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执宰大明-第7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按照一般的流程,宣德帝会让监察御史巡按交趾,不过李云天时都察院的右副都御史,那么为了稳妥起见都察院的监察御史肯定就无法启用。

因此,从查案的能力以及避嫌等因素上来看,也唯有选择南京三法司的人去查。

“好,就依卿言。”宣德帝闻言微微颔首,认可了杨士奇的这个提议,咳嗽了几声后向杨士奇说道,“给南京三法司下文,让他们即刻派员前去交趾探查此事。”

“皇上,派何种官阶的人去为好?”杨士奇向宣德帝一躬身,开口请示道,这种大事自然要让宣德帝圣裁。

“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南京大理寺左少卿和南京刑部左侍郎,派三人前去交趾。”宣德帝沉思了片刻,开口向杨士奇说道。

广西、交趾总督府的级别要高于大明的布政使司,但具体什么级别还没有最终定下来,不过由于李云天以镇国公的身份担任总督府的总督,那么就使得总督府的级别与各大都督府类似,而各大都督府是与六部平行的朝廷衙门。

因此,广西、交趾总督府可不像大明各布政使司那样好对付,南京三法司去的人级别低了根本压不住,但是又不能太高,否则会引发外界的猜疑,故而还是派出三法司的二号人物去比较合适。

“臣遵旨。”杨士奇闻言向宣德帝一躬身,沉声答应了下来,心情显得有些复杂,看来是有人刻意在针对李云天,否则不会接连两天都会有涉及到李云天的事情发生,对方此次来势汹汹,也不知道李云天能否安然度过这一关。

不仅杨士奇,杨荣、杨浦和陈山都和他一样已经意识到李云天遇上了麻烦,毕竟三人阅历丰富这点儿苗头还是能看得出来的,只是不清楚究竟是谁想要对付李云天,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京城会随之变得热闹起来。

包括杨士奇在内,谁也没有注意到宣德帝的双目闪过一道凛人的寒芒。

第758章争贡

虽然宫里封锁了刘仁告李云天御状的事情,不过登闻鼓一响,那些消息灵敏的人士还是很快就得知了详情,对此无不倍感震惊,谁能想象到此次事件的主角竟然是李云天。

晚上,讲武堂。

“国公爷,已经弄清楚了,敲响登闻鼓的人名叫刘仁,自称是交趾的布商,应天府已经查验了他的路引,路引是真的,状告你以权谋私,欺压良善,只是不清楚他状子里写了什么。”

李云天正皱着没有看着手里的一份公文时,一名穿着佩戴着上校军衔的讲武堂武官快步走了进来,沉声向李云天说道。

这名上校名叫陈慕义,是陈凝凝的堂哥,当年李云天在江西九江府湖口县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跟着李云天,深得李云天的信赖,因此得以担任李云天身边的卫队队长。

“北镇抚司那边有什么消息?”李云天闻言嘴角不由得流露出一丝冷笑,这种雕虫小技简直就上不了台面,要想用这个把他整下来难于登天,随后他想起了一件事情,不由得问道。

“忠武伯那边传来消息,吴欣并没有被关在北镇抚司衙门的诏狱,而是在北镇抚司的左千户所里,没有皇上的谕令即便是忠武伯也没法见到他。”陈慕义闻言沉声回答,他口中的忠武伯指的是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司李满山。

“哦?”李云天不由得感到有些惊讶,眉头微微地皱了起来,他本来想让李满山在审问吴欣时打探一些消息,没想到李满山竟然连吴欣的面都没有见到。

随后,李云天向陈慕义摆了一下手,陈慕义就躬身退了下去,只剩下李云天坐在那里皱着眉头陷入了沉思。

良久,当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时李云天这才回过神来,一名护卫进来给屋里的火盆上添加了一些炭火后离开了。

李云天望了一眼手头的公文后起身来到了窗前,打开窗户面无表情地望向天空中的一轮弯月,一股清爽冰凉的寒风随之从窗外吹来。

“争贡!看来日本国内就要爆发一场大乱。”莫约一盏茶的工夫,李云天关上窗户重新回到案桌前,拿起面前的公文看了看,嘴角流露出了一丝笑意。

这份公文是浙江布政使司上奏给的朝廷,后来被内阁转到了他这里,通常与海外贸易有关的事情都会交给李云天来处理。

浙江布政使司所奏的事情与宁波市舶司有关,来自日本的两支朝贡队伍因为勘合真伪之辩而引发了一场冲突,最终导致在浙江宁波爆发了一场骚乱。

历史上,直至明朝中期以前,日本国内朝野仍对大明以上国之礼相待,大明的朝贡贸易史称勘合贸易。

所谓的勘合指的是大明发给海外诸国的朝贡凭证,一式两份,一半为勘合,一半为底簿,是朝贡贸易的许可证。

其中,大明颁赐给日本的勘合百道,系由日字号勘合100道和本字号勘合100道,以及日字号勘合底簿2册和本字号勘合底簿2册组成。

日字号勘合100道、日字号与本字号勘合底簿各一册存于明朝礼部;本字号底簿一册置于福建布政司,而本字号勘合100道、日字号勘合底簿一册则送至日本。

按照规定,由日本刀大明朝贡的船只每船需带勘合一道,与福建布政司存放的底簿核对无误后,始护送至京,再与置于礼部的底簿核对。

而由明朝派往日本的船只,亦需带礼部的日字号勘合与日本的日字号底簿核对无误后,才准予入口贸易。

每逢大明朝廷改元时,即将新勘合和底簿送到日本,把未用完的旧勘合和底簿收回。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终明一世大明一共颁赐给日本的勘合有永乐、宣德、景泰、成化、弘治、正德6种。

