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道果-第8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一方面,随着国战平息,三水部名传草原,有气吞大漠之势,他们的举动,慢慢成为草原风向标,多鲁推崇邱学,又有邱言过去所为,很多部族都已知晓,北疆战役的胜负,其实与此人关系密切,一来一回,推崇邱学竟成草原风尚,隐约有争夺正统的味道了。

这些,都为几十年后,邱学的草原分支、分出两位活圣贤的转世传承奠定了苗头,此乃后话,暂且不表。

却说草原上邱学流传,但除了三水部的多鲁一支,其他部族对邱学并无理解,很多连看都没看过,所以在草原的流传,更多是象征意义上的,真正的邱学分支,此时还没有出现。

与之相比,其他三方,都有着自己的主张根据,难分高下。

如三晋之地,就有号称邱言记名弟子华舍整理的一册《知行言》,为邱言开坛讲学的实录,其中包括了几名学子的见解和注释,主要内容,乃知行之道在具体行业上的指导思想,稍显单薄。

相比之下,剑南方面的主张就稍显逊色,核心之物,就是那本在官场流传的《笔记》,因邱言从未将之正式传世,没有具体名称,有人称之《钦差笔记》,有的叫做《邱官手札》,名头各异,记述的也不是具体学说,而是为人处世、为官之道,以及兵制变法。

值得一提是,兵家所推崇的,正是这本笔记。

至于崔素井所得的这本《学士说》,是整理的邱言言行,主要是他在国都时的所言所行,为国子监内的方子延等人总结编写,除了收录了邱言的讲学外,更有他令监生们在城外农田劳作时所说的话,对于劳作本身带来的变化也有涉猎,但书中体系不明、逻辑也不算清楚,没有将知行关系点出,其实较为隐晦。

《学士说》也是当前最为士林中认可的一本,认为此书代表了邱学的部分思想。

邱言的学说,最开始的时候,为诸多学派所忌,想将之打压,同时移花接木,把其人思想拿到自家学说里,让知行之道最终烟消云散,成为其他学说的养分。

但现在,大部分书院已打消念头,其中缘由,与邱学速度流传的理由,都只有一个——

知行之道,为打开文网的钥匙!

此网,对士林文坛的冲击,比之活字对雕版的冲击,要强上太多了。

“崔兄,既然都记不清了,何不再入文网一探?正好我等又有疑问要请教,崔兄复述出来,也好让我等记下来,所需书册都准备好了。”

崔素井命运改变,从一落第秀才、崔家闲人,变成城中名人,根源也在文网。

“好说,但要等我酝酿一番。”看着众人急切表情,崔素井泯了口茶,应了下来,他却不知,这次再入文网,亦将从中得到机缘!

ps:感谢“神守坤宫”的打赏!

感谢“风随行”、“吃仙丹”、“5555859566”、“哈吉巴”投出的月票!


第九百七十章移风易俗,文网初起

“若能入文网,当真是方便为学,有什么地方不懂、不会,只要入得里面,用自身所学交换,就能得指点,羡煞人也。”

见崔素井闭目酝酿情绪,身边几名儒生便都后退几步,尽量不去干扰,同时低声交谈。

“可不是么?咱们闽地领悟了邱学,能入文网的,哪个不是学问大增?便如崔生,一朝领会了知行之道的精髓,入得文网,不光学识大涨,地位也水涨船高,比许多举人还要吃香,听说连知府大人,都有意要请他过去,给自家子侄传授诀窍。”

“说起来这文网也是奇妙,听说里面包罗万象,积累有诸多知识,只要能入其中,就会有所收获,只是咱们生性愚钝,虽然也都得了一册《学士说》,但终究不得要领,里面的语句都能明白,但无法沉浸里面,领会精神。”

“其实也不必太过计较,毕竟入了文网,还是要用自身学识交换,才有所得,但话说回来,只要不涉及不传之秘,拿学识去换取知识,总好过拿银子去买吧?这换出去的学识,也不会消失,换回来的知识,累积心中,这是不断充实自身。”

“咱们这些人,多数没入过什么书院,祖上也不见圣贤、文豪,能有多少不传之秘?我倒是听北边的远亲说过,有人曾在文网里探得圣贤注释,略有记忆,可惜自身积累不够雄厚,终究支撑不了他汲取足够的圣贤注释!但即便如此,事后那人的学业还是突飞猛进!”

“圣贤注释?真的假的?这种东西。都是有名气的书院的不传之秘,就算是普通的书院弟子都未必能见。会出现在文网里?这文网的手笔未免太大了吧,怕不是要赶上传说中的士林了?”

