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三卷-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现了所谓“通脱”,“清峻”,对于取得了政权的王朝,颇有不利,而“度
外用人”,反不如两汉博士的谨守规矩师法之易于利用。这儿,就是名门世
族的内部悲剧,史称“魏晋之际,天下多故,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卷四
九),“魏晋去就,易生嫌疑”(卷九四),可以说是实录。鲁迅先生说得
好: 
“嵇康的见杀,是因为他的朋友吕安不孝,连及嵇康,罪案和曹操
的杀孔融差不多。魏晋是以孝治天下的,不孝,故不能不杀。为什么要
以孝治天下呢?因为天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 
他们的立足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难了。。。但倘只是实行不
孝,其实那时倒不很要紧的,嵇康的害处是在发议论;阮籍不同,不大
说关于伦理上的话,所以结局也不同。。。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用
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昭)杀嵇
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但实在曹操司马懿何尝是著名的孝子, 
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 
亵黩了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
至于反对礼教。——但其实不201 过是态度,至于他们的本心,恐怕倒
是相信礼教,当作宝贝,比曹操司马懿要迂执得多。”(而已集) 
鲁迅先生以上的话道出了嵇阮刘诸人的一些思想路径,这是魏晋时代悲
剧的一面,然而还有迫于政权的压力,不得不(如向秀)或自甘(如郭象) 
走向喜剧的一面,使名教与自然二者结合,依据庄子一个现实的结论“不谴
是非,以与世俗处”,完成最不合理的约束是最合理的行为,“安时而顺处, 
哀乐不能入也。”这个统一,“与造物者游”之空想,事实上是没有的,惟
“与世俗处”之实际,却又远乎“天”,于是乎产生了晋人的一套“迹”论, 
下面我们先用史实来证明: 
“康既被诛,文帝问向秀曰:‘闻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秀曰: 
‘以为巢许狷介之士,未达尧心,岂足多慕?’帝甚悦。。。后为散骑
侍郎,转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晋书卷
四九)

但他怀念吕安嵇康,作思旧赋,也有如下写心之句: 
“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
墟,追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栋宇在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 
(晋书卷四九) 
著名的豪族庾峻,时重庄老,而轻经史,峻惧雅道陵迟,乃潜心儒典。
他上疏晋武帝,为了调和阶级矛盾,安定统治权,说出了当时儒道可合的政
策,他的话如下: 
“臣闻黎庶之性,人众而贤寡,设官分职,则官寡而贤众,为贤众
而多官则妨化,以无官而弃贤则废道。是故圣王之御世也,因人之性, 
或出或处。故有朝庭之士,又有山林之士。朝庭之士,佐主成化,犹人
之有股肱心膂,共为一体也;山林之士,被褐怀玉,太上栖于丘园,高
节出于众庶,其次轻爵服,远耻辱,以全名,最下就列位,虽无功而能
知止,彼其清劭足以抑贪污,退让足以息鄙事。故在朝之士闻其风而悦
之,将受爵者,皆耻躬之不逮,斯山林之士,避宠之臣,所以为美也。
先王嘉之。节虽离世,而德合于主,行虽诡朝,而功同于政。故大者有
玉帛之命,其次有儿杖之礼,以厚德载物,出处有地,既廊庙多置才, 
而野人亦不失为君子:此先王之弘也。
夫人之性陵上,犹水之性趣下也。益而不已必决,升而不已必困, 
始于匹夫行义不敦,终于皇舆为之败绩,固不可不慎也。下人并心进趣, 
上宜以退让去其甚者。退让不可以刑罚;使莫若听朝士时时从志山林, 
往往间出,无使入者不能复出,往者不能复反,然后出处交泰,提衡而
立,时靡有争,天下可得而化矣。”(晋书卷五十) 
他的两个儿子,仕于晋惠帝之时,庾珉因“世路如此,祸难将及”,自
料将死于非命,后果然。庾敳的名士事迹,史载更详尽,本传说: 
“敳字子嵩,。。为陈留相,未尝以事婴心,从容酣畅,寄通而已。
处众人中,居然独立。尝读老庄,曰:‘正与人意暗同。’太尉王衍雅
重之。敳见王室多难,终知婴祸,乃著意赋以豁情,衍贾谊之鵩鸟也。
其词曰: 
至理归于浑一兮,荣辱固亦同贯;存亡既已均齐兮,正尽死复何叹! 
物咸定于无初兮,俟时至而后验,若四节之素代兮,岂当今之得远。且
安有寿之与天兮,或者情横多恋,宗统竟初不别兮,大德亡其情愿。蠢
动皆神之为兮,痴圣惟货所建,真人都遣秽累兮,性茫荡而无岸。纵躯
于辽廓之庭兮,委体乎寂寥之馆;天地短于朝生兮,亿代促于始旦。顾
瞻宇宙微细兮,眇若豪锋之半。飘■玄旷之域兮,深莫畅而靡玩,元与
自然并体兮,融液忽而四散。
从子亮见赋而问曰:‘若有意也,非赋所尽;若无意也,复何所赋?’ 
答曰:‘在有无之间耳!’ 
迁吏部郎。是时天下多故,机变屡起;敳尝静默无为。叅东海王越
太傅军事,转军谘祭酒。时越府多儶异,敳在其中,常自袖手。豫州牧
长史河南郭象善老庄,时人以为王弼之亚,敳甚知之,每曰:‘郭子玄
何必减庾子嵩?’象后为太傅主簿,任事专势,敳谓象曰:‘卿自是当
世大才,我畴昔之意,都已尽矣。’ 
敳有重名,为摚鹚疲欢哿不担刚呒ブ6脊俅邮挛箩阶
之,敳更器峤,目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礧场嘟冢┲笙茫卸傲

