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执宰大明-第12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面固然有文官集团悉心处理日常政务的功劳,同时也有内廷的督促之功,正是内廷和文官集团的相互制衡才使得大明朝局稳定。

说起来,这正是明朝皇帝们高明的地方,把繁杂的日常政务抛给臣子和奴才去做,而自己则享受生活的乐趣。

内廷的宦官之所以会飞扬跋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文官集团势力的强大,皇帝为了制衡住文官集团故意放纵宦官,让宦官打击文官集团的势力,使得双方的力量保持平衡。

从明朝的历史来看,宦官们虽然拥有很大的权势,但都要依附于兄弟,并不像李唐等朝代那样能把皇帝架空,始终是皇帝的奴才。

在明朝的三名权势熏天的宦官中,除了王振被激愤的将领杀掉,刘瑾和魏忠贤都是被皇帝给除了,而刘瑾和魏忠贤对此没有丝毫反抗之力,足见宦官们只是皇帝的附庸。

否则的话,刘瑾和魏忠贤将会像李唐时期的宦官那样,可以废掉皇帝另立新的天子。

“咳咳……”就在李云天琢磨着等下如何打圆场来缓和现场紧张的气氛时,张氏太皇太后忽然剧烈咳嗽了起来,一张口喷出一口血来,打断了杨士奇的话。

“快传御医!”正统帝见状大吃了一惊,连忙冲上前扶住了张氏太皇太后,然后冲着门口的内侍高声喊道,守在门口的内侍慌忙去外殿去请等候在那里的御医。

现场的文武权贵纷纷流露出关切的神色,目不转睛地望向双目紧闭倒在正统帝怀里的张氏太皇太后。

杨士奇的双目闪过一丝失望来,就差一点点他就能把第三道上疏讲完,现在看来原本就无比虚弱的张氏太皇太后这下要凶多吉少了。

“唉!”望着昏死过去的张氏太皇太后,李云天暗自叹了一口气。

李云天可不认为张氏太皇太后是无端昏过去的,很显然这是张氏太皇太后刻意而为,他没想到张氏太皇太后会用这一手来对付文官集团的发难,以张氏太皇太后的身体状况来看恐怕她这次闭眼后将很难在醒来。

不得不说,张氏太皇太后的这个选择是最为明智的,这样一来既保住了内廷,同时又能避免与文官集团撕破脸。

守在外殿的御医们不敢怠慢,风风火火地来到了床前给张氏太皇太后进行诊断,正统帝和李云天等人焦急地在一旁等待着。

“皇上,太皇太后薨了!”经过一番忙碌后,满头大汗的御医们纷纷跪在了正统帝面前,领头的御医诚惶诚恐地说道。

“太皇太后!”听闻此言,李云天和张辅、杨士奇等文武权贵不约而同地跪了下去,宫女和内侍也相继跪下,屋里顿时哭声震天。

“传朕旨意,太皇太后操劳一生,其丧事一定要办得风风光光。”正统帝和孙太后、胡皇后随后也跪在了床前,正统帝一边擦着眼泪一边高声吩咐跪在身后的宋大山。

“奴才明白。”宋大山闻言磕了一个头,急匆匆地离开前去张罗张氏太皇太后的丧事。

“山雨欲来风满楼!”随着张氏太皇太后的离去,跪在正统帝身后的李云天好像已经嗅到了硝烟的味道,心中不由得暗暗说道。

望着床榻上面色安详的张氏太皇太后,两行热烈顺着李云天的脸颊流了下去,张氏太皇太后一直对他倚重有加,对忠王府也颇为关照,这使得李云天对她的离去黯然神伤。

张氏太皇太后薨了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京城,整个京城随之笼罩在了哀伤的氛围中,百姓们对贤良淑德的张氏太皇太后敬爱有加,故而不少人主动为之戴孝。

在张氏太皇太后留下的遗诏中,勉励朝中文武大臣辅助英宗实行仁政,语气诚恳淳厚令百官万分感动。

为了彰显张氏太皇太后的生平,经过礼部拟定,正统帝为她上尊谥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

后世之人对张氏太皇太后有着颇多赞誉,《明史纪事本末》上记载:

宣皇晏驾,新主幼冲。王振以青宫旧侍,俨然自负顾命。其时三杨犹在位也。太后贤明,有汉马氏、宋高后风。

《明史演义》上说:王振用事,祸启英宗,太皇太后洞烛其奸,令女官拟刃于颈,其明智更不可及。乃帝臣乞请,不即加诛,大奸未去,贻误良多……若太皇太后张氏者,其尤为女中人杰乎?

