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贴吧精华帖欣赏-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巢下启朱元璋了。唐末巨寇黄巢有一首妇孺皆知的咏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无独有偶,朱元璋在元末也写过这样一首咏菊诗:“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都是宋江这等口气,枭雄心境,看来一脉相通。 
  宋江醉题反诗,可算是的本色之作,他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虽然胸怀壮志,但宋江为人处事却很低调稳健,一点都不叫嚣跋扈。平时温良恭俭、谦和谨慎,言必“在下”“小吏”,动辄下拜、揖让。关键时刻还很善于临场发挥,“涕泪横流”一下来邀买人心,很得刘备的真传。只因奸佞横行,朝廷腐败,所以他虽怀报国之志却苦无报国之门,不得已便广纳湖海豪雄,想走一条“功名捷径无如贼,宰相奇谋只用招”的终南捷径。“曲线救国”、始作俑者,其为宋江乎?梁山群雄们唯宋江马首是瞻绝不是偶然的,他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不管是名动天下的英豪奇士还是鸡鸣狗盗的泼皮无赖,他都能知人善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点类似于战国时期的孟尝、信陵、春申诸君。 
  宋江这个人是很有些政治权谋和处事手段的,他不仅善于外斗、还是个内斗高手,自从宋江上了梁山,改聚义亭为忠义堂,这便改变了梁山泊的政治路线。以晁盖为首的梁山只一个“义”字,为了执行自己的政治理念,宋江不动声色的架空了晁盖,掌权后便立刻把“忠”凌驾于“义”之上。更在山上竖起“替天行道”的杏黄大旗,祭旗的时候还在坛上慷慨陈辞,以明匡扶社稷、造福社会的心志。毕竟谁也无法超越历史、深受儒家熏染的宋江也无法超越礼教道统,相反、他一生都把礼教作为为人处事的圭臬。这也正是他可爱而又可恨的地方,这铸就了他一生的悲剧。替“天”行道、“天”是什么?是“赵官家”、是“朝廷”。后来终于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受了诏安,“自己不做强盗了、替皇帝打别的强盗去了······”他远不如李逵来得爽利:“皇帝老儿姓宋、我家哥哥也姓宋,他坐得(天下),为何我家哥哥坐不得?!” 
  不管怎么说,宋江的权谋韬略,毕竟是君子的权谋韬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这在豺狼横行、小人结党的朝堂之上是要吃大亏的,小人做事、“无原则就是他最大的原则”,只要对自己有利,无所不用其极,丝毫没有道德良心、责任理念等各方面的束缚,所以、在梁山泊上以恩义抚众的宋江,在高俅蔡京们的面前迅速败下阵来,连性命都不保。 
  这就是《水浒传》中的宋江,也是施耐庵罗贯中要展现给读者的宋江,作为一介书生,《水浒传》的作者是反对梁山初级阶段那些偷鸡摸狗、杀人放火、滥杀无辜、没有目的性和使命感的草寇行为的。作者借由宋江之手把他们带上正途,以期多多少少有利于国家社会。这其实也是千百年来知识分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的理念和责任感的流露。作者深为痛恨社会上层建筑的大面积腐败和颟顸。幻想以书生的一腔热情匡时济世。因此籍刻画宋江这个人物来宣泄一下自己的胸襟怀抱,也让那些饱受欺凌的草根阶层出了一口恶气。这也就是《水浒传》这部小说的主旨了。由此看来,不论从什么角度看、是从宋江本人也好、当时的社会还是作者自己也罢。宋江都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悲命林冲    
  新华网广东频道 ( 2004…11…11 09:27:44)  来源:晶报  编辑:崔凌云一本《水浒传》,上百号英雄,只有林冲与鲁智深是我看着比较亲切的。与鲁智深的率真、勇猛、无牵无碍的性情相比,林冲显得有点儿磨唧,拖泥带水———我是更喜欢鲁智深的。但,看过京剧《野猪林》之后,倒觉得林冲更接近世间男人,更叫人叹息了。 
  一开始是“四月晴和春风暖”,林冲伉俪恩爱相携,赏春兼上香,“酬壮志保国家鹏程得展,保佑我与你好夫妻偕老百年。”转眼间大军教头沦为阶下囚,然而他似乎还不太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他耿耿于怀的是“冤”,是脸上刺印的耻,今昔身份的落差;恨,反倒在其次。“冤”,即“误会”,他认为他被误会了:闯禁地他真的不是故意的啊———他似乎还想讨回个公道清白,不清楚这根本不是误会,人家明白得很,就是要把白的说成黑的,就是要往死里整他———再有才干,也不过是毫无背景一小男人,说拉下来就拉下来。 
  他被发配沧州,老丈人踉跄相送,先自身上摸出碎银打点公人,再唤女儿前来说话———这一场令人鼻酸。中国人的人情,是“一个女婿半个儿”,“丈母娘疼女婿———真心真意”。《水浒传》里的英雄多和老婆及岳父母不合,岳父母在他们的夫妻关系中往往扮演着势利的、恶劣的、招祸甚至陷害的一方———可别小看这个,据我观察,这对男性的精神健康与家庭观念甚至人生观念都有影响。然而林冲和他们不一样,他承恩知礼,他是有所顾念的。而且他是走正路奋斗成功的、一度“酬壮志保国家鹏程得展”的男人。因此,尽管经历了这一切,他仍渴望重回“正道”,回到以往光明幸福的、有秩序的世界中去。 
  所以在野猪林他不肯跟鲁智深走,鲁智深要杀公人他也制止,一再说:不要跟那鼠辈计较———我觉得他甚至不想跟高太尉计较,虽然他对鲁智深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那只是嘴硬而已,对朋友、也对自己有个交代。他万想不到的是,“招惹”上那些人他这一生就改变了———他总是想不到:好友也会害他他想不到,公人要在野猪林暗下黑手他想不到,草料场阴谋他想不到……然而他的敌人都想到了,一定要置他于死地。他不跟人家计较,人家定要跟他计较,才不管他计不计较———他们的逻辑根本不一样。这种角力,输的一定是正直和善良的那一方。 
  还记得那戏一开场,“四月晴和春风暖”吗? 
