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世英魂-第11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元848年,沙州人张议潮率众起义,沙州吐蕃守将西遁。849年,吐蕃秦、原、安乐三州及原州所辖石门、驿藏、制胜、石峡、木靖、木峡、六盘等七关守将降唐。85年,张议潮以瓜、沙、伊(哈密)、肃、鄯、甘、河、西、兰、岷、廓等十一州图籍归唐。河陇唐人“解胡服,袭冠带”,欢呼雀跃。唐朝遂置归义军于沙州,以张议潮为世度使,结束了吐蕃扩张与统治的历史。

然而,唐蕃之间的战争并没有影响双方之间的交往,他们之间事实上的君臣之礼已改为舅甥之礼。与唐蕃双方频繁战争相伴随的,还有会盟与划界之举。据史书记载,在706年至822年的00余年中,唐蕃双方的重要会盟就有7次之多。第一次是在唐中宗李显神龙二年(706年),并以黄河为界。及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709年),吐蕃厚贿鄯州都督杨矩,表请皇帝以河西九曲为金城公主汤沐地。唐中宗许之。九曲者,水甘草肥,适宜畜牧,又近唐境,吐蕃越过黄河建桥筑城,并设独山、九曲二军,使唐军无险可守,常受寇掠。74年,吐蕃提出新的划界会盟要求,与唐朝约定在河源(青海西宁东南)会盟。未定盟,吐蕃军首领坌达延将兵0万进攻唐临洮,入掠兰、渭监马。会盟未能举行。唐蕃第二次会盟是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729年,唐朝攻克吐蕃建立的石堡城(青海湟源南)。次年,吐蕃请和,唐朝许以会盟。734年,双方会盟约和,并以赤岭(河源西日月山)划界。第三次会盟是在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地点是唐长安鸿胪寺。第四次会盟是在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也在京城长安,于兴唐寺中举行。第五次在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建中二年(78年)双方确定以贺兰山为界。次年欲盟未果。783年正月双方盟于清水(甘肃清水西)。第六次为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双方盟于平凉,此盟为吐蕃所劫。第七次是在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分别盟于长安与拉萨,并立碑铭文为证。拉萨的唐蕃长庆会盟碑至今犹存!

此时此刻,北庭都护使耶天云沉浸在昔日关西大漠的变换纷争之中,使他逐步了解这一特殊地区的历史背景,深知道这边西关塞的重要地理位置,让他深深感到他所肩负的重任!但是,仅仅了解这些还远远不够,他还应该去探索这西域大漠更广更深的历史,了解这大漠、高原之间得以交流不息的丝绸之路、婚姻红线和民族走廊是怎样在战争的烟火之中尚且支撑着各个邦国、地域之间的交通联系、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只有这样,他才可以立足根基、高瞻远瞩,用“铁腕”和“怀柔”政策去竭力行使他镇守北庭的重大责任!于是,耶天云又从桌案上翻出《隋书》和《唐书》对照着《大唐时期政区地图》再次进入西域边境的如烟往事之中:

公元58年,北周隋国公杨坚废静帝自立,建立隋朝。589年灭南朝陈统一全国。经过十余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到隋炀帝杨广即位时,已有资本可供挥霍。604年杨广杀父自立,号隋炀帝。这个不孝之子!竟然干出此等勾当!此君好大喜功,营建东都洛阳,修筑长城,开运河,下河南,并西巡中亚。直接促成隋炀帝西巡的,是两件事和一个人。第一,为了最后解除吐谷浑的骚扰,保证长安及迤西的安定;第二,是为排除一切障碍,维护东西方丝路贸易畅通。昔人言: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所以,西域固则边地安而丝道通。然而,当时的实情却是“突厥、吐谷浑分领羌胡之国,为其拥遏,故朝贡不通。”但通过隋文帝多年对突厥和吐谷浑恩威并施,既和亲又动武的努力,局势有所好转。吐谷浑虽仍劫掠丝路商品,但已显露衰落之势。隋朝有可能在西部一呈武功,势欲扫平诸患。此时,历史舞台上出现了一个人,他怂勇隋炀帝御驾西行。此人就是裴矩裴大人。

裴矩是今山西人,受炀帝之命在河西走廊的张掖主管西域互市,并向各国使者采访政教文化风俗,以及山川、物产、交通等情况,著有三卷本的《西域图志》一书,叙述44图风土形胜,并诱导西域各族使者、首领入隋朝贡。他在该书的序言中,曾谈到了丝路交通,“发至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其三道诸国,亦各自有路,南北交通。其东女国、南婆罗门国等,并随其所往,诸处得达。故知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门户也,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裴矩深知隋炀帝“方勤远略”,故上是书,并说:“臣闻禹定九州,导河不逾积石;秦兼并六国,设防止于临洮。”以此来刺激炀帝攀比大禹、秦始皇,建立不朽懋绩的欲望。“(炀)帝于是慨然慕秦皇、汉武之功,甘心将通西域。”遂决定御驾西行。

