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远东1628-第5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企业,所以这个小型的露天煤炭,已经足以满足根据地近几年的使用需求了。

这个小型的露天煤矿就在吕梁根据地的附近,这里也建设了一条小型的索道,几千名流民正在这里日夜不停的忙碌,不断将煤炭运送到根据地,满足根据地的今冬的煤炭需求。

吕梁根据地经过几个月的建设,如今已经初具规模。这期间。李明和周林、吕永仁等人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好在根据地不缺劳工,民兵和流民都是最好的劳动力,为了每天能吃饱饭,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涨。

这些流民都经历了灾荒,极度饥饿的状态,令他们至今心有余悸。在这个大灾的年月。找到个能管饭的地方真的不容易,大家生怕因为偷懒被赶出根据地。

虽然根据地为流民提供一日两餐,但根据地的规矩也很多,条条框框加起来有几十条。只要违反了就会受罚,严重的会被赶出根据地,这个时候一旦离开了这里,结局只能是饿死。所以根据地的管理工作很好做,流民情绪也非常稳定,基本没有偷懒和怠工的现象发生。

马上就是冬天了。根据地今年两万多官兵和流民越冬的各项工作,必须要在冬天来临之前全部准备完毕。首先就是根据地越冬住房的建设,好在着山西地区,有着大面积的黄土层,根据地的越冬房屋都可以采用窑洞做为根据地越冬的房屋。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汉族劳动人民的象征,也是中华民居史上一个古老的建筑形式,被誉为“东方一绝”。地处黄土高原东部的山西省。黄河流经大半个省境,沿岸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梁峁纵横。

深大一两百米的黄土层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为窑洞的建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自古以来,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因地就势,建造了许多别具风格的窑洞。

土窑曾经是黄土高原上最古老、最简陋、最常见的居所。严冬季节,窑洞里温度最低也在10c左右,而且施工简便、造价低廉。窑洞的地下、四周有厚实的土层,具有防火、防风的功效。长期生活在窑洞里的人情绪常处于平静状态。常见病的发病率很低,因此当地人总结出一句话:地气养人。

李明带领大家组织根据地的流民,在根据地挖了大批的窑洞。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十分适宜居住生活。根据地的窑洞,大都采用靠崖式窑洞,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灶台设置在窑洞的外面,窑洞内一侧有锅和灶台,在炕的一头都连着灶台,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公司运来了大批的棉帘子,可以遮挡在窑洞的大门里面,足以在最寒冷的冬天遮挡风雪。

每个窑洞里都是三层木架式的通铺,每个窑洞能安置四五十人,条件比较艰苦。但为了安置更多的流民,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公司建委基建处临时派来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移民员工,他们在流民中挑选了一批有过建房经验的流民,集中培训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带着他们进行了紧张的施工建设,在工作中边学习边积累经验。

窑洞中所需的木料,都是就地取材,这个时代的吕梁山区,林业资源非常的丰富,各种乔木、梓木、灌木和各种有性、无性、宿根、木本草类、蕨类繁殖的最佳生存环境和土壤选择区,几乎囊括了华北地区所有的植物品种。

根据地附近的山林里,百年以上,甚至数百年的树木比比皆是。根据地专门成立了林场,林场的砍伐组和木工组每天都在附近的山林里伐木,并将砍伐的原木,在林场的木材加工厂进行加工。

为了满足根据地的木材需要,公司支援了一批木工机械,并在木材加工厂安装了一组蒸汽动力机组和一套蒸汽发电机组,为林场提供必要的动力和电力资源。

周林带领着流民在附近山地大肆开荒,平整出了部分的土地,来年可以在在这些坡地种植玉米、马铃薯和红薯。周林特意在农林部抽调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移民员工,教流民种植这三种高产农作物的知识。

他还从公司带来了大批的粮食、蔬菜种子,争取明年春天在根据地开发农业资源,争取在不远的将来,做到根据地粮食自给自足。另外,以后他还将在根据地开展生态农业计划,建立菌类培植中心、养鸡场、养猪场和畜牧场。(未完待续。。)

ps:感谢风踪影、46的月票支持。

第七百四十四章 山西(十二)

此时胜水河边聚集着大批的内河机帆船,为了支持山西支队的这次行动,公司甚至将黄河水道运送流民的大半船只都调集了过来,这才算是解决了物资的运送问题。,

几个大队陆续回到了吕梁山区,沿途还都在流民中收拢了一批青壮男女。现在根据地的各项基础工程还都在收尾阶段,这次行动劫掠的大批物资还要清点入库,所以近期不宜收拢太多的流民。但是在入冬前,吕梁山根据地将根据粮食等物资的储备情况,再确定今年收拢流民的具体数量。

