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执宰大明-第4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个原因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明朝中央财政穷困的关键。

依照洪武皇帝的定制,明朝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是分开来算的,地方税收直接归入地方政府,就地收支,不必上缴到户部。

根据史料记载,明朝初期每年的实物税收大概能折算为3000万石米,以一两银子两石米计算,明朝实物税折银大概为一千五百万两白银。

再加上明初中央实际税收两百万两白银,以及地方上的总税收一千四百两,明朝初期的财政总收入为三千多万两白银。

南宋与明初白银的购买力相当,虽然明初的税收比不上南宋,但是比后来的清朝是要富裕许多。

清朝在康熙年间岁收达到近三千万两白银,乾隆时期则近五千万两,不过由于明朝中后期日本和南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导致清朝白银的购买力远低于明朝,所以明朝的财政收入高于清朝。

正是因为明朝采用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分开的税收,地方税收都在当地政府就地支取,这使得地方官吏想尽办法中饱私囊,隐瞒、虚报、欺骗税收。

这使得明朝的税收没有到达国库,绝大多数都进了士绅阶层人员的手中,也就是所谓的“藏富于民”。

因此导致的结果是大明户部国库里的银两可能还比不上一个江南大财主的小金库,这使得大明每遇到天灾战祸国库都捉襟见肘,而那些江南士绅商贾却富得流油,每次向朝廷捐献的银两都有数百万两之巨,可谓既占了便宜又落了一个好名声。

明朝的财政之所以会陷入窘境,归根结底与明太祖的出身和经历有关,洪武皇帝可谓是历朝历代出身最为贫贱的皇帝,虽然在元末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但因为他出身的局限性,使得他的思想带有严重的小农意识。

由于这种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洪武皇帝极度重农抑商,在他的眼里或许根本不该有商人这种不劳而获的阶层出现,而他的理想国度是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种小农意识的局限性,当初修建南京宫殿的时候每一个块砖石竟然都是从各地烧制好后再运到南京,耗费巨大,而洪武皇帝却没有想过在南京修建一个砖厂,就地供给砖石。

洪武皇帝对商人的打压堪称历代之最,除了禁止商人穿丝绸,而且还不许商人子女考取功名,直到永乐年间才逐渐取消这两条限制。

除了对对商业大力打压外,洪武皇帝由于蔑视商人,故而自然也不重视税收了,因此所制定的税收以农业税为主,明初的商业税是30税1,也就是3。33%的税率,现在看来完全就是不可思议之事,结果自然白白便宜了那些商贾。

由此一来,明朝的海外贸易也深受影响,在各种因素的纠缠下实行了海禁,使得明朝没有了唐宋之际万国来朝的盛况,每年损失大量的海关税收。

而宋朝的税收收入远高于明朝,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它比明朝系统的海关税以及商税,南宋时农业税除了两税法所交的税收外,朝廷还以各种名目强迫农民交税,农民的负担远比明朝时要重。

不仅李云天,年轻的宣德帝也非常清楚大明中央和地方分开收支的弊端,势必造成大量的财富从国库流向士绅阶层,可现在他却无能为力。

并不是宣德帝不想改变大明的税收体系,而是此事事关重大,不仅要改了洪武皇帝的祖制,而且还触动了大明文官集团的核心利益,必将遭受到文官集团的反对,进而引发社会动荡。

想想明朝夏冬两季地方官给京官的炭敬和冰敬,说到底就是来源于地方财政税收,这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关系网络,触之必将被文官集团群起攻之。

这也是明朝之所以对贪腐惩处极重但还是有众多官员以身试法的原因,除了人性的贪婪外,根源其实就在大明的税收体系上,给予了那些官员上下其手提供了便利。

即便是雄才大略的永乐皇帝,也没有轻易拿大明的税收体系开刀,更何况登基不久君威尚浅的宣德皇帝。

李云天知道,为了大明将来的发展,大明现行的税收体系必须要改变,否则长此以往朝廷势必因为国库空虚而被士绅商贾阶层所制约,有百害而无一利。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永乐帝在位的时候,有御史弹劾两淮盐道徇私舞弊,暗中售卖私盐牟利,希望永乐皇帝彻查。

不过,永乐帝数次亲征江南的盐商都捐献了大量的银两以作军资,故而永乐皇帝将这道奏疏给压了下去。

因此,趁着这次来交趾的机会,李云天决定在交趾这个偏远之地实行新的税收体系,将税收收归国有,由中央户部再往下拨付,由于山高路远朝廷里的那些官员们可就鞭长莫及了。

再者说了,李云天手握交趾军政大权,他要以与叛军交战在交趾实行军事管制为名来推动新税收体系的实行,朝廷里的官员将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这也是宣德帝将交趾和广西军政大权都交给李云天的一个重要原因,宣德帝希望李云天能在交趾和广西率先实行新的税收体系,进而在全国推行开来。