只有凭借这个凭证才有资格向大明朝贡,否则只能落下被驱逐的命运,彰显了大明恩服四方的威望。

这种朝贡贸易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却有着极其繁琐复杂的规章制度,有一整套完善的流程要走。

而且,为了显示大明作为天朝上国的恩典和魄力,明廷往往高于市价十倍乃至数十倍的价格收购贡使带来的“贡品”,因此吸引了大量海外人士争相来大明朝贡,进而有了“万国来朝”的盛况。

由于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利益,因此导致大量假朝贡队伍浑水摸鱼,这个时候就需要来查验队伍的勘合。

永乐年间以来,随着日本各地守护大明的崛起,室町幕府将军所掌控的地盘已经只限于京畿附近,不仅那些势力强大的守护大名,就是那些有实力的中等守护大名也不再听从将军的指挥。

大名的称呼来自于“名主”一词,七世纪时日本进入封建社会学习大唐的租庸调制,创立了“班田制”,可惜班田制没能维持多久就被封建庄园制度所代替。

庄园制度的前期,贵族和富裕农民逐渐占有了土地,不过表面上这些土地是国家所有他们只是代理经营而已,要在委任书上署名,成为“名田”。

名田的主人是名主,分为由小主要是富裕农形成的小名主,以及由贵族和地方豪强形成的大名主,而大名就是大名主的简称。

所谓守护大名,是被那些被幕府封为守护职的大名。

可惜幕府由于实力有限,一直无法控制住这些名义上臣服的守护大名,而这些守护大名也无法掌控自己的领地,因为在他们下面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豪族,只是名义上听指挥而已,其内政、军事、治安都有很大的独立性。

等到了战国时代,日本国内战争日益频繁,这种松散的上下级关系已经无法维持幕府的统治,于是那些守护大名逐渐演变为了战国大名。

战国大名在建国初对领国内的小领主一般都采取循序渐进政策进行控制,逐渐将其掌控,只要那些小领主表示服从统辖则对其领有的土地、财产实行保护,对其原来拥有的一切权利不予剥夺,以减少了战国大名与小领主之间的摩擦。

当然,这种对小领主的保护政策只不过是战国大名们立国之初稳定局势的权宜之计而已,等他们站稳脚跟后就着手削弱或剥夺小领主的经济和军事实权,通过“家臣制”把小领主原有的领地转化为大名的直辖领地。

虽然这个时期领地的经营管理仍由小领主们负责,但已成了大名恩赏始他们的封地。

战国大名把领国内的原有领主纳入家臣制之后便开始制订家法,详细地规定与家臣之间的关系和家臣必须遵循的法规,除那些特殊条款外基本上有以下五点:

1,禁止领有土地的买卖和转移;

2,实行长子继承法;

3,婚姻和财产继承,必须得到君主许可;

4,家臣不得相争;

5,凡违法者,处以锯、火烤、车裂、串刺、釜砍等酷刑,并株连一族一村。

宣德年间,幕府的实权已经旁落在实力强大的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等守护大明手中,逐渐形成了以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为首的两大利益团体,争夺对幕府的控制权,使守护大名的势力发生了分裂。

不仅如此,在守护大名各领国内地方领主的力量也在不断增大,并干预守护大名的继承纠纷,导致守护大名的势力也发生分裂。

宣德九年,为了获取到明朝朝贡的巨额利润,细川胜元以宣德勘合组成了对大明的贸易团队,由细川元道率领五船七百余人,于七月抵达宁波市舶司。

其实,细川元道此次朝贡已经违反了大明的定制,永乐二年规定日本十年一贡,船限两艘,人限二百,违例则以寇论。

但是宣德元年因为日本入贡的人和船均超过限数,运来的刀也太多,因此重新规定贡船不过3艘,人数不过三百,刀不过三千的禁制,不许其违禁,可但实际却很难执行,毕竟日本需要这次贸易的利润。

山名持丰在得知细川元道组织对大明的贸易团队时,也立刻派出了一支船队,持永乐勘合前往大明,由山名瑞颜率领,共三船五百余人,昼夜兼程赶往宁波市舶司,比细川元道晚了两天到达。

按理说细川元道已经完成了朝贡贸易,山名持丰这次唯有无功而返,因为大明不可能与日本国进行两次朝贡贸易。

可惜的是细川元道一时大意光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