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演讲论辩技巧-第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逻辑的、争辩的、指令的和说教的方式来指导,劝告,提建议等都属
于解答式应答。如:“你应做的是。。”“我要是你的话,我将。。”。其
潜台词是“你没多大能耐,让我来替你解决问题”,“别费口舌向我叙述什
么了,挺费时间的,照我讲的做好了。”

人们往往不愿按他人的意图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劝告含有优越感的意
味,往往会使处于困境之中的人感到被藐视。告诉某人如何解决问题,有可
能使他(她)体验不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找到问题的答案时的满足感。有时
候,首先坦露的问题与真正的、实质性的问题只不过是间接的关系,你就表
层问题所提供的解决方法,对实质性问题而言,或许是极为不适宜的。所以,
你可以说:“如果你想听,我倒愿意谈谈我类似的经验”,“我对那事提点
建议,如何?”诸如此类的话,效果就比较好。

三、强迫式应答。

命令,居高临下地谈话,警告和威胁,均属于强迫式应答。例如:“按
我告诉你的那样去做,否则。。”“到下月底,你的指标还不能完成,事情
就会糟糕得不可收拾。”这种应答方式与解答式应答的潜台词极为相同,除
此之外,它还有如下含义:“我要利用我的权力,迫使你服从我。”“如果
你不依照我的意图行事,你会后悔的。”

这种应答所引起的问题,与解答式应答所引起的问题具有一致性,后者
还会因为不允许陷入困境的人考虑自己的选择,并试图一味地强迫他做某件
事情,而产生更多的问题。强烈的怨恨、抵触、防御、敌视或消极行为,都
可能是强迫式应答所带来的恶果。相反,若能将意图用征询或鼓励的言语表
达出来就很恰当,譬如:“我知道你会去做各种你认为可促使会议成功的事
情的”、“对这件事,如果你有其它考虑,不妨提出来,大家再作商量。”

四、探究式应答。

要求陷入困境的人谈及某些他没有说出的事情,或是要求他详细地描述
问题的某一侧面,就是探究式应答。例如:“你做了些什么事才产生这个问
题的?”“你为什么会那样认为呢?”


当某人在坦露自己的问题时,以提问的方式做出应答是普遍的,因为这
表现出了提问者的兴趣,并使陷入困境的人将自己的问题谈得更深更细。然
而,提问易把握谈话的方向,使得提问者而不是陷入困境的人控制着谈话方
向。并且,某些提问包含着批评的意味,例如:“为什么”这种提问常人感
到一种挑战感,由此会促使对方去保护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行动,或者证明
它们的正确性。有时,探究式应答会使身陷困境的人感到自己的隐私权受到
了威胁。你可以从理解的角度向对方说:“如果你愿意,可以谈谈你当初的
想法吗?”“似乎是你家里出了一些事情,让你感到挺烦的。”

五、躲避式应答。

撤离、变换主题,转移和分散注意力,均是躲避式应答的表现形态,例
如:“如果你认为遇到了问题,那么你应该听听我的。”“那倒让我想起了
一件事,我真想告诉你。”此外,非言语式的举止,诸如走开,不理会地继
续读书或工作,向四处张望等,也是躲避式的应答。其基本含义是:“你和
你的问题对我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

这种应答暗示着自己无意倾听对方的问题,对对方及其所遇到的问题漠
不关心,这也可能是一种信号:说明倾听者感到爱莫能助,或感到灰心丧气。
克服这种应答方式除了要表现出专注的神情外,在语言上也应表现出积极热
情,你可以这么说:“如果你想谈的话,我乐意听。”“如果你有什么事情
要谈,对我来说,这时间真是再好不过了。”“我还能知道得更多一点吗?”

(何光)


干群对话中的心理障碍

干部与群众对话,是社会协商对话的主要形式。

对话、不是现场办公会议,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座谈会:是于群双向的
思想和信息的交流,是心理上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中,群众了解和理解领导
的意图,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态度。对话,并不在于它解决了多少个具体问题,
而在于它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多少“及时的”和“准确的”情况(信息),为
“相互理解”创造了多少相融的心理气氛。

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前正在开展的“对话”,还存在着种
种心理障碍。如果对此缺乏了解,那么虽然双方坐到了一起,仍会貌合神离,
言不由衷,使“对话”流于形式。

在干群对话的特定场台中,双方大体上有四个方面的心理障碍。

一、职务差别的不平衡感

干群对话,应当是民主的、平等的,但在心理上存在着事实上的不
平等。干群双方处在直接或间接的隶属关系之中,各自的地位和权限
是不均衡的,因而必然形成习惯性的“心理定势”:

