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执宰大明-第7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仁国公,工坊里的官员只有接到本公的命令后才会扩大产量,如果本公猜的没错的话,一定是有人暗中假冒了本公的手令,进而使得工坊扩大了火绳枪的产量。”

果然,下一刻李云天向陈泰点了点头,郑重其事地说道,“仁国公,这件事情的根源在本公,是本公的失职,没有觉察出有人暗地里进行这件事情,因此难辞其咎,愿意为此承担所有的责任!”

“什么?”陈泰顿时怔住了,一脸匪夷所思地望着李云天,难道李云天是疯了不成,偷运兵器进京城可是谋反的大罪,别人撇清关系都来不及,而李云天却主动把罪名往身上揽,简直令人大跌眼镜。

胡大海也神情惊愕地望着李云天,这完全不符合李云天的性格,要知道李云天可不是那种逆来顺受之人,绝对不会面临危险而临阵退缩。

“镇国公,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既然有人偷偷制造了这批火绳枪,那么一定是想着对皇上不利,镇国公乃我大明的断案圣手,当务之急理应是查清此案,将幕后的那些恶人一网打尽。”

经过最初的震惊后,陈泰迟疑了一下,意味深长地开口向李云天说道,“皇上龙体欠安,镇国公正要抓紧时间查清此案,以安圣心!”

李云天闻言嘴角顿时流露出了一丝笑意,他听出了陈泰话里的意思,宣德帝如今重病缠身已经时日无多,只要他将此案拖下去的话那么只要宣德帝一驾崩届时就能扭转乾坤,化险为夷。

很显然,太子登基后朝堂上的局势将发生巨变,届时朝政将由那些重臣所把持,自然不希望火绳枪的案子再追究下去,毕竟这这里面涉及到了宣德帝的军权和李云天的臣权之争,他们自然会袒护李云天,肯定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到时候李云天自然就安全了。

宣德帝虽然想要用陈泰主审火绳枪一案来分化大明的勋贵,但有一点他忘记了,所谓唇亡齿寒,火绳枪一案本质上是君权和臣权之争,而不是朝堂上各种派系之间的争权夺势,而作为大明勋贵的陈泰心中自然希望李云天能挺过这一劫,如果连李云天都轻而易举地被整垮的话,那么其他人岂不人人自危?

也正是因为这样,洪武帝在办理胡惟庸和蓝玉大案的时候是让锦衣卫来处置,而没有让五军都督府和六部的官员介入,兔死狐悲,五府六部的官员要是办理此案的话难免会有所保留,这颗不是洪武帝希望看见的。

因此,陈泰这才提醒李云天,只要李云天能把时间拖住,那么宣德帝要想杀李云天并不容易,他可以肯定届时朝臣们会以证据不足为由反对杀李云天,李云天在京城苦心经营人际关系网可不是摆设。

胡大海对陈泰的话深以为然,神情严肃地望着李云天,他心中非常奇怪,不明白李云天为何要主动认罪,这样的话无疑就陷入了被动中。

面对陈泰和胡大海疑惑的神色,李云天微微笑了笑,风轻云淡地说道,“皇上龙体欠安,不应再惊扰圣驾。”

“两位大人,讲武堂凝聚了本公十余年的心血,本公不希望它牵连进这起案子,望两位大人成全。”说着,李云天郑重其事地向陈泰和胡大海一拱手,沉声说道。

“唉!”陈泰闻言怔了怔,双目满是震惊的神色,随后无奈地叹了一口气,他现在终于明白李云天的意思,是想用自己的死来保住讲武堂,同时也是令宣德帝安心。

很显然,如果李云天不认罪的话,那么讲武堂里制造火绳枪的工坊乃至整个讲武堂下属的机构都会被牵涉进来,届时锦衣卫肯定会因为寻找李云天的罪证而引发一场腥风血雨,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屈打成招,又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死于非命。

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讲武堂有了“谋反”的嫌疑,那么宣德帝说不准会下诏将其裁撤,这绝对不是李云天所希望看见的。

另外,李云天这也是在向宣德帝尽忠,并不想因为宣德帝想要置他于死地就反抗,同时也是维护了朝廷的稳定,只要李云天一死火绳枪一案自然会风平浪静。

胡大海望向李云天的眼神中充满了钦佩,他原本以为李云天会奋起抗争,岂料李云天竟然为了朝堂上的大局而放弃了抵抗,把命运交到了宣德帝的手里,这种胸怀和魄力可着实难得,毕竟真的能做到忠君报国的臣子可是少数,要不然当年靖难之役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京城官员选择投靠永乐帝。

京畿都督府,地牢,刑房。

两名人高马大的锦衣卫正轮流用皮鞭抽打着一名手脚都被镣铐锁住的国字脸男子,国字脸男子此时已经遍体鳞伤,不仅双手十指都插上了竹签,而且胸口处还有两个血肉模糊的烙印。

由于受伤太重,国字脸男子已经没有了力气喊叫,每挨一下皮鞭口中只是发出一声轻微的呻吟声。

一名身穿正三品飞鱼服的精瘦中年人坐在椅子上,面无表情地望着受刑的国字脸男子,眉头紧紧皱着,万万想不到国字脸男子能扛住锦衣卫先前的酷刑。

这名精瘦中年人正是锦衣卫指挥使、义成伯魏鑫,而受刑的人则是八方货栈的老板、九州商会执事刘海。

自从刘海被抓进京畿都督府就被早已经守候在地牢里的锦衣卫“精心伺候”着,期间已经昏死过去了多次,无论锦衣卫如何威逼利诱他一口咬定与火绳枪的事情无关,这令行刑的锦衣卫是伤透了脑筋,知道遇上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第786章势在必得

