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世英魂-第10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曹公曰:计敌不能依五地为我害,所务可信也。

(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曹公曰:既参于利,则亦计于害,虽有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曹公曰:害,其所恶也。

(役诸侯者以业,)曹公曰:业,事也,使其烦劳,若彼入我出,彼出我入也。

(趋诸侯者以利。)曹公曰:令自来也。

曹公曰:安不忘危,常设备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曹公曰:勇而无虑,必欲死斗,不可曲挠,可以奇伏中之。

(必死,可虏也;)曹公曰:见利畏怯不进也。

(忿速,可侮也;)曹公曰:疾急之人,可忿怒而侮致之也。

(廉洁,可辱也;)曹公曰:廉洁之人,可污辱致之也。

(爱民,可烦也。)曹公曰:出其所必趋,爱民者,则必倍道兼行以救之,救之则烦劳也。

“九变篇的典型战例便是周亚夫平七国之乱。公元前54年,汉景帝刘启时期,吴楚等七个诸侯国联兵发动叛乱。这次叛乱的规模相当庞大,发动这场叛乱的主谋和首领是吴王濞。他依仗吴国封土广大,财力富足,蓄谋夺取皇位。汉景帝在获得吴楚等七王发动叛乱的情报后,决定迎击叛军,平息叛乱。汉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率军东进,镇压叛军。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周亚夫在全面分析了敌我双方兵力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梁疲敌的作战计划,即避免过早地与敌正面交锋,暂时舍弃梁国的部分地区,以此消耗敌军的实力;同时以截其粮道为辅助。这一作战计划的实施,使吴楚联军力疲粮尽。这时,周亚夫率军一击而胜,使西汉王朝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从这场战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周亚夫对《九变》中提出的作战原则既有灵活运用,又有创新、发挥。在整个战争进程中,他都力争主动制敌,最终以较小的代价,换取了最大的胜利。周亚夫正是孙子所说的那种‘通于九变之地利’的杰出军事指挥员。”

九、行军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昏背之。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其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敌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阵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瓦,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曹公曰:择便利而行也。(这是曹操对篇名所作的题解,每篇开头都是这样,乃是所在篇目的精髓之所在。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行军篇的真正目的在于选择方便、有利于军队行军、作战的地形行动。)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曹公曰:近水草便利也。(曹操说:这是因为山谷靠近水草,对行军作战有利。)

(视生处高,)曹公曰:生者,阳也。

(战隆无登,)曹公曰:无迎高也。(曹操说不要攻占制高点的敌人。)

(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曹公曰:引敌使渡。

曹公曰:附,近也。

曹公曰:水上亦处其高也,水向前,后当依高而处之。

曹公曰:恐溉我也。

曹公曰:不得已与敌会于斥泽中。

曹公曰:车骑之利也。

曹公曰:战便也。

曹公曰:黄帝始立,四方诸侯无不称帝,此四地胜之也。

曹公曰:恃满实也。养生向水草,可放牧养畜乘。实犹高也。

曹公曰:恐半涉而水遽涨也。

曹公曰:山深水大者为绝涧,四方高中央下为天井,深山所过若蒙笼者为天牢,可以罗绝人者为天罗,地形陷者为天陷,山涧迫狭地形,深数尺、长数丈者为天隙。

曹公曰:用兵常远六害,今敌近背之,则我利敌凶。

曹公曰:险者,一高一下之地;阻者,多水也;蒋者,水草之聚生也;潢者,池也;井者,下也;葭苇者,众草所聚;山林者,众木所居也;翳荟者,可屏蔽之处也。此以上设地形也,以下相敌情也。

曹公曰:所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曹公曰:斩伐树木,除道进来,故动。

(众草多障者,疑也。)曹公曰:结草为障,欲使我疑也。,

(鸟起者,伏也;)曹公曰:鸟起其上,下有敌兵埋伏。(曹操说,鸟飞起的地方,下面有敌兵埋伏。)

(兽骇者,覆也。)曹公曰:敌广陈张翼,来覆我也。

曹公曰:其使来辞卑,使间视之,敌人增备也。

曹公曰:诡,诈也。

曹公曰:陈兵欲战也。

曹公曰:士卒疲劳也。

曹公曰:军士夜呼,将不勇也。

曹公曰:谆谆,语貌;翕翕,失志貌。

曹公曰:先轻敌,后闻其众,则心恶也。

曹公曰:备奇伏也。

曹公曰:权力均;一云,兵非贵益多也。(曹操说,估计敌我兵力相等就可以了。另一种说法认为,兵不是多多益善。)

曹公曰:未见便也。

曹公曰:厮养足也。

曹公曰:恩信已洽,若无刑罚,则骄情难用也。

(故令之以文,文之以武,)曹公曰:文,仁也;武,法也。(曹操说,文是指恩惠;武指的是法令。)

“《孙子兵法…行军篇》的成功运用,要数东、西魏沙苑、渭曲之战。东晋时期,刘裕北伐灭掉南燕、后秦之后,于公元420年6月迫晋恭帝让位,自立为帝,国号为宋,史称刘宋,即南朝宋。刘宋政权占领了中国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而北方则被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所占领,形成南北对立的两个政权。而后,刘宋经历了齐、梁、陈等朝代的更迭;北魏则分裂为东、西魏,后变为北齐、北周。沙苑、渭曲之战即发生在北魏分裂后的东、西魏之间。

公元534年,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西魏建都长安,政权为丞相宇文泰把持。东魏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南),政权为丞相高欢所把持。双方政权为吞并对方,进行多次的战争。发生于公元537年的沙苑、渭曲之战只是其中的一次。在这次战争中,东魏出动二十万大军进攻西魏,西魏军则以七千精骑迎战。由于西魏军统帅宇文泰在处军相敌方面高出东魏高欢一筹,因而西魏军能够以弱胜强,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沙苑、渭曲之战在东、西魏众多次数的交战中算不上是大的战役,但我们仍可以从这一次战役中探视出东、西魏军在复杂地形条件下行军作战、处军相敌方面的长短优劣。战斗过程之中,西魏宇文泰在军事部署及‘处军’、‘相敌’方面,均深得兵法要领。孙武在《孙子兵法…行军篇》中提出,处军的要领在于善于利用地形将军队处置好,地形的选择应于己有利而于敌不利;相敌的要领则在于正确地分析判断敌情,在于善于透过敌军活动的现象看到其本质。沙苑、渭曲之战决战前夕,宇文泰不为东魏大军的兵势所吓倒,还从高欢攻华州不下而屯兵许原的现象中,分析、判断出东魏军人多势众却无战斗力的事实,制订了伏击制敌的计划;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敌情,将敌军引入伏击圈,宇文泰将军队驻扎在许原敌营附近,并派人化装侦察,摸清了敌军的基本情况,最后歼灭敌人于事先布好的伏击圈中,一举击败敌军。东魏军的失败,一方面是由于骄傲轻敌,另一方面也在于他们的恃众冒然轻进。临战前,高欢及部将明知地形不利,易遭伏击,然主帅决策时听不进正确意见,反依错误建议行事,违背孙子所说的处军、相敌原则,最终导致了失败。”

十、地形篇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