干部,容易产生“领袖地位”的归属感,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居高临下
的心理状态,觉得群众的言论带有片面性、绝对化,只是发牢骚、发泄不满。
因而架子放不下,话听不进去。

群众方面,容易产生“服从地位”的归属感,相应存有自贱或戒备的心
理压力。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安和恐惧:“不敢大胆坦诚地敞开心扉,即使
是身不由己的发言,也往往是试探性的询问,或者看领导的脸色应对,投其
所好,顺水推舟。也有的认为“对话”是走走形式罢了,一切还得听领导的,
所以没有自信心,淡化了参预意识。

二、认知差别使话题偏离

“对话”要求干群双方必须用一种语言说话。但是,由于双方在思想理
论、文化知识、政策法律等方面的理解和掌握的不同,自然会产生认识上的
差别。这个差别又势必影响话题的集中和定向的沟通。

在对话中,领导干部的话题取向,常常是从经典著作和政策法规方面去
展开,并能立体地全方位地加以思考判断,言语负载的信息量较大。而群众
往往会根据所在团体的情况,从局部乃至个体的利益的角度来认识问题和描
述现象,因此易于偏离对话的定向。当然,这种片面性或者极端情绪,并不
是群众的过错,而是以往的官僚主义和封闭式管理压抑了人民群众参政意识
的结果。如果领导者不善于协调和引导,就很可能因为话不投机而“对”不
下去,非但达不到沟通理解,反会产生新的认知冲突。

三、期待差别造成态度对立

在社会关系系统中,干部与群众分别属于领导”与“被领导”的不同社
会角色。国内外科学研究业已证实:对于“问题”产生的原因,领导者往往
归因于客观条件,而群众则常常归因于领导者的无能。所以,在“问题对话”
中,于群双方各有不同的心理期待,因而态度截然迥异。

比如,有的群众会“因为你请我来对话”,而表现出主动“追究”的情
绪,所持态度是直率的,却又是否定的,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他们直言不讳,
公开宣布自己的观点和要求。此外,由于对领导能力的期待的失望,在情感
激动的情况下,利用“对话”进行情感宣泄,于是气话、怪话、过头话,甚


至是攻击语言便时有出现。

凡属于干群对话,角色特征决定了干部处于沟通中的被动地位,似乎成
了围攻的“靶子”。一旦干部本身或相关领导存有不正之风时,由于怕群众
堵嘴,而变得“心虚嘴软”。所以,往往采取回避或隐蔽态度——不公开宣
布自己的观点,对事实不做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在以口头表达为主要特点的对话中,这种角色期待的差别,就造成双方
的态度对立,至少是不谐调,从而阻碍沟通的顺利进行。

四、表达差别影响传播畅通

言语是口头沟通的工具,是“对话”中的传播媒介。这个方面的差别,
也会使双方在“说”和“听”的传播过程中,干扰或削弱信息的送达。

一般说来,领导干部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话题的针对性强,能从政
策理论和实践应用上进行清晰的陈述和论辩,信息的冗长量(多余成份)少。
而有的群众因为缺乏口才,往往言不及义,谈了许多却又不挨边话题。也有
的基于个性心理特点,过于腼腆、怯场而失去发言的机会。

干群的口语表达差别,极容易形成人为的“一言堂”,不是干部侃侃而
谈,就是某几位能言善辩者将“对话”垄断,使大多数人处于“对话”的边
缘地位。

表达差别还反映在语调、表情和手势等体态语方面。干部较为随便,群
众则拘谨。如不能利用意识的调节和控制,则会形成以干部为中心的传播情
境,使“对话”失去平等、民主的协商性质。

克服上述障碍(决非仅此种种),我认为刘吉同志提出的“真善美”很
有道理。真,即是干群对话的内容要有时代感,讲究真实性,交流真实情况,
说真心话,谈论人民群众最关心的话题。善。即是干群双方出于理解和信任,
以善良的愿望、共同的目标,去友好地协商。美,即是双方能在民主的氛围
中,自由地表白,并力求辩得精烁,说得适度,说得情理交融,又幽默愉快。

(杨明忠)


十种情势下的“漂亮话”

通常情况下,娓娓动听的漂亮话更容易使人入耳入脑,获取人的好感,
博得人的信任。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情势下,那些或则被伪装、粉饰或则心
怀叵测,图谋不轨的“漂亮话”,你却不可全信,也不能全信、充其量,仅
供参考而已。

1。 不痛不痒的“允诺”语:
少数官架大,官味浓的干部,坐在办公室,吸着烟,呷着茶,眼睛盯着
面前的报纸,不耐烦地听着你诉说自己的困难,面对请求和帮助,不紧不慢
地打着官腔:“相信组织嘛,这件事我们研究研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