“士林我没去过。也不敢奢望能去,可文网就不一定了,对我来说,这文网可比士林要重要,今日回去,还要温习知行之理。”

“你可不要太过沉溺了,这科举毕竟不考知行,咱们学他,也只是想借此入得文网。从而交换平时得不到的知识,可不要本末倒置。”

“或许,正是咱们存着这样的功利心思,无法静心为学,才不能如崔生一般,领会精髓,便就入不得文网。”

……

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随着文网与知行之道的相互促进,被越来越多的人得知。而文网的规则也广为流传。

用自己的记忆、学识,换取等量的文网知识,在消化之后,这些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后。便可以继续用作交换。

这并不是重复交换,同一个道理,在不同人看来。就会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的背景、经历、传承都不相同。看问题的角度自然就有偏差,加上自己的理解。便会形成新的观点和看法,然后与文网相合,增加底蕴。

不过,想要进入文网,不能单纯靠着意识、学识就达成,需要配以对知行之道的了解,并由书籍、纸张作为媒介,在专心读或写的时候,才能透过书本入内,这点是邱言结合圣贤堂内进入士林的法门,但门槛降低许多,不需要特定的纸张。

另一方面,也是他为了抑制人道的偏差采取的措施,不然的话,世人靠着心中所学,就能凭空入网,不分时辰和地域,久而久之,会使得文网成为承载人道知识的载体,使得书本等物衰败,这不仅会令与印刷术有关的技术、学科无法发展,还会彻底扭曲东华人道。

毕竟,文网乃是邱言个人所建,根源和前世有关,算是半个外来之物,为前世人道的表象之一,若反而成了东华人道的核心,可以说就彻底改变了人道的进程,为一方人道覆盖另一方人道,不说因果,单是对人道发展就有不利。

“诸位,文网传的玄乎,其实也不是那么高深,可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时,闭目的崔素井睁眼说道,众人的低语,没有刻意避开他,他与几人也算交情不浅,有些话并不避讳,“就算是领悟了知行之道的道理,其实只是摸到皮毛,其内真谛高深莫测,不费岁月研习,是无法真正领悟了,崔某不过将之当成敲门砖,也是惭愧。”

就有人附和道:“说起来,那位邱学士,真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不过壮年,便有这般成就,也可称为在世圣贤了,若有机会,我等也想好好研习他的知行之道,可惜愚钝,找不到关窍,总是不得其法。”

崔素井闻言,已知其意,笑道:“听说在那北方,有人自发组织起来研习邱学,只是邱学士还在南疆,无法与之呼应,因而未成规模,想来学士北归,必定有所动作,到时邱学的窍门,或许就能流传出来了。”

他自然知道,面前几人,是想让他传授知行之道的奥秘,可惜他自己也是无意中得悉了一点精髓,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又哪里说得清楚?

说到底,要入文网,就要习得邱学精髓,哪怕不能精通,也要有所领悟,但知行之道的奥秘,不光要知,还要行,这个道理,北边的学子也是最近才惊觉,人数不多,而传到南边尚需时日,闽地学子也就无从得知了,只有部分人阴差阳错,又或本身资质不凡,又或心念与文网契合,方能达成,当然说不清缘由。

不过,崔素井不说,其他人就当他敝帚自珍,难免嘀咕,对此崔素井也是有口难言,但他这个人颇重情义,既然说不清,就从其他方面补偿,便将自己从文网中所得之事,尽量传出。

“诸位这次都想探得什么?”

“都在上面写着了。”

问答之后,崔素井点点头,将桌上堆着的几本书翻开,粗略一看,又合上几本,只留其中三册,对周围人道:“这三本,崔某前些日子看过,略有所得,可以直接去试着交换。”他的神情平和,显是之前酝酿得法。

听他这么一说,围着的几名儒生里就有三人露出笑颜,都道:“有劳崔兄了。”

“算不得什么。”说着,就有小二过来,按规矩收拾一番,将桌上摆好笔墨纸砚。

这间茶肆,本就有名,从不缺乏文人墨客,更有儒生学子时常观光,可谓文雅之地,自是识趣的,而崔素井现在名声不低,经常出现此处,早就有掌柜的特别吩咐,这小二布置起来驾轻就熟。

“多谢了。”道了声谢,崔素井也不啰嗦,便将三册书放下,然后拿笔沾墨,就在上面写了起来,但不是随性发挥,而是在誊写书上语句,同时沉下心,调动记忆中对这三书的看法和认识,同时默念知行精髓,心念渐渐沉淀,神情专注。

见了他的表情,其他人也不多言,知道是紧要时刻,连低语都停下了,这周围几张桌的人,见了这一幕,认出是崔素井后,也都忍不住望了过来,知道这是他在联络文网。

要入文网,掌握诀窍很重要,领悟知行精髓也必不可少,但个人的专注、用心,也不可能避免,这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态度,同样也有助于精粹念头。

几息之后,崔素井的慢慢平静下来,双眼也缓缓闭上,整个人散发出一股平静祥和的气息,他的几位友人对此并不陌生,知道崔素井是在步入文网。

这文网的特性诸多,被世人所知的也有不少,其中一点,就是想要获得相应的知识,就要通过有联系、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