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世英魂-第11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味,真应该感谢叶丽丝郡主送给我这样好的一本曲谱词观阅。不过这剩下还有几首,我必须尽快看完,明日也好送还与她!”

定风波(二首)

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塞骋偻罗?手执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德能多。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征战偻罗未足多,儒士偻罗转更加。三策张良非恶弱,谋略,汉兴楚灭本由他。

项羽翘据无路,酒后难消一曲歌。霸王虞姬皆自刎,当本,便知儒士定风波。

“从这首词的创作来看,作者当是下层社会的一位士子。其创作动机也很明显,大抵当时的社会风气重武轻文,词人的自尊心受到了刺激和伤害,因而借歌伶之口为书生们扬眉吐气,到娱乐场上去谋取精神胜利。不过平心而论,安邦定国必须文武并重,相辅相成,但这两首词的持论都不免失之于偏颇;只不过他们各持己见、针锋相对,这也是文武二士争强斗胜之个性的真实体现,也算是人这常情。试想,他们为了标榜自己,谁又愿甘拜下风呢?嗯!看来这敦煌曲子词里的故事还真不少呢!但今晚在我看来,她的故事就要结束了。我再看看下面这首《鹊踏枝》。”

鹊踏枝

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

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去里。

“这又是一首少妇内心的词作,看样子这些曲词都适合女人来唱。若是让那叶丽丝郡主唱了,想必又一番别致情味!咳!事到如今,我倒真的有点思念叶丽丝郡主了。尤其是她唱的那首曲子,仿佛依旧飘荡在鸣沙山边和我的耳边,让人在深夜里越加感到她的美丽动听!希望明天,我将此书送还与她,再次让我领略她那美丽迷人的倩影。下面就剩下《南歌子》二首了,看完了这两首,我就可以合目而眠了。”

南歌子(二首)

斜倚朱帘立,情事共谁亲?分明面上指痕新。罗带同心谁绾?甚人踏破裙?蝉鬓因何乱?金钗为甚分?红妆垂泪忆何君?分明殿前实说,莫沉吟!

自从君去后,无心恋别人。梦中面上指痕断。罗带同心自绾,被狲儿、踏破裙。蝉鬓朱帘乱,金钗旧股分。红妆垂泪哭郎君。信是南山松柏,无心恋别人。

“这两首简直是一对冤家男女的对白,真是男子痴情、多疑,女子委屈而又羞愤也哉!不过女子的头一句独白,更令人疑心顿生。‘自从君去后,无心恋别人。’看来,‘在君未去时,她却是有心恋别人!’真是痛杀我也!想必那位大丈夫听了也必会火冒三丈!然而,这两首词一唱一和,最终这天大的一场误会还是涣然冰释。丈夫转怒为喜,妻子破涕而笑,夫妻重归于好。这词中虽然不曾如此圆满写出,但场面上的效果已不言自见。我想大概是,当日观众死绝,无人为笔者作证,固是一大遗憾;但也不致有谁来抗议说在下信口开河(合),未始不值得暗自庆幸罢。啊——至此我终于舒了一大口气!我终于把这本《敦煌曲谱》欣赏完毕!我可以睡个安稳觉,明日去见叶丽丝!还书!”

于是,慕容天水合上书本,吹灯拔腊,缓缓进入甜美的梦乡……

第二天一早,十一月六日,风和日丽(利),敦煌内外,一番塞外风云。慕容天水用罢早餐,便独坐在官署书案边,静思着近日之事。

就在慕容天水俯案沉思之际,副帅宋克金已悄悄走了进来。

“慕容大帅早安!我特来请问大帅今日做何按排?”

“宋将军你来得正好!”慕容天水不由起身相迎道:“我正要找你。我想请你将这本《敦煌曲谱》送还给叶丽斯郡主!”

“原来是这事!怎么?大帅已将此书看完了?”

“是啊!昨夜我一气呵成,看完这本书就是为了今日送还。”

“大帅何必如此心急?”宋克金不由微笑道:“其实叶丽斯郡主并不急着收回这本书。她还让我转告你可以慢慢欣赏这本书,有朝一日她还想与你共同切磋其中的学问呢!”

“哈哈哈!你我都是戍边将士,本职是操练兵马,守家卫国。至于欣赏这些民歌曲谱,只是偶尔雅兴而已,切不可沉溺于声色之中。否则,玩物丧志,终将酿成大错。”

“大帅所言即是!我宋克金相信大帅一定能处理好国家大事和儿女私情。不过为了将军着想,我还是愿望叶丽斯郡主能够成为你的梦中情人。”

闻听宋克金一番诚挚坦然的话语,慕容天水心中知道宋克金完全是在为自己着想,他不由从内心感激这位有着深情厚义的热血男儿。他望着他那真真诚的面孔,微笑着说道:“多谢宋将军的一番好意!如果我与叶丽丝郡主有缘份的话,到时你就是我的座上嘉宾,请你喝喜酒。”

闻听此言,宋克金不禁心神领会地笑道:“我就等着大帅说出这话呢!其实,这事就等着大帅你一句话!”

