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破解中国经济之谜-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受到重大限制,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战略规划必须做出重大调整,这是关乎民族生存的大战略,是局部必须服从全局的战略,西部地区发展必须找出缓解这一矛盾的新思想、新出路。
2。历史性的变革—区划大调整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许多理论工作者都作了有益的探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已经在上面表述了自己的看法。这里还想再作进一步的说明。
前几年,比较时髦的一件事情是‘村变镇,县变市’,也有城市升级。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布局变化,升级转化的标志,这种小变大应该说是一件好事。有一点是否可以借鉴,美国的国土面积和中国差不多,却分为50个州,州相当于中国的省,实际上比省小,但比市大。如果我们能在‘小变大’的同时,能够‘大变小’一点,即适当缩小省辖的范围,可能会更有利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星状’结构的形成。
管理是一门科学,它要求管理的跨度和幅度要合理。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求宏观管理的行政区域结构作出相应的调整。要改变省市结构的现状,进行区划大调整,实行州治—这将是一次历史性的变革。中国目前最好是将区划调整设置为5055个州。
实行州治,(1)既可缩小管理跨度;(2)又使地方和中央的层次只有中间一层;(3)将现有富裕的各级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转移消化;(4)实质上有利于迈开政体改革的步伐,从形式上转变人的观念。
这是一点思考、一点建议。但是我们坚信:实行州治—将是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变革。
3。区域发展需要更多的自主性区域经济发展,应该加强其区域的自主性,这主要从法治建设的角度来考虑。众所周知,法律应该是刚性的,但是一个大国,民族、地区差异很大,法是很难包罗万象的,法一旦有了弹性就为执法留了空间。农村‘费改税’改革的流产不就说明了这一点吗!美国有50个州,各州都有立法权,有很大的自主性,这种立法自然是在大法的前提下。各州都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本州的法律法规,立法和司法不断加强和完善。在美国,每天打开电视,就可以看到一些议员在辩论,甚至是关于猫狗的事,但是一旦辩论表决通过,就会大家成为共同遵守的法律法规。事实上,一个法制国家,其立法和司法是一个不断加强和完善的过程,随着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的民主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遵纪守法逐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政府管理社会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将会随之转为依法治理。
经济特区与资本积聚
区域之间的差距问题一直是近年来政府所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工业问题、农业问题和区域差距的加大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问题不同侧面的不同反映。
1。用兵之道与‘守一’法则1993年,国家经济开始紧缩,1996年被称为经济‘软着陆’年,中国经济一直走低,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低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处于消费层级的升级演化过程中。如果能够深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掌握了升级变化的规律,经济走势决将不同于是今天。我们不是‘抱怨’些什么,也不是‘事后诸葛’。中国这么大,事情又那么复杂, 
一个企业、一个小家还那么难当,何况泱泱大国,十几亿人口。大有大的难,小有小的难,中国正处在系统转换升级,结构调整,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事事都难。但共同的愿望都是:尽快启动经济。
启动经济,1998年以来,国家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天天都有好消息,经济形势一片大好,这句话,几十年都是一样,好象没有不好的时候。没有好转不正常,政府的力度够大的啦!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感觉生计困难,这是正常的,因为市场经济竞争的压力大了。
许多事物,除了具体的形态存在差别之外,都有内在的一致性。发展经济,搞建设,搞市场经济,好象打仗一样,难怪人们总是说:“商场如战场‘。既然商场如战场,那么在战争中,最主要的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回顾中国革命走过的历程,不是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吗!当年国共大决战之初,国共两党的军队实力可谓悬殊,然而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毛泽东却把’守一‘和用兵紧紧的结合起来,以超人的胆略和宏大的气派,从战略上,首先集中兵力,在东北打歼灭战,接二连三,就胜利了。正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核心就是从’点‘做起,抓住重点,选择好突破点,由点到面,以点带面。东北战役的胜利,大长了共产党人的志气。关键是东北的解放,百万大军出关,形成了横扫千军之势。这里有三点,一是选准点;二是集中兵力;三是各地的配合。但关键是战略选择。最终形成’潮‘,造成’势‘,正所谓’历史潮流‘,’大势所趋‘。
