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关于中国各省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度分析-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以上史实我们不难发现:俄国自17世纪以来就轮番交替地对中国和日本进行扩张。但是它对日本的扩张举动总是遭遇到日本政府的强烈抵制,效果不佳;然后俄国的矛头就转向中国,俄国在中国的蚕食扩张总是屡屡得手,鲸吞中国大片领土。日本对俄国在东北亚的出现非常警惕,在处理对俄关系时表现出高度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在涉及到领土完整的问题上毫不含糊,用坚定的意志和灵巧的外交策略度过了一次次难关。中国政府对俄国扩张的反应和日本恰好相反,既没有长远的战略考虑,也没有短期的应变能力,总体上非常迟钝。中国清政府对俄国东扩的估计严重不足,对当时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形势缺乏了解,对沙俄在东北亚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当时的中俄、日俄关系都没有进行深入分析。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这种外交政策研究上的迟钝和失误与日本政府对东北亚局势把握上的逐步觉醒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在俄国对中日两国交替进行侵略扩张的时代大背景下显得尤为强烈。可以这样说,俄国在近代史上对日本的扩张下了不少功夫,但收效甚微,在这期间俄国还遭遇过日俄战争战败的重大挫折。直到今天,俄国对日扩张的成绩仍然只是二战后困扰日俄关系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北方四岛;但俄国近代对中国的扩张却使它获取大片东北亚领土,直到今天依然控制并深深影响东北亚的国际局势。
  第四:中日两国国内环境的差异是两国对俄东扩出现不同反应的重要内部因素
  首先,中国的政权当时掌握在满清贵族手中,满族作为少数民族要统治广大的汉人居住区,在面临内部改革时有很大的顾虑和局限性,导致近代以来始终未能建立一种有效抵御外部侵略的政治经济体制。清政府始终都防止占人口大多数的汉人掌控国家政权,用一种民族歧视的政策来管理国家,这就导致任何的改革都裹足不前,国内国际矛盾都同时加剧。因此,在面对俄罗斯对我国北方领土的入侵时,清政府首先想的只能是如何保证满族的统治地位和满清贵族的特权地位能够延续,这样就不能有效动员全国的力量去保卫国家安全。而日本基本上是单一民族国家,内部没有大的民族问题,明治维新以后,在以天皇为核心的全民认同心理的基础上,在面临变革机遇的时期能较好地迅速转变国家的整个管理体制以适应新的世界潮流,并用这种体制抗击俄国的东扩战略。
  其次,移民是保障边疆地区稳定的最重要最根本措施。满清入关时有大部分人口从东北来到关内,导致东北人口剧烈减少,同时它又在东北地区实行禁止汉人迁入的政策,和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实行的移民实边政策背道而驰,导致东北边防的空虚。从根本上说,19世纪以来东北领土的大规模丧失,都和东北地区中国人口稀少有关,没有足够的人口做保障,任何主权要求都是微弱的。俄国对中国领土的侵略,也是以源源不断的欧洲来的移民为基础的,俄国每侵占一块中国领土,马上就开始安置移民,然后再开始侵占中国的其他领土。日本防范俄国的方式和中国恰恰相反,从面临俄国入侵日本北方领土的时候开始,就实行往北方迁移人口定居的政策, 将北海道地区由藩属改为中央政府直辖管理,这样一来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北方领土的主权问题,有效防止了俄国势力的渗透。
  最后,中国政府自1840年以来,内部的各种动乱和来自海上的侵略几乎没有停止过,导致政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处理此类问题,海防塞防的争论也从未间断。中国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都不太平,都要耗费大量国力去面对,这使得清政府不能集中精力抵御俄国的东扩。日本的情况和中国很不相同,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的两百年时间里,除了打倒幕府的短期内战外,基本没有大规模的内部动乱和外敌入侵,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日本政府能集中全国的力量来抗击俄国,能和东扩的俄国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来保证本国的领土安全。
  第五:中日两国对国际环境的理解和把握的差异也是两国对俄国东扩出现不同反应的重要原因
  在对国际环境的把握上,当1861年俄军占领日本对马岛时,日本竟然能够利用英俄两国在远东的矛盾,说服英国出动军舰帮助日本将俄军赶出对马岛;当1900年俄军占领中国东北后,日本又于1902年与英国签订同盟条约,获得英国支持的日本在1904年…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彻底击败俄国,给俄国向远东的推进以决定性的打击。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日本在近代的外交已经相当成熟,已经可以熟练地运用西方的条约体系和游戏规则来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即使日本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剧烈变动时,它总是能迅速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在1853年面对西方国家的突然入侵时,以及在1945年战败后面临国家危机时,都是如此。 即使在两个半世纪的闭关锁国后,明治时期的领袖人物们依然能迅速地向英国学习航海和建立海军,向德国学习军事艺术和医药技术,向法国学习行政管理,向美国学习商业管理模式。 正是日本这种对近代国际环境的迅速理解和把握,使日本逃脱了象近代中国那样被西方和俄国侵略殖民的厄运。
  中国政府近代在处理对俄关系时,对国际环境的理解和把握与日本政府相比,不管是过程还是结果,都差别巨大。并且,这种差别对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带来了重大的难以弥补的损失。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中国依靠沙俄出面调停,结果是使俄国成为比英法两国获利还多的国家,造成国家领土的大片丢失至今还没有办法收回。从这里可以发现,清政府很早就意识到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利害冲突,也提出过“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但付诸实施后总是取得反面效果。
  中国在近代始终没有象日本那样找到一个强大的西方盟友来制约周围的强国。1902年的英日同盟为后来的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和迅速崛起提供了巨大的外部助推力,而中国在近代一直没有像日本这样的依靠国际盟友争取发展环境的举措。中日甲午战争后,由于俄国带头出面组织干涉,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使中国政府当时对俄国产生好感,于是“联俄制日”成为甲午战争后中国政府挽救危亡的重大外交举措和指导方针。1896年,李鸿章与沙俄签定《中俄密约》,希望以给予俄国更多殖民特权为条件来制约日本,以确保中国周边国际环境的稳定。但不久之后,西方列强就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然后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攻入北京。1900年沙俄以镇压义和团运动和“护路”为借口,出兵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从这时候起,清政府试图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通过加入西方的条约体系来救亡图存的努力彻底宣告失败。从这里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近代对国际环境的理解和把握上也出现了巨大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导致了中日两国在面对俄国东扩时所出现的不同反应。
  
