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执宰大明-第7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李云天莫名死于京畿都督府的大火,那么从中受益最大的莫过于乾清宫正殿里面吊唁的那些朝臣,没有了李云天的牵制臣权将对君权形成威压之势,年幼的太子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只能任由其摆弄。

张太后的眉关紧紧皱着,越王的担心正是她所忧虑的地方,别看宣德帝任命了十二名辅政大臣,看似平衡了朝中的政局,但有一点却无法改变,那就是君臣和臣权的天生对立。

因此这十二名辅政大臣对太子效忠的同时还要顾及各自阵营的利益,没有哪位辅政大臣在朝堂上是孤家寡人,否则其将无法在朝堂上立足,这意味着他们必须要代表臣权向君权发难,以牟取更多的权益。

在朝廷里,李云天可谓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从他以文入武就可看出其并拘泥于传统形式,而且他把重心放在了大明的边疆上,给大明开疆拓土,守边卫民,很少涉及朝廷各方权势的争斗。

尤为令张太后欣赏的是,李云天从不擅权,即便是讲武堂和骁武军里也有不少外部阵营势力的人员,例如讲武堂吸收了朝廷各藩王和勋贵子弟,骁武军的高级将领由宣德帝任命,这种措施其实对李云天形成了极大的制约,确保宣德帝对讲武堂和骁武军的掌控,也使得他少了许多约束。

在张太后看来,李云天与朝堂上的文武官员有着完全不同的施政纲领,李云天在讲武堂和边疆地区大力推行新政,而朝中众臣依然因循守旧,双方之间存在的利益诉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这意味着双方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处于一种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的境况,对太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正如同越王所说的那样,李云天的死打破了朝堂上最大的两股势力的平衡,使得朝中五府六部的官员失去了最大的制约,这对年幼的太子尤为不利。

张太后想到了杨士奇和杨浦,两人是洪熙帝担任太子时期的东宫旧臣,是她最为信赖的老臣,可两人即便是再忠心也要顾及下属的感受,不可能做出有损臣权利益的事情来,否则绝对会被孤立。

这令张太后一时间有些进退维谷,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目前这个严峻的形势,身为后宫的人她不能违背明太祖的祖训出面干涉朝政,否则可以像清代的慈禧太后一样垂帘听政。

沉思中,张太后的视线不由得落在了越王和金英的身上,她要给太子在朝中找到新的助力,那么唯有依靠皇族和内廷。

不过,张太后对此心中有着诸多顾虑,明太祖曾明确定下的祖制禁止宦官干政,现在禁止宦官干政的铁牌依旧悬于后宫,作为后宫之主她比任何人都清楚宦官干涉朝政的危险,长久以往必定祸国殃民。

况且,宦官要依仗皇权才能有所作为,而太子年幼根本就无法向其提供庇护,张太后也不好干涉朝堂上的事务,这就使得金英无力与朝臣们抗衡。

皇族也被明太祖禁止从政,全部由国家来供养,因此像越王这样的亲王说到底只不过是一个闲散王爷罢了,要想用皇族来辅佐太子的话也存在一些麻烦。

虽说如此,但皇族面临的困难相对于宦官来说要小上许多,毕竟皇族地位尊贵即便从政也会少很多阻力,而且前朝历代的皇族皆可参政,有例可循。

“让东厂速速查清方良的底细,一定要找出谁在背后指使他。”张太后思绪万千,沉吟了一下后拿定了主意,沉声向金英说道,她很好奇究竟是谁在暗中捣鬼。

“奴才遵旨。”金英闻言向张太后一躬身,心中暗自窃喜,这一下方良的好日子是到头了。

吩咐完金英,张太后领着金英和越王去了正殿,越王当众跪拜了太子劝太子节哀,以实际行动表明了效忠之意。

随后,张太后正式对外宣布,越王此次回京是收到了她的懿旨,让其来京城见宣德帝最后一面,已尽兄弟之情。

如此一来,越王就光明正大地回到了京城,谁也无法抓住他“擅自回京”的把柄。

现场的众臣都在宦海沉浮多年,自然一眼就看出来这是张太后给越王擅自回京找的一个托辞,很显然张太后对越王的忽然出现倍感震惊,否则不会带着孙皇后和太子急匆匆赶来查看。

越王是张太后的嫡子,张太后让越王来见宣德帝最后一面也无可厚非,因此谁也不会刻意去计较此事。

而且,张太后对越王回京一事的态度已经在不经意间影响到了朝臣们的心境,使得众臣的心里就越王一事泛起了丝丝波澜。

第825章吊唁(一更)