十二月,张氏太皇太后与仁宗合葬于献陵,并附祭于太庙,一代贤后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张氏太皇太后出殡后,一直忙着丧事事宜的李云天终于可以松一口气,现在北方诸都司新军军制改革已经临近尾声,江南税务革新也快落下帷幕,这使得他难得地清闲了下来。

说是清闲,并不是李云天无所事事,他身居高位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公务,只不过手头的公务没有新军军制改革和税务革新那样耗费精力。

张氏太皇太后入葬的第三天,王振被正统帝提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宋大山取代了杨庆成为了御马监太监,正式执掌宫里的禁军,而杨庆被调往南京任职。

伴随着宋大山和王振的提升,内廷的势力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王振和宋大山正式确定了内廷的主导地位,使得金英和王瑾等原内廷的大佬不得不对两人敬畏三分。

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张氏太皇太后在的时候金英和王瑾等内阁老人还会受到重用,可随着张氏太皇太后的离世正统帝身边的宦官们开始踏入权力的舞台,他们唯有退避三舍,明哲保身。

正统帝之所以没让王振取代金英和王瑾等人在司礼监的地位,是考虑到金英等人的资历和功绩,因此希望王振能循序渐进地掌控司礼监,一蹴而就的话不仅容易落人口舌而且还会使得内廷生乱。

金英和王瑾是两个聪明人,自然清楚长江后浪推前浪,虽然正统帝没有免去两人的职务,但两人知道正统帝想要让王振来执掌司礼监,故而知趣地把司礼监的事务交给王振,这使得王振意气风发,万分得意。

就在王振进入司礼监不久,王振的家人迁到了京城,住进了一所气派的宅院中,欢天喜地地准备着过年事宜。

据李云天所知,王振家人所住的这座大宅子是六部的一名官员送给他的,毕竟并不是所有的文官都是有骨气的,也不是所有的文官都能经受住权势的诱惑,故而为了升迁那名官员选择投靠王振,希望王振能在正统帝面前美言几句。

虽然王振进入司礼监后行事变得张扬起来,不过李云天现在没有精力关注他,杨士奇的长子杨稷已经从江西押来了京城,由于杨稷案情重大故而三法司进行了会审。

李云天查看了杨稷的卷宗,心中感到非常无奈,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杨稷的恶行一一暴露,必将难逃一死,这对杨士奇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第1212章告老还乡

正统八年,大年初一。

李云天和京城的文武重臣进宫给正统帝和孙太后拜年,作为后宫的新主人,孙太后设午宴款待了李云天等人。

自从取代胡皇后成为宣德帝的皇后,孙太后知道朝中的文武大臣对此非常不满,再加上张氏太皇太后的强势,因此她的行事一直非常低调。

如今,张氏太皇太后已经病逝,那么孙太后自然要承担起辅佐正统帝的职责来,她要确保正统帝亲政之前朝局的稳定。

不过孙太后毕竟不是张氏太皇太后,在朝臣中的影响力有限,这就使得她更为依赖内廷的宦官,进而也促成了宦官势力的增长。

午宴后,李云天第一时间赶去了杨士奇的府邸,前去看望患病的杨士奇。

杨稷被押进京城后,杨士奇再承受不住市面上的风言风语,心力交瘁下大病了一场,告病在家休养。

与杨荣去世后的遭遇一样,本该门庭若市的杨士奇府邸冷冷清清,自从杨稷的罪证被正统帝派去的御史查明后前来杨府的客人就越来越少,到现在除了一些要好的故旧外基本上没什么人上门,都想跟杨士奇划清界线,忙着投靠新的阵营。

京城没有什么秘密可言,谁都知道杨士奇这下要被杨稷的案子牵连,仕途堪忧,因此这个时候谁吃饱了撑的往上凑。

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莫过于此。

李云天的到来使得冷清的杨府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从爵位上来看李云天可是朝中文武百官之首,李云天能来杨府对杨家的人来说已经足矣。

别人可以不来杨府,但李云天是一定要来的,无论如何杨士奇都是他的恩师,虽然他现在已经贵为亲王,但是这一点永远无法改变。

“王爷!”杨府的客厅里,二十几名前来给杨士奇拜年的文官见李云天进来,连忙向他躬身行礼,他们都是杨士奇的门生,如今在京城各大部院任职属于杨士奇的嫡系,同时也是李云天的师弟。

李云天与众人寒暄了几句后就被杨府的下人请去了后院,面容憔悴的杨士奇强打着精神在后院的一个小院院门前迎接他,两人谈笑着进了一间厢房。

“恩师,杨大哥的事情已然至此,恩师还是宽心为上,切莫伤了身子。”在屋里落座后,李云天品了一口侍女端来的香茗,微笑着开口劝向了杨士奇。

现在屋里又没有外人在,故而李云天就以杨士奇的门生自称,他口中的杨大哥自然指的是杨稷。

“唉,我对不起那些受害的百姓,倘若不是我失察,那些百姓就不会遭受如此大的灾祸。”杨士奇闻言叹了一口气,他现在心中无比自责认为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职责,这才使得杨稷闯下了弥天大祸。

“恩师,朝廷离不开您呀,为了皇上,为了大明,您都要撑过这道坎儿。”李云天可以理解杨士奇的心情,不由得劝慰道。

“老了,已经没精力再在那些政务上。”杨士奇苦笑着向李云天摆了摆手,经过了杨稷的事情后他此时已经心灰意冷,萌生了退意。

“恩师,您走离开的话那么可只剩下杨溥大人苦苦支撑内阁了。”李云天闻言沉吟了一下,郑重其事地望向了杨士奇,那样一来的话杨溥将会过的很辛苦,内阁别说与内廷抗衡了,就连六部也斗不过了。

“江山代有才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