之用’。时刘舆见任于越,人士多为所构;惟敳纵心事外,无‘迹’可
间。后以其性俭家富,说越令就换钱千万,冀其有吝,因此可乘,越于
众坐中,问于敳,而敳乃颓然已醉,帻堕机上,以头就穿取,徐答云: 
‘下官家有二千万,随公所取矣。’舆于是乃服,越甚悦,因曰:‘不
可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石勒之乱,与衍俱被害。”(同上) 
从上面的史实看来,向秀不得已而“容迹”,到了庾敳则拿家富二千万
的“聚敛积实”的小人行为,来容所谓君子之事迹,为无为,事无事于“有
无之间”。于是,不是以实践检证理论,而是以理论歪曲实践,使荣辱存亡
一致,善恶真假均齐,躬行了他的父亲献给武帝的政策“实际”,因而“节
虽离世,而德合于主,行虽诡朝,而功同于政”,然而不有所谓彻底的卖身, 
甚至于贪污聚敛,还不可能齐一善恶,“无迹可间”的。向秀容“迹”,内
心里犹徘徊以踌躇,表示出神与形之矛盾,而庾敳则大言“蠢动皆神之为兮, 
痴圣惟货所建”,“至理”在实践之中应是“迹”近糊涂的蠢动,而无恶不
作的惟货所建,才是善之“无迹可间”。这正是胡适教人糊涂的所谓“理未
易明,善未易察”吧! 
至于郭象,好老庄,能清言,在“儒道合”的实际行为中,要比庾敳更
“无迹可间”,更小人形象些,这才能使理论歪曲实践,故他嗜好老庄,又
不妨“任职当权,熏灼内外”。正因为如此,庾敳见他“任事专势,谓象曰: 
卿自是当世大才,我畴昔之意都已尽矣。”如果说为人行薄的郭象把向秀的
“隐解”,述而广之,则所述所广者,便是使“隐”义主动地成为庾峻反动
政策的理论指导。郭象理论的玄妙和实践的下流之“天才”结合,是一个喜
剧的概念家的典型! 
“儒道合”的教养,在晋朝颇有支配力量,此种风气即后世所谓的官僚
场中的“黄老哲学”,任职要静默无为,同流合污;退职则口无怨言,夷神
委命。例如清谈家殷浩虽有“进退维谷”之感,而大体上是朝野两宜的,据
晋书说:
“殷浩清徽雅量,众议攸归,高秩厚礼,不行而至,咸谓教义由其
兴替,社稷俟以安危;及其入处国钧,未有嘉谋善政,出总戒律,唯闻
蹙国丧师,是知风流异贞固之才,谈论非奇正之要。”(卷七七) 
“殷浩被黜放,口无怨言,夷神委命,谈咏不辍,虽家人不见其流
放之戚;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同上)在理论上的
“儒道合”,正如他的外甥韩康伯所说: 
“体有而拟无者,圣人之德;有累而存理者,君子之情。虽所滞不
同,其于遣情之累,缘有弊而用,降己之道,由私我而存,一也。”(晋
书卷七五) 
好一个豪门贵族的人生观,原来公理就在私弊上才体现出来!封建最高
统治者有一套所谓“使功不如使过”的方法,这也是反动派胡适对汪精卫引
用过的道理,为了“使过”,甚至故意要使人陷入贪鄙行为。豪族的政治哲
学就能够把贪鄙从理论上讲成清白! 
明白了晋朝的这样政治背景,才知道如山涛一般人为什么要做“吏非吏, 
隐非隐”的山林朝士。既然“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
无穷则,少称乡党,长闻邻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的群虱(阮籍
语)不合时务,专制帝王就不能不重视“褌裆”之外的天才,因此“介然不
群、性好老庄”的七贤之一山涛成了一位晋室的表率大臣,与“天地四时之

消息”浑然一体了,请看皇帝对他屡次的求退表是如何的诏示: 
“吾所共致化者,官人之职是也。方今风俗陵迟,人心进动,宜崇
明好恶,镇以退让。” 
“君以‘道德’为世模表,况自先帝识君远意,吾将倚君以穆风俗, 
何乃欲舍远朝政,独高尚其志邪?” 
“君赞翼朝政,保乂皇家,匡佐之勋,朕所倚赖,司徒之职,实掌
‘邦教’,故用敬授以答群望。”(晋书卷四三) 
这位容迹的道德模表,为“意化”与“邦教”做了元勋。然而他“居官
以絜其务,以启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