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三卷-第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观系统以至僧肇、道生的般若学与涅槃学,从来便是一个主要的论题,而在
宋代则更以儒家的理论形式加以改造而提到道学的领域中来,如周敦颐谓: 
“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通书,圣第四)二程谓:“‘寂
然不动,感而遂通’者,天理具备,元无少见,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因不动,故言寂然,虽不动,感便通,感非自外也。”(二程遗书卷二)又
如以心本湛然,以有意欲所蔽而致昏乱。在魏晋以来的各派佛学中,为屡见
的论题,在宋代亦从儒家理论形式加以改造而提到道学的领域中来,如邵康
节谓:“任我则情,情则蔽,蔽则昏矣。因物则性,性别神,神则明矣。”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杨慈湖以更多的佛学语调说:“人心自明,人心自灵, 
意起我立,必固碍塞,始丧其明,始失其灵。。。不知方意念未作时,洞焉
寂焉,无尚不立,何者为我?”(慈湖遗书卷二)至于陆象山以“宇宙便是
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万物森列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
是理”,其义旨更接近佛学的论题。凡此种种,均可看出宋代道学与魏晋佛
学与玄学的悠远的历史联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