胜水河简易码头这几天非常的热闹,山西游击支队的官兵,以及大批的民兵和流民都在这里忙碌着。李明和宋涛等人也都和大家一起搬运船上的物资。

整个根据地的人都被动员了起来,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这次任务劫掠来的物资太多了,从船上卸下来的物资堆积如山,都被放在河边几个物资临时存放点里。然后用一辆辆马车再把物资运到山下,利用进山索道将物资送进根据地。

根据地的山下,进山索道正在全负荷运转,二十四小时日夜不停的向根据地运送着各种物资。几台蒸汽机组剧烈的咆哮着,根据地工业小组的员工紧张的守护在设备的旁边,紧张的观察着设备的运转情况。

因为物资太多,运送物资的进山索道速度,也无法在短时间把所有的物资运到山上。李明就命令将所有的战马,以及缴获的骡马和耕牛都利用了起来,驮运物资上山。

很多上山的民兵和流民,都会主动的要求背负一袋粮食,或是其他物资。虽然山路陡峭,但是他们真的是饿怕了,只要让他们背粮食,再沉他们也不怕。看到公司拉回来这么多的粮食,大家的心里都踏实了,就算再苦再累。他们也要把粮食背到山上去。

吕梁根据地现在一穷二白,虽然有公司支援的一些物资,但这里距离公司毕竟太过遥远,往返一次需要很长时间,如果光指着公司一味的支援,明显不现实。目前公司还能依靠运送流民往返的船只,不断的对根据地进行物资的补给,可一旦进入冬季,公司的物资补给就会大幅度减少。

所以吕梁根据地还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争取做到自给自足,通过缴获等手段,满足根据地各种补给需求。也可以在吕梁山区大肆开荒造田,利用种植玉米、马铃薯和红薯等亩产较高的农作物,满足自身的粮食需求。

物资搬运的行动整整持续了十几天,才算是将河边上堆积的物资运到了根据地。当最后一组物资被索道送上山,根据地的所有人都大声的欢呼了起来。

看着如此之多的粮食等物资被送到了山上,根据地的流民都非常兴奋。这个年景说什么都没有用,有粮的才是娘。大家看着堆积如山的粮食。就别提多踏实了。

又经过几天的清点统计,在远东几十个员工的努力之下,所有的物资终于全部入库封存了起来。李明他们这些天也在跟着大家一起忙活,每天只睡几个小时,都非常的辛苦。看着堆积如山的物资,大家都很欣慰。如果不把这些物资统计完入库。他们真的睡不着。这可是根据地的根本,没有了这些粮食等物资,吕梁根据地根本熬不过这个冬天。

李明和根据地管委会的几名常委,也总算有时间坐在一起开个会了。根据地的仓储和物资统计工作,都由吕永仁负责。他首先对根据地的粮食等物资的仓储情况和这次行动劫掠的物资统计工作,向大家做了汇报。

“支队各个大队这次行动缴获的物资,基本统计完毕,物资现在都已经入库。其中白银一千五百余万两,黄金三十余万两,白面、杂面、稻米、小米、豆类等各种粮食总计两万余吨,骡马耕牛两千余头。另外还有大量的金银珠宝、古董字画、宝石翡翠、丝绸布匹、瓷器漆器、铁料铜料、农具炊具等物资,我们按照现在大明的市价估算了一下,总值大约八百余万两白银。”

大家听了他的汇报,都非常的振奋,其他物资倒还不算什么,主要是那两万多吨的粮食,这个太给力了。晋中盆地的几个县城的晋商、米店和官仓,估计都被远东扫干净了。

这个年景,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啊,关键是你就是有再多的银子,也买不来粮食。米店和各个大户都捂着粮食不卖,生生的将粮食炒成了天价,而且现在还买不到粮。

李明点了点头,转过头对旁边的林菁华问道:“老林,根据地的窑洞准备的怎么样了?”

根据地的基建工作,目前由林菁华负责,听了李明的话,他笑着道:“根据地的各项基础建设,都是按照之前制定的规划建设的。这几个月,我们在附近寻找了几处合适的地点,共挖了近两千个窑洞。包括生活区、办公区、仓储区、工业区和军营等区域。我们建造的各个窑洞生活区,都是按照大队建制规划的,方便根据地对流民的管理。

因为时间比较紧,流民生活区窑洞的条件比较简陋,每间窑洞三层通铺,挤一挤可以睡五十个人,现在大部分窑洞已经可以入住,但越冬应该没问题。每个流民大队生活区,都建有公共厕所、食堂、饮水区、储煤点和仓库。

另外办公区、仓储区、工业区,以及部队营区的窑洞条件相对好一些,冬季取暖的情况也不错。我们正在抓紧施工,在入冬前争取把所有的窑洞都建造完毕。但冬季取暖用煤的需求比较大,我们在各个居住区建设的储煤点儿,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