李云天为了在交趾实行新的税收体系,首先顺应时势取消了交趾的田赋和丁税,使得明军所控制州府的财政大权集中到了交趾布政使司的手里,由交趾布政使司往下拨付,其次就是在云屯市舶司明确了中央户部和地方衙门各占一半的税收。

这里的地方衙门指的是大明的十三个布政使司衙门,算上交趾布政使司的话就是十四大布政使司。

李云天所要做的不仅仅是推行新的税收体系,而且还要构建大明新的财政体系,从目前大明的现状来看可谓任重道远。

对于李云天来说,他现在最大的优势就是宣德帝的支持,宣德帝要想在臣服朝中的文武百官,像洪武皇帝一样君临天下的话,需要李云天来为其冲锋陷阵,在朝中建立像洪武皇帝一样的威信。

第477章恩科(三更)

宣德三年三月初,交趾明军掌控地区和广西、广东、云南四地,一万多名年轻的读书人参加了在各自州府治所举行的由宣德帝特旨开设的恩科。

这次恩科与往常不同,并不是人们所熟知的文举,而是一直被人们所冷落的武举,确切的说是新式武举。

之所以是新式武举,是因为此次的武举与不仅与往年不同,而且与文举也不同,试卷采用的竟然是百分分数制,不再是单纯地做文章后由监考来辨别文章的优劣,令那些读书人是大开眼界。

按照新式武举的流程,所有参与考试的考生必须要经过文考和武考,然后依照综合成绩按照分数从高到低来录取,这样一来就避免了许多人为因素,可谓是最公平的录取方式。

与当年在南直隶和北直隶时的新式武举考试时一样,这次恩科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初试,所有符合年龄要求、通晓文墨的读书人都可以在各州府治所举行。

第二阶段是复试,通过初试的考生被讲武堂的官吏送到广西、广东和云南的省城参加考试,交趾的考生在交趾三司所在的太原城考试。

与南北直隶那次武举考试不同的是,为了能吸引更多的读书人来参加考试,李云天放宽了考生的年龄限制,由十六周岁到二十五周岁,改为了十六周岁到二十七周岁。

李云天在交趾与黎利斗智斗勇的时候,讲武堂的官吏们已经去了广西、广东和云南,在各州府热火朝天地宣传着宣德帝此次的恩科事宜。

为了能使得此次恩科顺利进行,李云天特意从交趾的军费中拨出了三万两银子给那些讲武堂的官吏,让他们将声势造起来,以吸引当地的读书人参与考试。

尤为重要的是,李云天让那些官吏将宣德帝的一道恩旨大肆宣扬,以消除读书人们的顾虑。

这道恩旨是非常特别,是宣德帝专门为了交趾恶劣的局势而下达的:凡参与新式武举的考生,一经录取即为大明的流官,其身份与举人相同,虽为军阁管辖,但纳入大明吏部官员名录,政绩卓越者将由讲武堂推荐后调往两京十三省任职。

如此一来,这些参加新式武举的考生一旦通过了复试,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将获得举人的身份。

这可是不折不扣的功名,获得讲武堂的推荐就可以调离交趾,使得不少年轻的读书人跃跃欲试,只要有了举人的功名就可以正式踏入官场为官。

不过,要想取得举人的功名也并非容易,新式武举与大明现行的文举和武举不同,通过复试的考生并不是直接授予官职,而是要进入讲武堂下辖六大学院,将在六大学院里继续受教,只有通过六大学院最终考核的人才能获得举人的身份,同时也在军阁拥有了武职。

讲武堂下辖的六大学院即兴农院、兴户院、兴礼院、兴军院、兴工院和律刑院,是李云天专门用来培养专业人才的地方。

两广、云南和交趾的考生是讲武堂六大学院的第二批学员,第一批学员宣德二年的时候就已经入了学,是从参加南北直隶上次新式武举的考生中选取的人员。

因为六大学院的校舍还处于建设时期,故而第一批学员只能将就着现在民宅里上课,等校舍建好后再移过去。

至于这第二批学员,处境要比第一批更为复杂,由于他们是李云天选定的未来交趾的官吏,故而所有的学业都要在交趾完成,李云天已经从讲武堂六大学院的老师中抽掉了一批前来交趾。

本来,由于交趾处于战乱动荡中,再加上被视为蛮夷之地,两广和云南的读书人都不愿意前去那里。

不过随着李云天接连在交趾打了胜仗,先是攻克了叛军驻守的安梁县城,接着又在落叶坡伏击了叛军,后来还从叛军手中收复了谅江府,使得人们看见了平定交趾叛乱的希望。

故而到了考试那一天,两广、云南加上交趾,一共有一万多名考生参加考试,已经达到了李云天心中的目标人数,毕竟交趾这种偏远之地历来被人们所恶,能有这么多考生参加考试已经令他非常满意。

由于考卷采用了百分制,因此极大地提高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