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通史(五至十册)-第1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夏国图》、《宝箓宫图》、《隆德宫图》、《相国寺图》、《五岳观图》等。南宋孝宗有志恢复,在他的宝座后金漆大屏风上,画有本国和周邻各族、各国的地图,便于随时观览。
  宋太宗时,命画工将各州图,合并绘成一幅全国图,共用绢一百匹,藏在秘阁。宋制,每匹绢长四十二尺、宽二尺零五分,这幅地图的面积就大八千多平方宋尺(宋尺比今市尺略小一、二厘米),可以说是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地图了。
  《华夷图》——唐代贾耽曾绘制《海内华夷图》,对宋代的绘图技术影响很大。北宋赵竦重定《华夷图》,一尺半见方,字如蝇头。苏州人张珙擅长刊馋,上石三年始成。这幅地图在一一三七年(刘豫齐国阜昌七年)上石,高、宽各三尺余。据石刻题记可知这是在贾耽图的基础上,将唐的行政区域名称改为宋制,又将河道的流向按宋代的状况描绘。图中对宋朝的山水、长城、湖泊,各州的地理位置表示得相当清楚。图中的海岸轮廓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但东部的海岸线还大致分明。黄河在今山东利津处入海,是一○四八年(仁宗庆历八年)以前的状况,绘制时间当在一○四八年以前。
  《禹迹图》——此图在《华夷图》石碑的背面,与《华夷图》同时上石。图中黄河在今天津市附近入海,绘制时间比《华夷图》稍晚。图中使用计里画方的方法,每方折地百里。海岸线特别是山东半岛和雷州半岛,画得比较清晰,这说明这时对沿海地区的了解已有所深入。河流也较精确。在图中相当于图名和图例之处,刻有“《禹贡》山川名”、“古今州郡名”和“古今山水地名”等字,可能原图古、今(宋)地名并列,以黑、红二色区分,上石时无法分别朱墨,所以只刻今(宋)名。南宋时,镇江府等地曾依长安本重校,再行立石。与同时代的欧洲舆地图比较,《禹迹图》的绘制技术是先进的。
  《天下州县图》——一○七六年,三司使沈括向宋神宗奏请,编绘全国地图,并提出借用职方所藏各种图经和地图。一○八八年,绘制成功,名《天下州县图》,又称《守今图》。沈括在实地考察中留意山川形势,即使天寒地冻、长途跋涉,也坚持作测绘地图的工作。他在魏晋裴秀“制图六体”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图七法:分率、准望、牙(互)融、傍验、高下、方斜和迂直。他所绘《天下州县图》,以二寸折百里,其中道路曲直,山川障碍,皆随事准折。还绘成纬度格和经度格,分为四至八到,共二十四至,以子丑寅卯等十二支、甲乙丙丁庚辛壬癸等八干、乾坤艮粪四卦称之,防备后世此图遗失,看到文字记载,按照二十四至分布州县,仍然可以复原。沈括的这套地图(总图一大轴、一小轴,各路图十八轴)和文字记载,都已失传。
  《地理图》——南宋黄裳在任嘉王(宋宁宗)府翊善时绘制。黄裳通晓天文,地理。这幅地图的绘制时间比《华夷图》、《禹迹图》要晚一些,但所画海岸线和河流,都与《禹迹图》相同,所不同的是不用计里开方法,而画了许多立体的山脉,很近于现代地图的自然描景法。这幅地图的石刻现在还保存在江苏省苏州市,是一二四七年上石的。
  《舆地图》——元初朱思本绘制,共二卷。朱思本是元朝地位较高的道教徒,受命代祀名山河海。他利用这个机会,旅行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调查,绘成此图。由于画面较大(长、宽各七尺),不便流传,虽然也曾刻石,但未能保存传世。从现存明代罗洪先据此改绘的《广舆图》,可推知朱图的大概。
  地图模型 宋神宗时,沈括察访河北边区,调查山川险要,用面糊、木屑、熔蜡塑成山川、道路形状,作成轻便的模型,回官衙后用木刻制正式模型。从此,边区各地都制作木图。南宋黄裳也作过《舆地图》木刻模型。朱熹曾访求黄裳的木图准备仿制,还准备仿照谢庄的办法,将两三路合作一图,旁设凹凸,使犬牙交错,互相吻合,明刻标志,以便装拆。朱熹还用胶泥制过地图模型。
  沿革地理 由于印刷业的发达,书籍流通方便,易于进行排比对照的研究,沿革地理学因而得到发展。这时,出现了不少专门性的著作。据《宋史·艺文志》等书著录,有易祓《禹贡疆理广记》、吴澥《历代疆域志》、杨湜《春秋地谱》。这几部著作依据宋以前历代地理志的材料编纂而成,有的研究历代的地理,有的专门研究一代的地理。在宋代的大部分地志中,也都列专章叙述沿革。《太平寰字记》叙述郡县,首先介绍建置沿革。《舆地广记》记述沿革地理的材料更多。沈括《梦溪笔谈》也有一些沿革地理的论述,如对郢都、云梦泽、唐代扬州等。郑樵《通志》中,有地理、都邑二略,都是沿革地理的著作。其中《地理略》的历代封畛是考证宋以前历代的疆域沿革,而《都邑略》则是郑樵新创的体例,专门论述历代各国的都邑,同时附述历代周邻各族的都邑。南宋王应麟,以研究《资治通鉴》的地理著名,撰有《通鉴地理考》一百卷,此书已失传。今存《通鉴地理通释》十四卷,从历代州域、都邑、形势到石晋十六州、燕云十六州,兼及两宋的地理情况,各为条例,逐一考核。另有《诗地理考》六卷,考证三代时期的疆域地理。元初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涉及历代地理,也有较精辟的论述。