“泰极否来,否极泰来!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隋炀帝西巡计划既定,便首先让裴矩开拓西部交通。而实际上,裴矩的任务主要是解决突厥和吐谷浑的问题。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他讽令居于今新疆巴里坤、哈密一带的铁勒部击吐谷浑以示忠诚。次年,他又劝说欲见母亲(中原公主)的西突厥处罗可汗与隋合攻吐谷浑,开通道路,前来见母。又以义成公主妻东突厥启民可汗。一系列活动收到成效,既使吐谷浑失去同盟,又使其东西两面受到夹攻。吐谷浑伏允可汗无奈,南奔雪山。大业五年,609年,三月二日,隋炀帝从长安出发,随带后妃、公主及数十万军队逶迤西行。沿途经过武功、扶风(凤翔)、天水、陇西、狄道(临洮)、临津关(青海循化东)、长宁谷(西宁北川)、金山(西宁西)、浩门川(大通河),并派大军追击吐谷浑主力。六月初八率百官、宫妃经大斗拔谷(即甘肃、青海交界的扁都口)往张掖(甘州),途遇雨雪之灾,“士卒冻死者太半,马驴什八九,后宫妃、主或狼狈相失,与军士杂宿山间。”大失尊严。度过这次磨难后,隋炀帝一行进入河西,十一日至张掖城,十七日登燕支山(在山丹县南),时高昌、伊吾(哈密)等西域27国国王及使者盛装觐见,炀帝“复令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纵观,衣服车马不鲜者,郡县督课之。骑乘填咽,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十八日,隋炀帝始于吐谷浑之地设置西海(治伏俟城)、河源(治赤水城)、鄯善(今若羌)、且末(今且末南)四郡,谪罪犯为戍卒守之。二十一日,在观风行殿宴请高昌王、伊吾吐屯设和西域各国来使。七月八日,置马牧于青海湖渚,欲求龙种驹,未果而止。九月二十五日,车驾返回长安。

时代变迁,朝代更替,至公元64年,文成公主出嫁吐蕃,唐蕃交往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青藏高原地区在吐蕃王朝的武力扩张下统一起来,从而也连接起一条条纵横交错的丝路交通,对外政治交往与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强使丝路更加繁荣,源源不断地为高原文明输入新鲜血液,并让周边地区人民了解了高原人民的聪明与智慧。唐代的青藏高原有一个发达的丝路网络,南北交通便是其主干道。

在南亚次大陆,北天竺王尸罗逸多(606~648年在位)借东、西、南、北、中五天竺国大乱之机,“象不解鞍,人不释甲,居六载而四天竺之君,皆北南以臣之,威势远振,刑政甚肃。”贞观十五年(64年),正当文成公主前往吐蕃时,尸蕃时,尸罗逸多王自称摩加陀王,遣使至唐。唐太宗李世民遣使臣梁怀敬持书回报。尸罗逸多以与唐朝通使为幸事,再遣使者至唐。贞观十七年(643年)三月,唐太宗令朝散大夫卫尉寺丞上护军李义表为使,前融州黄水县令为副使,率领一个22人的使团送天竺使者还国并出使该国。首次取道吐蕃丝路。在经过泥婆罗国时,业已臣服吐蕃的泥王那陵提婆大喜,延请李义表一行同观阿耆婆尔池。这一年十二月使团至摩伽陀国,巡省佛乡。“尸罗逸多遣大臣郊迎,倾城邑以纵观,焚香夹道。”645年正月二十七日至王舍城,登耆者崛山,刻石铭文。二月十一日,奉太宗敕谕,在摩诃菩提寺菩提树下塔西立碑,使典司门令史魏才书之。随行画匠宋法智临摩(摹)了菩提树下的佛像,带回京师,大家竞相临摹学习。李义表至东天竺迦摩缕波国(今阿萨密),童子王请赐道教经典译文。647年,唐僧玄奘与道士蔡晃、成英等30余人受诏,认真译校《道德经》为梵文,后由王玄策送给童子王,它直接影响了印度密宗在迦摩缕波等地的形成。李义表、王玄策一行于同年(645年)返回。中印吐蕃道由此畅通。

公元647年,唐朝又派出以右率府长史王玄策为使、蒋师仁为副使的使团取道吐蕃丝路前往天竺。四天竺国王遣使朝贡。其时正值尸罗逸多身死,国内大乱。其属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权自立,发兵拒绝王玄策等入境。王玄策率从骑30人迎战,失败被擒,诸国奉来的供物也被洗劫一空。王玄策趁黑夜逃脱,来到吐蕃。吐蕃发精兵200人,波婆罗国也调出了7000多名骑兵从行。这正所谓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由此可见唐朝与吐蕃、波婆罗的关系如何!简而言之,“朋友有难,理当支援”,“为朋友两肋插刀”,吐蕃与波婆罗能对唐朝的王玄策为此一举,实可谓是“精神可嘉”、“名垂千古”!于是,王玄策、蒋师仁率两地兵马至中天竺国城,连战三日,斩首3000余级,赴水溺死者一万二千人,掠其牛马3余万。648年,阿罗那顺被押送至长安。太宗死后葬昭陵,“刻石像阿罗那顺之形,列于玄阙之下。”同时还带回了一名叫那罗迩娑婆寐的天竺方士,此君自称年已200岁,有长生之术。太宗重加礼敬,让他住在金飙门内,造延年之药。又让兵部尚书崔敦礼监主其事,采天下奇药异石为之,药成,服之无效。又将此方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