  
  
  
  
  
  
  
  
  
  
  
  

作者:海外再造中华 回复日期:2009…10…15 20:53:05 
 
  第五个论题:
  关于对等尊严与统独问题的小杂谈
  
  在大陆出生长大,又在欧洲求学工作多年;多次去台湾,认识不少蓝绿朋友。
  对两岸问题,有点自己看法。
  
  一 、 国家是暂时的、民族是长期的、文明是永存的。
  判断统独的标准应该以是否有利于中华文明的未来发展。
  
  二、关于对等尊严的若干理解
  
  1、导弹问题:
  最近两岸连“撤除大陆导弹”都无法达成一致,成为政治障碍,其实都是作秀。
  
  最好的办法是:
  大陆将这些导弹直接部署在台湾,既然导弹部署在台湾,自然就不再可能瞄准台湾了;这些导弹的所有权在大陆,自然更不可能瞄准大陆;至于瞄准谁,有大陆方面决定。
  
  可是台湾也有瞄准大陆的导弹,怎么办呢?
  根据“对等尊严”,台湾也在大陆部署同样数量的导弹,这些导弹不可能瞄准台湾,也不可能瞄准大陆,那瞄准谁呢?由台湾方面决定吧。
  
  2、“国际生存空间问题”
  
  根据对等尊严,中华在联合国代表权由两岸各派一名代表,即:同一个席位,两个代表。
  单周是大陆代表来代表中华,双周是台湾代表来代表中华,怎么样?
  
  同样道理,大陆和台湾在国外的大使馆的大使都采取这种方式,怎么样?
  
  那个世界卫生组织就更加不是问题了,也使用这种办法。
  
  当然,一切外交费用都由两岸平分,这也是“对等尊严”。
  
  3、“国号、国旗、国歌、国庆日问题”
  
  周一、三、五叫中华民国,周二、四、六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日叫大唐国。
  这样一来就“对等尊严”了。怎么样?
  
  同一面国旗也可以有正反两面,正面是青天白日,反面是五星红旗。这是对等尊严吧。
  
  国歌就把两个歌曲连起来唱,国庆放假从10月1日放到10月10日。绝对“对等尊严”吧!
  
  4、“政治制度差异问题”
  大陆人民尊重台湾的制度,台湾人也要尊重大陆的制度。不要再相互指责。我们的后代自然会有办法的。根据对等尊严原则,两岸都不要对自己的制度过于自信,去指责对方的政治制度。这个世界天天都在变。所谓适者生存的“适者”,不是最强壮的人,也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最适合时代变化的人。国家也同样如此。不懂变化的国家,就象现在我生活的西欧,只有死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