“哈哈哈!有这么的好事么?我又不是救世主,可以决定一切?”

“不!大帅!就是这事,你说了就算!”

“好了!你我不要再谈及此事了,从今日开始,我打算到鸣沙山去练兵!”

“嗯!好主意!前两天我们在教兵场给全体将士讲习了兵书战策,下一步我们就该实战演习了。”

“嗯!既是宋将军赞成(承),你立即去调遣兵马,准备发往鸣沙山。”

“是!”

“你再等一下!”慕容天水转过身,拿过书案上的《敦煌曲谱》,递给宋克金,说道:“你代我将这本书送还,替我谢谢她,我可以改日再登门造访。”

“好!”宋克金接过书本回应道:“下官一定照办!”——

鸣沙山畔,旌旗招展,风沙万里,人流马嘶,千军万马,竞相逐追。

人马声动,一曲雄壮宏大的琵琶曲声,正在即景描绘着这万马奔腾的战场。但是,弥望着这鸣沙山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谁也难以发现这究竟是从何处传来着这足以撼动万马千军的琵琶大武(舞)曲?这也许是历史的回音,是胜利者的凯歌,是失败者的哀鸣,是永久永远流传而又沉迹的“四面楚歌”!

试问这是一首什么琵琶武曲?实不相瞒,这首雄壮、辉煌、紧张、激烈的琵琶大曲正是用以操练敦煌兵马的古琴曲——《十面埋伏》。

聆听此时此境的《十面埋伏》曲,再观阅着敦煌兵马在鸣沙山畔的一切行动,便可知道这首曲调已从“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的起始、发生阶段进入“埋伏”、“鸡鸣山小战”直至“九里山大战”的高潮阶段。

大凡熟悉一段楚汉相争历史的听友们一定会知道,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沱河北岸)进行决战,汉军利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大败楚军使之全军覆灭,从而迫使项羽自刎于乌江的历史事实。

这首《十面埋伏》的宏大壮烈的战争曲,就是作者根据这一历史事实集中、概括地谱写而成。《养正轩谱…顾曲须知》中说:“惟十面为得胜之师,卸甲为败军之众。”这一说法,说的虽然是同一件历史史实的胜败两方,但它却隐含了中国古典传统琵琶曲中两首反映楚汉相争的同一历史题材的作品,一首叫《霸王御甲》,另一首就是现在正在操练的《十面埋伏》。这两首作品虽然取名不一,但它们在构思上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比如在描写战前的准备,作战的情景、战争的结局等方面。然而,顾名思义,这两首古典武曲所表现的具体内容却各有侧重,艺术成就上也各有千秋,同被视为中国音乐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十面埋伏》主要围绕描写了楚汉两军决战时的战斗场景,从总的大角度概括叙述了这场战役,而前者则以楚霸王项羽失败作为重点描述对象,虽说这两首作品的乐段布置有相似的地方,但《霸王御甲》却重笔刻画了项羽作为战败者的复杂形象,它通过《楚歌》、《别姬》这样一些与项羽个人命运相关联的片断描写,使人们得以从这一侧面更进一步看到这场惊心动魄战役的残酷和悲壮!而《十面埋伏》通过“列营”、“吹打”、“排阵”、“埋伏”、“鸡鸣山小战”直至“九里山大战”这样一些重点段落,侧重描写了汉军士气高昂、军容整肃及刘邦用十面埋伏之计击败项羽的激烈战斗的场面,它热情歌颂了刘邦结束秦末割据,使天复归统一的这场关键性战役的重大胜利。

说到这,我作为说书人必须交待一下,虽然这《十面埋伏》的演奏者已不知其数,但其作者和精确的创作年代却已不可考证。不过,在明末清初王猷定(598~662年)在其所著《四照堂集》卷八《汤琵琶传》中有一段描写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而尤得意于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根据这文中的描述,有人推断,《楚汉》一曲的情节与《十面埋伏》极为相等符,很可能即是此曲的前身。但是,现在此曲在这乱世五代十国之际却鸣响在鸣沙山畔,以此可推断这《十面埋伏》一曲则至少产生在五代之初的大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甚至而且应该比这产生的还早。但是,时至现今的第二十一世纪之初,保存在琵琶曲集中共有4部记载了这部作品。虽然各版本的标题、分段有所不同,但从乐曲表现的内容和音乐上看却大同小异。它们按年代排列是:第一部分,89年刊印的华秋萍《琵琶谱》,称为《十面》,共3段;第二部分是895年出版的李芳园《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称此曲为《淮阴平楚》,标题下有注:“即十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