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世英魂-第10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指挥作战,‘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若神’,这是他以弱胜强,往往置强敌于死地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研习《孙子兵法》,应和《曹操注孙子兵法》相辅相承,不可分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入领会《孙子兵法》的精髓之所在。下面不请各位将士,听我读一读曹操的孙子注。”

“曹操说:所谓‘计’,就是要把选用将领、了解敌情、估算作战的区域与用兵的多少以及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易等事项,在出征前就预先谋划好。

曹公曰:计者,选将、量敌、、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

曹公曰:谓下五事,彼我之情。

曹公曰:谓道之以教令。危者,危疑也。

曹公曰: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故《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

曹公曰:言以九地形势不同,因时制也。论在《九地篇》。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曹公曰:将宜五德备也。

曹公曰:曲制者,部曲蕃帜金鼓之制也;官者,百官之分也;道者,粮路也;主用者,主军费用也。

曹公曰:同闻五者,将知其变极即胜也。

曹公曰:索其情者,胜负之情。

曹公曰:道德智能。

(天地孰得?)曹公曰:天时、地利。

(法令孰行?)曹公曰:设而不犯,犯而必诛。

曹公曰:以七事计之,知胜负矣。

曹公曰:不能定计,则退而去也。(这就是说,不能决定作战的计策,就应该引退而去。)

曹公曰:常法之外也。

曹公曰:制由权也,权因事制也。

(兵者,诡道也。)曹公曰: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这是说用兵没有固定的程式,应该采用变化多端、迷惑敌人方法。)

曹公曰:政治实须备之也。(敌军管理得十分严密,就必须防备它。)

(强而避之,)曹公曰:避其所长也。(要避开敌军的长处。)

(怒而挠之,)曹公曰:待其衰懈也。

(卑而骄之,佚而劳之。)曹公曰:以利劳之。

(亲而离之,)曹公曰:以间离之。(用间谍离间敌人。)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曹公曰:击其懈怠,出其空虚。

曹公曰:传犹泄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故曰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

曹公曰:以吾道观之矣。(要用自己的观点去观察战争的胜负。)”

二、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蔽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曹公曰:欲战必先算其费,务因粮于敌也。(作战先预算军费开支,务必要从敌方夺取粮食来充实自己。)

曹公曰:驰车,轻车也,驾驷马,凡千乘。革车,重车也,言万骑之重也。一车驾四马,卒十骑一重。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装,厩二人主养马,凡五人。步兵十人,重以大车驾牛。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装,凡三人也。带甲十万,士卒数也。

(千里馈粮,)曹公曰:越境千里。

曹公曰:谓赠赏犹在外。

曹公曰:钝,弊也;屈,尽也。

曹公曰:虽拙有以速胜。未睹者,言其无也。

曹公曰:籍犹贼也,言初赋民便取胜,不复归国发兵也。始载粮,后遂因食于敌,还兵入国,不复以粮迎之也。

曹公曰:兵甲战具,取于国中,粮食因敌也。

曹公曰:军行已出界,近师者贪财,皆贵卖,则百姓虚竭也。

曹公曰:丘,十六井也。百姓财殚尽而兵不解,则运粮尽力于原野。十去其七,所破费也。

曹公曰:丘牛谓丘邑之牛,大车乃毂车也。

曹公曰:六斛四斗为钟。计千里转运,二十钟而致一钟于车中也。忌,豆秸也;轩,禾藁也。石者一百二十斤也。转输之法,费二十石得一石。一云,忌音忌,豆也,七十斤为一石。当吾二十,言远费也。

(故杀敌者,怒也。)曹公曰:威怒以致敌。

曹公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

曹公曰:以车战能得敌车十乘已上,赏赐之。不言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者赏之,而言赏得者何?言欲开示赏其所得车之卒也。陈车之法,五车为队,仆射一人;十车为官,卒长一人,车十乘,乘将吏二人。因而用之,故别言赐之,欲使将恩下及也。或云,言使自有车十乘已上与敌战,但取其有功者赏之,其十乘已下,虽一乘独得,余九乘皆赏之,所以率进励士也。

(而更其旌旗,)曹公曰:与吾同也。

(车杂而乘之,)曹公曰:不独任也。

曹公曰:益己之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曹公曰:久则不利。兵犹火也,不揖将自焚也。

曹公曰:将贤则国安也。

“作战篇的典型战例是北魏与大夏国统万城之战。这场战争发生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是在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是北魏为统一北方而发动的战役。在这次战争中,鲜卑族北魏主拓跋焘对于孙子‘兵贵胜,不贵久’的作战思想有较深刻的理解,面对所要攻打的统万城,作战指挥果断灵活,避免了陷入旷日持久、进退两难的境地,较好地完成了这次攻坚战,推动了北方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进程。结果北魏主太武帝拓跋焘在统万城诱敌出城,抓住时机,速战速决,击败夏国主赫连昌,给大夏国以毁灭性打击。攻取了统万城,在此设置万统镇。这场大战,可以说正是运用《孙子兵法…作战篇》指导思想克敌制胜的成功典范。”

三、谋攻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贲温,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曹公曰:欲攻敌,必先谋。(要进攻敌人,一定要先谋划好。)

曹公曰:兴师深入长驱,距其城廓,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败而得之,其次也。

曹公曰:《司马法》曰:‘一万二千伍百为军。’

曹公曰:五百人为旅。

曹公曰:一旅已下至百人也。

曹公曰:百人已下至五人。

曹公曰:未战而敌自屈服。

(故上兵伐谋,)曹公曰:敌始有谋,伐之易也。(攻击敌人,一开始就谋划好,击败它就容易了。)

(其次伐交,)曹公曰:交,将合也。

(其次伐兵,)曹公曰:兵形已成也。

(其下攻城;)曹公曰:敌国以收其外粮,城以攻之,为下政也。

曹公曰:修,治也;橹,大盾也;贲温者,贲床其下四轮,从中推之至城下也。具,备也;器材者,机关攻守之总名,飞楼云梯之属。距堙者,踊土积高而前,以附其城也。

曹公曰:将忿不待攻城器,而使士卒缘城而上,如蚁之缘墙,杀伤士卒也。

曹公曰:毁灭人国,不久露师也。(摧毁敌国,不必长久用兵。)

曹公曰:不与敌战而必完全得之,立胜于天下,不顿兵血刃也。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曹公曰:以十敌一则围之,是将智勇等而兵利钝均也。若主弱客强,不用十也,操所以信兵围下邳生擒吕布也。

(五则攻之,)曹公曰:以五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

(倍则分之,)曹公曰:以二敌一,则一术为正,一术为奇。

(敌则能战之,)曹公曰:已与敌人众等,善者犹当设伏奇以胜之。

(少则逃之,)曹公曰:高壁坚垒,勿与战也。

(不若则能避之。)曹公曰:引兵避之也。(敌强我弱,就主动退却,避开敌人。)

曹公曰:小不能当大也。

(辅隙则国必弱。)曹公曰:形见于外也。

曹公曰:縻,御也。

曹公曰: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