2。经济特区与资本积聚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同样面临如何启动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以非凡的智慧和胆略,首先在沿海搞特区。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东部和环海经济得到了很大提升,中国经济整体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深圳特区的发展,很多人只注意到其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很少有人注意其对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真正战略内涵。特区的设立,国家并没有投入多少资金。刚开始,‘淘金’者只是少数,随着‘点’的积聚,‘潮’的涌动,‘势’的形成,深圳成了世人瞩目的地方,投资的热点,据说当时积聚在深圳进而在广东的资金有2400多个亿。深圳对中国整体来说是一个点,通过资本积聚促进自身和广东经济,进而引发环海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正是通过这个点逐步活跃起来的。这才是‘深圳奇迹’对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战略的真正内涵。
3。逐梯而上、由点到面——启动经济的进一步辨证思考前面,我们已经谈了经济发展的阶梯理论、启动经济的点启动理论。我们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虽有好转是政策的作用力,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等等。目前中国经济基本上呈东中西阶梯状,蹬梯需逐梯而上。东部和环海经济已经得到了提升。因而,进一步启动中国经济,必须找准启动点,这个点不是企业,也不是某个消费领域,这个点是空间上的一个点,是一个合适的区域。
这个点应该在‘不东不西不是东西’的中部,选择中部的一个地区或经济区作为‘特区’。通过这个点辐射周边,承东启西,进而启动中国经济这个面。启动西部,不说新建项目有没有经济效益,也不说西部的范围有多广,会不会加重未来的负担,单就西部的条件,自然环境,启动的成本会太高,超出了目前的经济能力。西部不能启动,经济发展不了,政治也就更谈不上了。西部只能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而不是近期的重点。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一方面是要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富起来的人有了资本积累,可以通过扩大再生产,带动更多的人富起来,这是以点带面;搞经济特区,进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从而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这也是以点带面。
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推动事物的发展,必须要找出它的规律并要遵循它,抓住主要矛盾,抓点带面。不同的事物,主要矛盾点也不一样,但内生质都一样。打仗要集中优势兵力,市场经济要集中资本,特别是在经济启动时期,必须要集中足够的‘兵力’。
中国经济这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企业亏损面大;经济效益不好,职工收入不高,消费不旺;通货紧缩…,经济增速呈下降趋势。因此加大基础设施也好,抓大放小也好,看似‘点’,实则是‘线’与‘面’,均未产生‘集中’积聚的效应,况且由于制约,这些措施的力度又会被抵减,因而不能形成‘潮’,造成‘势’,这就是为什么经济总是‘启而不动’的原因。
按照阶梯发展和点启动的理论,如果我们一方面在中部选择突破点,另一方面调整区划,实行州治,作为相应的政体改革,中国社会经济将会产生出新的更大的活力。关于在中部选择突破点,笔者认为,如果能和未来的政治中心的迁徙结合起来,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不想去触及它,因为太敏感。事实上从纵向看,由于需要,历史上中国的政治中心——京都不知迁移了多少次,即使在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也变换了几次;从横向看,不少发达国家也都把首都迁移,首都仅仅作为政治中心。城市太大,人口问题,交通问题,水资源问题等等。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只能产生更多的问题。
梯级发展、点启动;区划调整,实行州治、迁都…;将会对中国的发展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这不是要在理论上创新,而是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对于这个点究竟选择在中部的什么地方,在适当的时候将有理性的专门论著。
中国金融为什么会发展
从严格意义上讲,1978年前,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和货币,当时政府构筑国有金融部门的目的“是为了使其成为国有企业的资金供给部门,也就是说,国有金融安排是政府专门为国有企业融资方便而设立的配套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在当时政府集权配置资源的计划运作机制下,金融功能内化于财政配置功能就成为逻辑之事。因此,中国的金融发展,实际上是在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从一种“制度剔除”状态下由中央政府展开的结构性制度创设过程。中国的金融深化状况到底如何呢?鉴于中国金融深化或发展 
的政府主导特点,对中国金融深化的分析或判断必须从政府对金融制度创设的推动分析入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