  河源志——中国古代对于黄河上游地区,已有相当的了解。《禹贡·导水·河水》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唐代官员多次到达河源一带,但对河源的记述仍然十分粗略。
  元世祖时,女真人蒲察都实奉命为招讨使,往求河源,开始了对黄河源的第一次有计划的勘察。一二八○年,都实西行,同年冬天还报,具述黄河上游两大湖(合称“阿刺脑儿”,即今鄂陵湖、扎陵湖)和星宿海(“火敦脑儿”)的情况。后来,翰林学士潘昂霄从都实之弟阔阔出处得悉这次踏勘的详情,撰成《河源志》一书。根据此书,都实已对河源一带的星宿海及“阿刺脑儿”进行了实地勘察,并且对当地的地理情况,如地形、水系、植被、动物、人口、聚落分布等一一作了记录。都实的勘察虽然已经到了河源以下的星宿海和鄂陵、扎陵二湖,但还没有穷源。不过,他的踏勘和记录,使人们对黄河正源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
  西域南海地理著述 宋代南海贸易发达,元代西域畅通,南海往来频繁。一些学者综述见闻,写成西域南海地理著述多种,扩大了人们的知识领域。
  萍洲可谈——北宋朱或撰,共三卷。一一一九年写成。朱或父朱服,曾在徽宗初年知广州。朱或记述其父所见所闻,较多地记述广州市舶和善坊的情况。其中也记录了一些亚洲国家如高丽、三佛齐的地理情况。宋朝海船使用指南针进行远洋航行,朱彧注意到这一重大的创举,记录书中,保存了珍贵的资料。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北宋徐兢撰,共四十卷,分二十八门。一一二三年,路允迪、傅墨卿出使高丽,徐兢为属官,因撰此书,十分详细地描写高丽的地理、物产、民情风俗、典章制度,还图画其形状,回朝后献上。此书也记载了宋朝海船使用指南针的情况。
  岭外代答——南宋周去非撰,共十卷二十门。一一七八年作序。周去非根据自己任桂林通判时的见闻,其中外国门、香门、宝货门、金石门等,记录宋朝南方与东南亚、西南亚以及东非各国的地理、交通、物产、风俗等情况,较为详细。周去非撰书的目的,是为了回答人们关于岭外事情的询问,使宋朝人民了解许多外国的地理知识。
  诸蕃志——南宋赵汝适撰,分上、下二卷。据作者一二二五年所撰自序,他这时仕提举福建路市舶官,“暇日阅诸番图”,并“询诸贾胡,俾列其国名,道其风土,与夫道里之联属,山泽之蓄产,译以华言”,据以写成《诸蕃志》。上卷叙述亚、非两洲共五十九国的地理以及与宋朝的关系,下卷叙述龙脑、乳香、没药等四十多种海外物产,每件物产都记载产地、采制方法及用途等。《诸蕃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异域志之一。
  西游录、北使记、西游记、西使记——一二一九年耶律楚材从成吉思汗西征,在西域居住六年,行程五六万里,写成《西游录》一书。一二二○年金使乌古孙仲端奉派使蒙古,觐见西征中的成吉思汗。他返回后口述行程,由刘祁记录,题为《北使记》。全真道士丘处机(长春真人),一二二一年应成吉思汗之邀西行,经蒙古,到达中亚,三年后回国。随行的弟子李志常记录行程见闻,成《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一二五九年,常德奉元宪宗之命前往波斯,次年回国。他的旅行历程由刘郁写成《西使记》。以上这些游记都叙述了他们经历的山川城市和沿途的民族风习,是关于西域历史地理的有价值的著述。
  真腊风土记、岛夷志略——宋代记述海外情况的专书,由于作者得之传闻,不免有些失实。元代一些海上旅行者写作的海外地理著述,由于亲自经历,记载的内容更为详实可靠。周达观在一二九六年随元朝使臣赴真腊一年多,回国后撰成《真腊风土记》一卷,共四十则,记述今柬埔寨的城廓、宫室、服饰、村落、出产、贸易等地理情况。汪大渊在一三三○年到一三三九年,两次随商船出海,途经南海诸岛和印度洋沿岸数十国,还可能到过东非。他随手记下见闻,回国后编写成《岛夷志略》一书。书中某些内容沿袭周去非、赵汝适的旧说,但大部分记载详实,较当时其他的有关地理著述更为可信。
第四节 科学技术
  在我国科学技术史上,宋元时代是科学技术最为繁荣发展、各种发明创造层出不穷的重要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与本草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