敢断定七十回以前为施本,七十回以後为罗本。 
  因此,我假定七十回本是嘉靖郭本以前的改本。大概明朝中叶时期,——当弘治正德的时候,——文学的见解与技术都有进步,故不满意於那幼稚的《水浒》百回原本。况且那时又是个人主义的文学发达的时代。李梦阳,康海,王九思,祝允明,唐寅,一班人都是不满意於政府的,都是不满意於当时社会的。故我推想七十回本是弘治、正德时代的出产品。这书大概略本那原百回本,重新改做一番,删去招安以後的事;一切人物的描写,事实的叙述,大概都有许多更改原本之处。如王庆改为王进,移在全书之首,又写他始终不肯落草,便是一例。若原百回本果是像《征四寇》那样幼稚,这七十回本简直不是改本,竟可称是创作了。 
  这个七十回本是明朝第二种《水浒传》。我们推想此书初出时必定不能使多数读者领会,当时人大概以为这七十回本是一种不完全的本子,郭勋是一个贵族,又是一个奸臣,故更不喜欢这七十回本。因此,我猜想郭刻的百回的《水浒》善本大概是用这七十回本来修改原百回本的:七十回以前是依七十回本改的,七十回以後是嘉靖时人改的。这个新百回本是第三种《水浒》本子。 
  这第三种本子——新百回本——是合两种本子而成的,前七十回全采七十回本,後三十回大概也远胜原百回本的末五十回,所以能风行一世。但这两种本子的内容与技术是不同的,前七十回是有意重新改做的,後三十回是用原百回本的下半改了凑数的,故明眼的人都知道前七十回是一部,後三十回又是一部。不但上文说的李贽混称施罗二公是一证据。还有清初的《水浒後传》的「读法」上说「前传之前七十回中,回目用大闹字者凡十」。现查《水浒传》的回目果有十次用「大闹」字,但都在四十五回以前。既在四十五回以前,何故说「前七十回」呢?这可见分两《水浒》为两部的,不止金圣叹一人了。 
  四、如果百回本的原本是如周亮工说的那样幼稚,或是像《征四寇》那样幼稚,我们可以断定他是元末明初的著作。周亮工说罗贯中是洪武时代的人,大概罗贯中到明末初期还活着。前人既多说《水浒》是罗贯中做的,我们也不妨假定这百回本的原本是他做的。 
  五、七十回本一定是明末中叶的人删改的,这一层我已在上文(三)条裏说过了。嘉靖时郎瑛曾见有一本《水浒传》,是「钱塘施耐庵」做的。可惜郎瑛不曾说这一本是一百回,还是七十回。或者这一本七十回的即是郎瑛看见的施耐庵本。我想:若施本不是七十回本,何以圣叹!        
率真任情的史进    
  1.邻家男孩 
  水浒人物的出场,写得非常的漂亮,感觉就像是魔术师手中的那截绳头,一会牵出一个彩绸,再牵,又是一个,史进、鲁智深、林冲、杨志,也就一个比一个精彩的出场。 
  可一直让我琢磨着的是,水浒一百零八人,为什么挑帘子的是史进呢? 
  金圣叹老夫子的观点实在有趣,竟说大概是因为史进名字中蕴含有“历史在前进”之意;这样的字谜游戏,哪能正经解说《水浒》;还有人说因为史进是个帅哥,可总觉得这些回答过于敷衍,显得有些儿胡闹。确实,写小说也要像拉场子卖艺的,先拉开姿势摆个精彩亮相,吸引大伙的注意。文中史进的甫一亮相写得相当精彩,而且由王进眼中看去,更是有所不同:“只见空地上一个后生,脱膊着,刺着一身青龙,银盘也似一个面皮,约有十八九岁,拿条棒在那里使。”这样的出场秀俊美、挺拔,如同一头俊美的豹子,给人以饱满、利索的印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