  到了末尾,却是: 
  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 
  彤云低锁山河暗,疏林冷落尽凋残。 
  携手同游的爱人已生死两隔,他的仇人再次追来加害。这一次,他愤怒了,不再叫冤也不再叹怨,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一个一个,杀!从此世间多了一个成语:逼上梁山。上梁山不是他愿意的———跟那些草莽粗汉为伍他怎可快乐?然而,谁知道那一开始的四月春风中竟暗藏如此凶象?谁知道所渴望回归的“正道”会离他越来越远?        
从《水浒传》看江湖文化(王学泰)    
  《水浒传》是江湖的百科全书,江湖艺人通过《水浒传》的故事第一次把江湖生活展示给读者和听众,使得后世读者第一次得知宋代已经有了新的含义的江湖的存在。“水浒”的故事还把宋代江湖人的生活奋斗和理想展示给读者看,把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展示给读者看,因此研究《水浒传》最应该关注的就是江湖。没有江湖游民的出现,就不会有“水浒”的故事,江湖是因为江湖人而存在,《水浒传》就是描写了宋代及作者所生活时代的江湖。 我今天讲的《水浒传》是中国最早的通俗长篇小说之一,所探讨的是一个古代文学问题,但是,水浒问题也是非常当代的问题。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曾经讲过,现在人们还喜欢阅读《三国》和《水浒》,是因为社会上还有“三国气”和“水浒气”。什么是“三国气”和“水浒气”呢?考查鲁迅先生的意思,就是指“流氓气”。“流氓”这个词,现在有明确的贬义,而且内涵和外延都不很清晰,为了减少争议,我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指出,是“游民气”,或说游民性格和游民意识,也就是今天我所要讲的“江湖气”。因为社会上还有江湖气的缘故,所以这些小说和由它们改编的戏曲和电视剧一些情节和情绪还能挑动许多观众内心的隐秘情结,因而受到较为广泛的欢迎。 
  江湖:游民生活的空间 
  江湖是干什么的呢?它是游民觅食求生的场所,游民脱离了宗法网络、一无所有,他们为最基本需求——生存而奔走奋斗。 
  我们经常说的江湖有三个意义。 
  第一是大自然中的江湖。江湖作为一个词在先秦就已经出现,最初的意义就是指江河湖海。这是最原始的意义。第二是文人士大夫的江湖。这个江湖偏重其人文意义,是文人士大夫逃避名利的隐居之所。如果在争名夺利的斗争中,或者失败了,或者厌倦了,他便全身而退,向往一个安静的所在,这个所在往往称之为江湖。 
  第三个是游民的江湖,也是我们现在经常活跃在口头的江湖。这种江湖充满了刀光剑影、阴谋诡计和你死我活的斗争。《水浒传》中第二十八回十字坡的黑店老板张青、孙二娘在请武松吃饭的时候,这三个人就说了些“江湖上好汉的勾当,却是杀人放火的事”,两个押送武松的公差听得都惊呆了,只是下拜。武松还安慰他们说“我等江湖上好汉们说话,你休要吃惊,我们并不肯害为善的人”。大家想一想,在那个宋代,衙门里的公差什么坏事没有见过?什么坏事没有干过?什么丑恶的事没有听说过?连公差听了都感到恐惧的这种“江湖”。 
  这种“江湖”最早出现在南宋及南宋以后“水浒”系列(指以写宋江集团故事为主的众多文学作品)和《水浒传》中,在这些文学作品之前还没有人大量这样使用过这个词汇。那些文艺作品中所提到的“江湖”往往是文人士大夫的江湖,或者是原本意义上的江湖。明确地把江湖看成是江湖好汉杀人放火、争夺利益的地方,应该说是始自《水浒传》。 
  这种江湖是干什么的呢?它是游民觅食求生的场所,游民脱离了宗法网络、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