望着脑袋无力地耷拉在胸前的刘海,眉关紧锁的魏鑫心中感到异常惊讶,原本在他看来像刘海这种养尊处优的商人绝对挺不过锦衣卫的第一轮刑罚就会哭爹喊娘地“招供”出李云天的罪责。

可是出乎魏鑫的意料,刘海的表现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完全无视了锦衣卫的威逼利诱,摆出了一副视死如归的架势,这种情形可非常少见,因为商人通常都贪生怕死。

这并不是说商人天生就怕死,而是因为他们家大业大心中有了很多牵挂,自然舍不得去死,不像那些穷困潦倒人能把命给豁出去。

换句话来说,从拥有财富的角度上来看,腰缠万贯商人的命确实比普通百姓的命要“金贵”,尤其是九州商会执事,已经无法用腰缠万贯来形容起码有着百万家财。

魏鑫曾经答应刘海,只要刘海把那批火绳枪的“幕后主使”给供出来,那么他立刻就放了刘海,并且保证刘海不会受到火绳枪一案的牵连。

可惜的是,刘海想也不想就拒绝了魏鑫,那个“幕后主使”很显然就是暗指李云天,魏鑫是想让他指控李云天私运火绳枪,如此一来李云天将身处险境,由于两人有着亲戚关系,因此没什么能比他的指控对李云天造成的伤害更大。

刘海是一个聪明人,否则也就不会坐上九州商会执事的宝座,毕竟李云天可不是一个任人唯亲的人,刘海很清楚李云天不能倒,否则不仅九州商会,刘家也会跟着倒霉。

因此,刘海已经抱着必死的决心,虽然他现在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以前的生活却异常贫困,否则绿萼也不会被卖给李云天做贴身丫鬟。

正是因为这样,虽然刘海不想死,但更不希望家人再过那种穷困的生活,而且也是为了报答李云天的恩情,无论如何他都不能诬陷李云天。

说实话,魏鑫已经很久没有见到如此血淋淋的场面,身为锦衣卫的指挥使通常不会涉及刑法上的事情,这种事情一般都由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司来做。

不过北镇抚司镇抚司、忠武伯李满山已经被宣德帝调去了南京执行公务,北镇抚司群龙无首,因为唯有魏鑫亲自出马坐镇。

值得一提的是,锦衣卫首先是皇帝的侍卫亲军和仪仗队,由大汉将军、校尉和力士组成,其次才是北镇抚司那些负责刑侦的校尉和力士。

大汉将军初名“天武”,永乐时改称“大汉将军”,选取体貌雄伟、有勇力者充任,作为殿廷卫士。

校尉、力士拣选民间身体健康、没有前科的男子充任,校尉掌管卤簿、伞盖,力士举持金鼓、旗帜。

按照大明的律制,亲军诸卫分别值守皇城四门,而唯独锦衣卫在午门外昼夜守卫,而午门是宫城的正门可见锦衣卫地位之高。

每当皇帝在奉天门御门听政的时候,锦衣卫会有一名四品以上的官员侍立在御座西侧,负责传旨,大汉将军一百二十九人与千户二人、百户四人,分别守护在丹陛、御道、金水桥以及奉天门广场的各个门前。

此外还有锦衣卫校尉五百人,排列在午门内外,负责鸣鞭及执掌仪仗,声势浩大,非其他亲军诸卫所能比拟。

而且,每年正旦、冬至、万寿节三大朝会,锦衣卫与其他亲军一起承担侍卫和仪仗职责,仪仗队伍的四千人余人中锦衣卫多达一千五百人,朝会期间距离皇帝最近的就是锦衣卫,随时侍奉左右,听候调遣。

至于皇帝因祭祀或巡游而出宫时,锦衣卫也要在驾前扈从,有的负责沿途巡视,有的负责在銮跸与京城之间传报消息,有的在驾旁侍骑,传奏御辇的起落。

另外,廷杖也是由锦衣卫负责,将那些触怒皇帝的大臣拖出午门杖打,监刑的是司礼监的宦官,受杖的官员会被扒掉官服,用草绳捆绑趴在地上,受杖80棍,行刑的锦衣卫校尉每5棍一换,共用16人。

明朝中期司礼监崛起后,锦衣卫受到了司礼监的压制,廷杖时,行刑的锦衣卫校尉以司礼监宦官的表情动作为下杖轻重的依据:

若太监两脚成外八字张开,受刑之人尚能留下一条性命;若太监两脚尖靠拢,受刑之人就要毙命杖下。

据记载,有明一代共行廷杖五百余次,其中单单在午门外一次廷杖上百官员的事例就有两起,被杖毙的官员更是层出不穷。

身为锦衣卫指挥使,魏鑫的日常公务就是处理上述事务,巡查缉捕则是锦衣卫北镇抚司的职责。

锦衣卫中有两个特殊的机构,那就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是永乐帝迁都后添设,专理皇帝钦定案件,拥有自己的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