大年初五,一派缟素的镇国公府门前人头攒动,文武百官身穿便装纷纷前来设在镇国公府前院大厅的灵堂吊唁李云天。

按照定制,天子驾崩后京城将停一切红白喜事,以免与大行皇帝的丧礼相冲,这意味着民间的丧礼和嫁娶要从简,不能有任何的仪式,遇到这种情形百姓们往往会把红白喜事推迟。

不过,京城里有两名朝廷大臣得到了宣德帝死前的恩旨,即李云天和蹇义,可以在宣德帝入殓后举行葬礼,以示宣德帝的恩宠。

因此大年初五除了在乾清宫宣德帝灵柩前守灵的官员外,其余人纷纷前往镇国公府和蹇义的府上吊唁。

虽然有宣德帝的恩旨,但镇国公府和蹇府的人并没有大事操办,只是设置了灵堂用来停放灵棺,等头七过后就下葬。

周雨婷领着镇国公府的家眷披麻戴孝地跪在灵堂里,现场哭声一片,虽然她极力克制但眼眶依然湿润。

前来吊唁的朝廷重臣和李云天的好友在拜祭完李云天的牌位后安慰周雨婷等家眷,让其节哀顺变,空气中笼罩着一股哀伤的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灵堂里的棺材里面是空的,里面放着李云天的一套朝服和宣德帝赐给的那把金柄绣春刀,他的“尸身”现在停在刑部。

按照朝廷定制,由于李云天涉及的是御案,因此唯有等京畿都督府大火一案正式结案后他的“尸身”才能由镇国公府的人领回,而京畿都督府大火一案事关复杂要想结案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通常情况下宣德帝会下达恩旨,让李云天的“尸身”得以回府举行葬礼,可出乎外界的意料的是宣德帝驾崩前却下了一道令人感到意外的谕令,那就是刑部破案前李云天的“尸身”要一直要留在刑部,以督促三法司和京畿都督府尽快查清此案还李云天清白,故而镇国公府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开设灵堂。

其实,宣德帝这样做有两层深意,其一是避免那具替身的“尸身”进入出现在镇国公府的灵堂上,否则将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谁会想到镇国公府的家眷和文武百官吊唁的竟然是一个替身。

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宣德帝还没有想到究竟该如何对待李云天,因此他给了孙皇后两道截然不同的圣旨,如果李云天后来被孙皇后用宣德帝的遗诏给杀了,那么文武百官吊唁李云天一事将成为一个笑话。

所以宣德帝权衡了良久,最终做出了让李云天的“尸身”留在刑部的决定,但同时又给镇国公府下了恩旨让周雨婷张罗李云天的丧事,以此来迷惑那些潜在的敌人。

忽然,院子里的人们一阵骚动,只见一群身穿讲武堂军官的武官列着整齐的队伍走了进来,领头的是骁国公王简,王简的左右两侧分别是武平侯梁少杰和安武侯李大牛。

这支由讲武堂和骁武军的中高级武官组成的吊唁团队一出现就立刻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同时也提醒外界李云天是讲武堂和骁武军的灵魂人物。

“郡主,节哀顺变,以后有事尽管开口,本公与讲武堂上下同仁一定全力而为。”祭拜了李云天的灵柩后,王简来到周雨婷等李云天的夫人面前,郑重其事地说道。

李云天虽然死了但他在讲武堂和骁武军的影响力依然在,李云天所组建的一张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依然在运行,而且讲武堂和骁武军已经有了一个新的首脑人物来领导。

这个新的首脑人物既不是宣德帝安插进骁武军监控军情的梁少杰,也不是骁武军中排名第二的王简,还不是李云天的心腹李大牛,而是李云天的六夫人雷婷,唯有雷婷才能镇得住讲武堂和骁武军中的各个派系,进而调和各派系之间的矛盾,使得讲武堂和骁武军依旧团结在一起。

况且,李云天虽然死了但留下有子嗣,等其袭爵成为新一任的镇国公后,讲武堂和骁武军的武官们将在雷婷的引领下齐聚在新一任镇国公的麾下,避免被人给吞并。

由于李云天的突然离世,使得京城勋贵把目光纷纷投在了讲武堂总教官这个职务上,看上去这个职务的名字很普通,但实际上谁担任此职就意味着将掌控讲武堂。

骁武军是讲武堂的下属部队,因此掌控了讲武堂就等于握有了骁武军的军权,所以这个职务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香饽饽。

要想夺得这个香饽饽并不容易,原因很简单,讲武堂的本质是大明的武官学府,因此要想成为总教官必须要拥有足够多的学识,确切的说是精通讲武堂的教程,单单这一点就等于已经断了朝中绝大多数勋贵的念想。

在朝廷的勋贵中,唯有骁武军一系的勋贵清楚讲武堂的教学课程和理念,但除了李大牛外王简和梁少杰等人并没有在讲武堂任职,即便是李大牛也无法镇住讲武堂的那些武官。

值得一提的是,讲武堂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不单单是一座学院那么简单,其麾下还有骁武军、各处工坊以及产业,这个职务看着没什么其实有众多的事务要去做,很难服众。

如果皇上强行任命一名新的总教官,那么那名新晋总教官一定会被下面的那些人架空了权力,除非那名新晋总教官对讲武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此来掌控局势,不过如此一来讲武堂也就毁了,终究会在各方势力的争权夺利中归于平庸。

从目前的局势可以肯定的是,讲武堂总教官一职势必将会引发朝堂上勋贵集团的激烈争夺,谁都想将这块肥肉吞进嘴里。

面对外界的压力,骁武军一系的勋贵其实已经暗中达成了一致,先由王简代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